最新訊息
 
賞螢佳節又來了 新社區抽藤坑「火金姑」等你來
2014/4/8

賞螢佳節又來了 新社區抽藤坑「火金姑」等你來

  • 發布日期:2014-04-08
  • 發布單位: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又到賞螢季節,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與新社區農會舉辦「桃李城市•賞螢趣」,4月19日至5月4日活動期間,白天走訪新社區白冷圳、親水公園等景點並享用美食,夜晚到抽藤坑休閒農業區拜訪螢火蟲家園,透過導覽解說,瞭解螢火蟲生態。

市長胡志強、立法委員江啟臣、市議員劉士州、市府農業局長蔡精強、新社區農會總幹事羅文正與抽藤坑休閒農業觀光文化協會理事長鄒景芳,今(8)日在臺灣大道市政大樓為活動暖身宣傳。

羅總幹事表示,活動行程規劃二條路線,行程一由高鐵臺中站及臺中火車站發車,行程二則由豐原火車站發車,將帶領民眾參訪抽藤坑休閒農業區等景點;此外,本次活動也與新社當地薰衣草森林、安妮公主花園、沐心泉、桃李河畔、幸福農莊及小喬流水等業者結合,共同推出優惠專案。

他也指出,今年螢活動16天,每周六、日由農會安排只要990元的一日遊行程,有農業體驗活動,晚餐享用特色餐廳,並由專人導纜賞螢;週一至週五由參與的景點業者接待賞螢民眾,採預約報名方式,而且物超所值。

胡市長致詞時表示,新社的好、新社的美不勝枚舉,除了花海還有醃漬桃李、香菇、櫻花、螢火蟲與紫斑蝶等值得民眾走訪的特色;為了新社的發展,新社人很團結新社農會也積極推動休閒農業發展,每2至3個月就會向他提出新的創意。

胡市長說,市府現正積極籌辦的2018年花卉博覽會與2015年臺灣燈會,市府會努力做好交通接駁,讓外地遊客可以走訪新社,感受新社的美,希望江啟臣立委在中央幫忙爭取各項補助。

為了新社特地來站台的立委江啟臣說,螢火蟲又叫做「火金姑」,是新社的一大特色,民眾不可錯過,他也承諾會在中央努力爭取各項補助及建設。

農業局蔡局長則表示,臺中市的新社區抽藤坑與東勢的軟埤坑都是探訪螢火蟲的好地點,其中抽藤坑因是去(102)年才公告成立的休閒農業區,環境保護的特別好,螢火蟲特別多,非常壯觀。報名專線:新社區農會旅遊部04-25810868。

市府觀光旅遊局表示,除抽藤坑外,東勢區軟埤坑也將於本(4)月12日至27日舉辦賞螢活動,民眾可選擇包含晚餐與賞螢的小套裝行程外,也可以在當地五福耕讀露營區徹夜賞螢;此外,東勢林場與大雪山社區近日也有賞螢活動,歡迎民眾逕洽東勢林場與大雪山社區發展協會報名。

 
每個孩子都是寶∼從差異化教學談起
2014/3/17
后里國民中學陳聯鳳校長• 第34期--差異化教學 2014-03-10• 有 203 次點閱

每個孩子都是寶∼從差異化教學談起

壹、前言

十二年國教是國家最重要的教育政策,而臺灣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未來在良師,教師是政策推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教育部為保障學生學習權益,促進教育機會均等,落實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的理念,於2012年底訂定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生學習支援系統建置與教師增能方案實施要點」,其中特別重視教師差異化教學之增能研習,希望協助教師具備有效的教學策略及評量與輔導知能,以提升學生獲得有效學習。

貳、差異化教學的意義

一、吳清山教授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38期」中提及:基本上,差異化教學係指教師能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及需求,彈 性調整教學內容、進度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引導學生適性發展。這種觀念,與孔老夫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是相通的。

二、甄曉蘭教授於「差異化教學專案實施計畫」中提及:差異化教學是一種針對同一班級之不同程度、學習需求、學習方式及學習興趣之學生提供多元學習輔導方案的教學模式。

參、差異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以國語文為例,差異化教學,有以下幾項具體且較為可行的策略:

一、教學差異化:學生具備多元智能,因此,教師的教學,應該想辦法融入多元智能,讓擁有不同智能的學生,有機會透過多元而創新的教學,學得更好。例如,「高中國文學科中心」提供的差異化教學示例,便提及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可設計「感官摹寫」、「譬喻」、「鏡頭移動」三種修辭學習單,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選取不同的寫作切入點。

二、題目設計差異化:學習單設計時,教師可以制訂難易度不同的題目。例如,教學者可以依據國際閱讀素養的閱讀歷程,針對文本設計題目。一般而言,擷取訊息較容易,發展解釋次之,而需要表達自己想法的省思與評鑑則較難。

三、作答區差異化:事實上,即使是困難的題目,呈現方式也可以依據學生程度而有不同。例如:程度較高的學生,作答處可以直接留白,讓學生自由發揮,直接回答;程度較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設計簡單的表格,或佐以圖片說明、文字敘述,提供線索為學生搭起學習的鷹架,讓即便是難題,學生也能按圖索驥,按部就班回答。

四、評量內容差異化:設計評量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程度,擬定不同的內容。或教師仍一併呈現所有題目,由易到難排序,並標註每道題目的「難易度」,大家皆需完成基礎題,難度較高的題目,則可有彈性,程度較高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完成;程度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尊重他們的意願,當然,教師需扮演積極鼓勵的要角。

五、配合分組合作學習拼圖法實施:老師首先採用異質性分組,先告訴學生學習單題目涵蓋由易到難,每個人均要負責向大家報告一道題目,讓各組協調每道題目的人選,之後再發下題目,每個人思考自己的題目。接著則讓負責同題的成員,聚在一起討論,最後再回到自己小組向其他組員報告。組員輪流報告時,其他組員可以選擇做筆記,或提出問題,以加深印象。評量時,每個人各自撰寫自己的學習單,最後依據各個學生不同的標準分數,採計全組進步成績。

肆、結語

英國管理學大師Charles Hendy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教育目的是為了孩子的一生,而不只是為他們短暫的學校生涯而已。」因此,我們的老師必須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翻轉傳統的單一模式教學與評量,針對學生背景與能力的差異性,採用各種可行的教學策略,彈性調整教學內容、進度,設計多元、適切的評量方式,衷心期盼在教育現場中,能落實「每個孩子都是寶,成就每個孩子」!

 
透過「教學觀察與回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014/3/17

      北屯區北屯國小羅玉霞校長• 第32期--教學觀察 2014-01-10• 有 511 次點閱

透過「教學觀察與回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前言

教育是建國的基石,國家的百年大計,教育的成敗關係著國家的盛衰,而教師就是執行這百年大計的第一線尖兵,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是教育論述中歷久彌新的課題。教育部多年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希藉助教學觀察為主的多種管道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中市教育局於102學年度起推動校務評鑑計畫,也是聚焦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藉由入班觀察教師教學來激勵更多的專業省思。的確,「教學觀察」為重要的教師增能歷程,更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直接又有效的途徑。

二、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內涵

「教學觀察與回饋」是一種透過對教師實際教學的直接觀察並客觀記錄教師的真實表現,有系統有計畫的蒐集教學實務現場資訊,然後透過回饋會談,肯定和改善教學者的教學表現。教學觀察者可以提供教學者另一雙善意的眼睛,以及有效的教學回饋資訊,更可以做為老師教學生活中同路協行的夥伴。筆者曾經與一些年輕的夥伴教師進行課室觀察,發現教學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系統,很多時候夥伴教師很認真上課,但是無法清楚了解自己教學的真相,因此沒有覺知到自己可以改進或調整的地方。然而,每到課後回饋會談時,夥伴教師只要一看到觀課者所呈現的客觀事實記錄,立刻就會產生許多新的領悟,開始思索下一次教學他可以做怎樣的調整,接著教學者與觀察者很自然的開始討論各種教學的問題。其實,每一次在這樣教學觀察與回饋的過程中,筆者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程序

教學觀察與回饋,其實施程序主要有三個重要流程,分別為教學觀察前的會談、教學觀察、教學觀察後會談。觀察前的會談,要敞開心胸導入來贏得信任,也要釐清教學觀察焦點與內涵。教學觀察時,要掌握教學專業規準及教室脈絡,可以應用一些教學觀察工具與技術進行客觀的質性或量化的紀錄。觀察後的會談,則宜展現人際互動的知能技巧,包括溫暖、真誠、接納、尊重與支持的基本態度,並要有一顆溫暖且願意助人的心。其實,只要觀念與態度對了,其他的規準研討、觀課紀錄、時間安排、會談技巧一學就會,絕不是難事。根據許多教學現場實際的經驗,「教學觀察」若能結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同規劃,會更容易也會更有意義。教師組成專業學習社群是聚焦在教與學上面,老師們可以一起備課、蒐集材料,共同構思教學方法與策略,然後在實際教學時進行「入班觀課」,之後再進行課程和教學的回饋、慎思和反省,以追求彼此的專業成長。

四、結語

「教學觀察」不是「教學觀摩」,它不是作秀也不是用來評價老師的方法,教學觀察就是平時上課的狀態,要呈現最原始和最真實的一面,對被觀察者才能產生最大的助益。打開教室目的是要互相學習,互相形成支持網絡,所以營造溫暖、關懷和支持的學校氛圍是必要的條件,正如日本佐藤學教授所強調的:「組織文化的改變是成功的關鍵,若一個學校只有一位老師要改變,是不會成功的,一定要以學校為主,大家一起想辦法改善,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如何設計團隊合作的機制,激發教師的熱情與信心,使多元思考透過專業對話得到交流,透過「教學觀察與回饋」持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全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將是這一波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

 
教學「多異」成效「多益」
2014/3/17

      潭子區東寶國小游光照老師• 第34期--差異化教學 2014-03-10• 有 65 次點閱

教學「多異」成效「多益」

教學「多異」成效「多益」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吳清山署長,曾在台北市教育局網站「教育園丁的話」中,以「創造孩子學習成功機會」的話語,期勉教育工作者,他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天生資賦或後天的學習都有差異。且洪蘭教授也認為,人不可能樣樣好,教育應該要讓每個孩子「發揮長處」,而不是「截長補短」。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及需求,彈性調整教學的內容、進度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習效果和引導適性發展。教師應用差異化教學,輔以「鷹架理論」和每個孩子共同合作,來完成這個目標。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網際網路更是無遠弗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必然的趨勢,如此的教學內容,較過去多元且具彈性,教學方法也比傳統來的生動活潑,依學生程度調整內容,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大大提昇了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

關於差異化教學策略,就筆者自編教材(能源教育)的課程設計,融入資訊科技為例。在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採異質分組,實施過程由學業成就較佳的學生帶領學習,藉由同儕相互學習,營造互動觀摩、分享的學習氛圍,不僅能澄清觀念及個人的認知差異,增加課程的理解,於討論中腦力激盪,引發各種想法。共同合作完成,從資料蒐集、進行觀察、擬定研究方向,最後成果以powerpoint呈現與全校師生分享……等等。以下就實施過程與心得分享,期盼教育先進不吝指教。

一、教學情境塑造:

教學歷程是一連續的過程,營造一個寬廣的學習環境。是協助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旺盛學習興趣與觸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最佳管道。故筆者於課程實施前,關於能源的標語、海報及日常生活電器……等,陸續出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目的在製造出能源教育課程即將開鑼的氛圍。

二、部落格討論:

學生討論能源教育中有興趣的主題,筆者將內容歸納揭示於學校moodle教學平台及Blog教學網誌,各組針對主題進行探索。利用電腦課及在家的時間,上網搜尋相關議題資料,歸納擷取可用資訊(教師須教導學生,在取得資料來源時,需詳細交代文章出處,尊重他人智慧財產相關的網路倫理等)。資料經仔細研讀,整理記錄於Blog教學平台網誌,並提出自己的心得及看法。供其他組相互觀摩、學習。因各組研究探索的主題不同,藉由同儕間跨組教導學習,節省資料重複搜尋的時間,並協助低成就學生的指導。使全班皆能分享到能源教育各面向的主題內容,因此在短時間內,學生能源知識倍增,成效卓著。(圖一)

三、Moodle教學平台運用:

筆者將規畫的能源課程及相關參考資料,揭示於Moodle教學平台。因整個課程設計,以學生能力本位為出發點,著重自發性及同儕分享學習,教師扮演指導及諮詢的角色。在每個學習階段,筆者會於moodle教學平台陸續出示學習單,請學生於規定的時間內,將學習單的內容或指派的任務完成,學生藉由網路上傳繳交作業。筆者也於線上批改及評分,學生能即時知道自己的作業成績及學習狀況。

筆者另架設測驗平台,讓學生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突破時空的限制,在線上接受能源知識的學後評量,題目設計適性且能即時反饋,故學生在測驗時,遇到觀念不清楚答錯的題目,測驗平台會提供正確解答及相關知識解析。受試者可不限次數進行評量練習,進而讓知識能達到精熟的學習效果。筆者可隨時於成績列表中,知悉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於評量成績不理想學生,進行了解及適時適性的輔導,使學生皆能達成課程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圖二)

圖一 圖二

四、多媒體導入:

常在傳統的教學場域上見到,雖教學者口沫橫飛賣力演出,但學生聽得依然滿頭霧水,即所謂「言者諄諄聽者渺渺」。教學者即使講解了許多遍,學生就是學不來。反觀,學生對於電視上的卡通動畫,人物的特色、對話的內容皆能過目不忘,甚至倒背如流。原因無它,答案都在於多媒體,透過聲光的刺激,發揮的神奇魅力,提昇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學上若能善加利用多媒體的優點,教學現場必定佳評如潮,成效滿分。(圖三)

五、校外教學:

整個課程進行當中,每位教師在能源方面並非專業人士,且學生學習能源知識的來源,僅止於教師的講述及網路資源,如此狹隘的學習,成效自是有限,因此想要使能源教育深植於心,實屬不易。故在課程中安排苗栗火力發電廠實地參觀活動,特聘電廠的專家與學生對談,指引迷津、尋求更實際且寬廣的能源知識。

利用參觀活動訓練學生的同儕領導能力,共同討論議題、提問、禮貌訓練及採訪工作的責任分配,期使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提問、攝影、卡片製作)分工互助。經由此次參觀活動達到預期的成效,除了學生所欲探尋知識,得到鉅細靡遺回答。更由於參訪學生好學的表現,令接待人員讚嘆不已,破天荒帶我們參觀一般訪客無法到達發電廠核心做實地講解。學生能有此禮遇,無上光榮,意外的收獲,讓筆者感到無比的驕傲。

六、實測競賽:

教學活動的延伸,令人雀悅。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學生主動提出,希望對於再生能源--太陽能,能更進一步的認識、實作及體驗。考量學生的能力、學習的便利性以及能貼近生活的需求。筆者設計了太陽能燜燒鍋的實驗及太陽能車競賽,實驗中應用了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各項原理。各組學生不僅製作出熱效率極高的太陽能鍋,煮出香噴噴的白米飯、細綿可口的綠豆湯及香Q的白煮蛋來。也設計出造型奇特、馬力強大,跑得又直又快的太陽能車。學生們都感到無比的興奮,覺得自己原來是那麼的厲害。(圖四)

七、心得分享

子曰:「學而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經由這次探索教學活動,學生學習記錄詳盡、收穫滿滿。筆者心想不能為此學習活動結束,而畫下句點。故要求各組分工,一起動手將資料及心得成果整理,一方面製作成海報,張貼於學校公布欄,供全校師生瀏覽學習。另一方面製作成簡報(powerpoint),請各組上台報告。同時邀請六年級全體學生(七個班級)聆聽,接受其他班級學生的提問及答詢。整個學習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本身資料彙整及組識能力。同時,對其他班級也能負起能源教育的宣導責任,落實了能源教育的推廣活動。一舉數得,妙哉! (圖五)

圖三 圖四 圖五

八、落實於生活的學習成效:

整個教學的歷程,深植於心與否,端在於生活的實踐。學生將知識化為行動,擬定屬於自己的節能方案,依自行設定的策略,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筆者在教學後兩個月,請學生收集家中的電費單,結果令人滿意,大多數家庭的用電,都較去年同期的電費支出,有顯著的減少,這表示學生的學習內心有感,能正視能源問題存在,進而節約能源,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儼然,這一場搶救能源大作戰教學,成功!

經由一連串的學習活動(探索活動、分組訓練、研究……),加強學生自我了解,並記錄自己的成長;關懷環境、體驗生活、合作學習……等;以生動多元的教學設計,訓練學生思考、推理、創造的能力;強調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潛能發揮,正視每個孩子的學習差異,多元學習與評量。增加孩子的學習自信,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促使孩子能適性發展!「創造孩子學習成功機會」,為每個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位置。

 
小四生 顧生病媽媽、外婆 江秉融不喊累
2014/2/20
小四生 顧生病媽媽、外婆 江秉融不喊累
(2014/2/20)

陳景清/高雄報導


 開學日當天清晨,國小四年級學生江秉融,匆匆忙忙從醫院趕到學校,這已經不曉得是多少次往返家裡、醫院及學校的路上。江秉融小小的身軀,承擔了繁重家務,照顧行動不便的外婆,甚至掛念生病開刀的媽媽,江秉融忘了自己的寒假作業,甚至忘了自己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肚子餓了,就自己炒飯吃;外婆中風、媽媽受傷,我也餵她們吃飯。」單親家庭的江秉融是個早熟的「小大人」。一家五口僅靠母親在早餐店工作賺錢,同住的外婆中風行動不便,隨時需要有人攙扶照顧,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江秉融與哥哥幫忙洗衣、掃地,並負起看護外婆的工作,小小年紀還必須自己料理簡單的三餐,或是利用課餘時間到早餐店幫媽媽的忙。

 不料,寒假期間媽媽生病住院,要休養三個月。這段時間,江秉融和哥哥輪流到醫院照顧媽媽,他說:「再辛苦我都不怕,只要媽媽快點好起來。」

圖說:江秉融(右)是「早熟小大人」,媽媽生病期間,經常炒飯餵媽媽吃。 攝影/陳景清

 
建構學童分數除法概念及小數除法概念之形成∼以學習者認知經驗引導
2014/2/20
一、前言

Piaget指出學童的認知發展有四個階段,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發展階段正處於具體操作期逐漸轉為形式操作期的階段,在學習上的型態從具體的實物幫助其思考漸漸轉變為脫離實物,而使用直接思維的方式,除了使用從邏輯形式解決具體的問題,也發展可以邏輯的形式解決抽像的問題,更進一步發展出統整的思考。

建構主義的哲學觀中提及「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上」,希望學習者能夠透過舊有認知學習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數學學習上,主張學習者能夠先理解單元目標的概念,再進行數學解題的學習。這樣的觀點,提供現場教學者在設計教學活動與實施上很大的啟發。每次新的教學單元,教學者必須要探求與瞭解學生的先前相關的學習經驗,就是要明瞭學習者的先備知識(acke knowledge),才能夠設計並採取適合學習者學習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習者從舊有經驗概念中進行新概念的學習。

基於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與教育哲學觀點之下,教學者在教學中可透過喚起學習者的舊經驗,待其了解概念後,再逐次引導學生發展解決問題的想法,及對所得到的答案作解釋。從喚起學習者舊有經驗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童能建構數學解題的規則,並透過實際練習後能自動化。

二、學習者在分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一些學者認為學習者會解分數除法問題,但不一定了解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童可能只是熟記「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而國內學者李源順(2005)也發現到國內、外高年級教師亦大都以「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基於社會建構主義觀點,教學者希望學童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學者應該幫助學習者先了解其學習新概念之後再來進行解題。所以教學者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夠先對教學的內容有所理解,並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習者理解概念。

在Sinicrope, Mick, & Kolb (2002) 的研究也從新概念學習內容作分析,將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習進行分析,並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以等分除(除以整數)、包含除(除以分數)、和乘法逆運算,其中分數除以分數的問題中也是引導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學習分數除法概念的引導教學活動。

在上述研究顯示,學習者在學習分數的除法之概念時,較容易於代分數的除法及數字較大的題目中產生錯誤,是因為學習者並未將先備學習概念(因數與倍數)融入到新的學習中。因此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提取先備概念,安排於新的學習活動中。

三、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分數除法教學實務

在102學年度康軒版教科書六上數學教材第二單元之學習主題為分數的除法,主要學習內容為:認識最簡分數、能解決同分母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異分母分數的除等概念。在最簡分數、同分母的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分母相同等概念部份,學習者較少產生另有概念;然而在異分母分數的除法的學習過程,學習者較容易產生另有概念,在以往研究發現,大部份教學者是以口訣方式「除數顛倒-相乘」教導學習者學會分數除法的運算模式,學習者並非真正理解口訣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學者可以從基本的分數除法舊有學習經驗進行教學,喚起學習者先前學習公倍數的概念、除法算式與分數表示方式轉換的概念,建立異分母的分數除法計算方式新概念,而瞭解異分母的分數除法的演算方式。如下:

分數分母的通分後,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概念,如

當學習者建構了異分母的基本除法概念演算,教學者可進一步從兩個分數的分母通分使用兩分數相乘通分找公倍數的舊有經驗,對演算式作一相對應的解說,如

學習者將會發現原本的題目已經從除法的演算式轉變為乘法的算式,並且發現除數已經轉變為倒數後和原先的被除數相乘。學習者理解演算推理的方式才算是真正的理解,而非僅以記憶演算(分數的除法,被除數不變,÷ 運算符號變為 × 後,除數上下顛倒)的方法而已。雖然這樣的推理演算方式對學習者是屬於抽像思考的模式,但是依據Piaget指出六年級的學習者已進入形式操作期,可以進行抽像的思考,所以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建構推理式的抽像思考,幫助理解「除數顛倒-相乘」的抽象理解。當學生比對相關算式演變內容後,可以順暢運用算式中的結構進行轉換的分數除法的運算。

四、學習者在小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根據國科會相關的教學研究指出,學習者在處理小數除法計算問題時,對沒有餘數的題目,表現得比有餘數的題目來得好,因為學習者在進行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時,在小數單位量轉換中,對商和餘數分別代表的意義不清楚,也就是對餘數及商之單位量解讀產生錯誤,所以不是忽略了餘數的小數點,就是將餘數的小數點對齊移位後的被除數小數點,這顯示許多學童對於單位量運用之意義沒有完全瞭解。

劉曼麗(2008)的研究指出,小數除法的直式計算與整數除法直式計算雷同,差別僅在於小數點的處理,很多教師便要求學生直接記憶算則,學習者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常常弄不清楚商與餘數的小數點到底要對齊被除數移位前的小數點還是移位後的?

如同分數除法的教學一樣,教學者僅以計算技巧的口訣教學,並非幫助學習者理解概念,建構真正的理解。一般教學者在教導學習者學習小數的除法是以單位量的概念教學,而忽略了從學習者先前整數的除法或分數的除法之學習概念引導新概念之學習。

五、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小數除法教學實務

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主題為小數除法,單元的教學目標為解決小數(整數)除以小數的問題,而先備概念為小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的除法問題,劉曼麗(2008)指出學習者在此單元的學習容易產生的迷失概念為,不知道如何處理商及餘數小數點位置的問題?通常教師在引導解決的方法是從單位量(幾個0.1或是幾個0.01)的引導活動著手,或是以小數點退位的口訣(以除數為標準退位,餘數要和新的小數點位置對齊),引導學習者進行小數轉換為整數直式的解題活動。

如:

1.6 ÷0.2 = 16 個0.1÷2個0.1

1.6為16個0.1

0.2為2個0.1

因此可先將1.6視為16,而0.2視為2整個除法算式可先當作是

16 ÷2 =8

因為皆是以0.1為單位量。

上述的教學活動即為引起舊有學習經驗,是借助整數除法的經驗解決小數除法的問題。因為單位量的判準為「0.1」,題型剛好是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恰為小數點一位,所以被除數與除數可以轉換為學習者熟悉的整數除法算式。根據劉曼麗(2008)的研究顯示,將被除數與除數皆轉換為單位量為0.1整數除法的算式後,學習者計算之正確率可以提升。

雖然研究上以0.1單位量解說小數的除法方式可以提升學習者解題的正確率,但是教學者還可以從教材第二單分數的除法的內容,輔以四年級分數與小數的轉換學習經驗,改變引導教學方式,以分數除法舊有經驗解說除法算式的轉換,並理解單位量為0.1的概念。

如:

但是在面對另一題型時,當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小數為多時,課本介紹的學習活動即為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斷標準

如:

8.51 ÷2.3

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準:因為除數是小數一位,

即將2.3是為23個0.1

因此被除數須視為85.1個0.1

直式算式的表示方式即為

這樣使用單位量0.1的判準引導活動,除數可以轉換為整數,而被除數卻仍然存在著小數,在學習經驗中是比較不熟悉的經驗,學習者容易產生混淆因而計算正確率偏低。如果可以轉化為整數除法學習經驗,學習者更容易接受。於是教學者可以改變單位量,改以單位量為0.01

因此

8.51擴分100倍後,可以視為851個0.01

除數2.3擴分同樣100倍後,可以視為230個0.01

原來算式即轉變為 851 ÷230 =3.7

類似這樣的引導活動,可以降低學習者小數點位置迷失概念的產生。

從上述兩種使用不同單位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學習者知道單位量的使用,但是可能還不太理解如何選定判準的單位量?為何使用單位量的判準可以將小數除法算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教學者可以運用另一個學習經驗,就是從分數擴分的概念及分數除法的概念引導,除法通常可以使用分數的表示方式,

如:

再將其轉換為除法算式 851 ÷230

學習者容易發現分子與分母皆 ×100,擴大100倍,即以0.01為單位量。

或是轉換為分數除法算式:

從舊有學習經驗讓學習者理解選擇單位量的概念就是分數中擴分的概念,而且不再僅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單位量判準,而是可以檢視除法算式中較多位小數的數(可能是除數,亦可能是被除數)當作選定單位量的判準,

六、結語

以上所討論的僅只於現場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秉持建構主義哲學觀點「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之基礎上」,以及接受皮亞傑指出學童認知發展階段的假設,國小高年級學童進入形式操作期階段,可以嘗試促進學童抽像思考的教學,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從舊有的學習認知經驗,發展新概念的學習理解。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分數除法概念性與小數除法的概念學習對學童而言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方式。從課程教材的內容分析發現,分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程序性知識很重要,學習者要記憶一般教師教學的口訣是容易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分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程序性概念知識是不容易的。因此,透過教學者對教學教材的內容分析,並找出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量學習者之舊有認知知識,藉此喚起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完成新的概念之理解。

 
補救教學生活化 解題勤問老師 能力突飛猛進
2014/2/20
補救教學生活化 解題勤問老師 能力突飛猛進
熱血教師指點 學生數學躍進2分→96分
(2014/2/20)

劉偉瑩/臺北報導

 熱血教師詹永名從大學時期到臺東偏鄉為學生課輔,目前擔任臺東縣池上國中教務主任兼數學教師,他透過補救教學,將段考只考兩分的學生教成八九十分。詹永名說,教學沒有別的法寶,「只要讓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喜歡上課。」

 教育部昨天舉辦國中小補救教學績優團體和學生頒獎典禮,池上國中學生溫俊惟數學成績從段考兩分進步到九十六分,獲得績優學生楷模獎。他說,數學教師詹永名是他最感恩的人。

 溫俊惟說,國小上數學課常聽不懂,影響學習興趣;國一時一上數學就想睡覺。國二數學教師換成詹永名,原本他也興趣缺缺,「但聽到同學上課一直笑,就認真聽聽看,沒想到第一次上課就聽懂了。」

 溫俊惟發現老師講課很有趣,內容也很生活化,開始對數學改觀。每節下課他都拿一道數學題問詹永名,從國小的基礎慢慢往上建構,不僅數學突飛猛進,其他科目也跟著進步。

相關新聞刊第2版

圖說:臺東縣池上國中教師詹永名(右)透過補救教學,將學生溫俊惟(中)的數學成績帶上來,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左)頒發學生楷模獎。攝影/劉偉瑩

 
紙風車三國奇遇記 大搞穿越戲碼
2014/2/20

紙風車三國奇遇記 大搞穿越戲碼

紙風車搭接三國熱潮,將再度搬演12年前創作的兒童穿越劇「小小羊兒要回家 ~三國奇遇」,劇情描述一位因父母疏於陪伴,個性孤獨的小男孩,意外跌入時光隧道,回到三國參與劉備、張飛、關羽平「黃巾之亂」,最後回到現實世界的冒險故事。

「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將於5月2日至5月4日在國家戲劇院連演5場,5月24、25、31日、6月1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10場。(文/趙靜瑜 圖/紙風車劇團)

 
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中投區適性入學一本通
2014/2/20
 為加強本市公私立各國民中學之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的瞭解,本局於103年1月編印「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發予本市3,5531名國三應屆畢業生及1,126位國三導師,期能藉由「口袋書」的簡便性,使師生輕易地透過閱讀一本通,更明確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項重要資訊,以順利升學。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內容主要分為五大主題:(一)103年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二) 國中教育會考相關資訊。(三) 中投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暨比序流程圖。(四) 升學原校高中部之直升入學辦理方式。(五)「特色招生甄選入學」與「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相關資訊。教育局要求各校於102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起,由國三導師帶領學生導讀,以確保師生皆能瞭解各入學管道之重要時程及辦理方式。

本局特別提醒中投區各國中應屆畢業學生、家長及導師們,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之計分方式於102年12月正式由「校群同分」(連續選填該校同群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恢復採「校科同分」(連續選填該校不同科別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之初始決議,以賦予中投區國中畢業生多元志願選擇權,同時避免高職學生入學分數同校不同群科落差過大及冷門科別被邊緣泡沫化,不利產業人才培養。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之電子檔同時放置於「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組織職掌-各科業務-中等教育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區」(網址:http://www.tc.edu.tw/m/385)及「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網址: http://sites.tc.edu.tw/tc12explain/)供大眾下載參閱。

 
享受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計畫帶來的壓力與緊張感
2014/2/20
一、前言

  評鑑大師史塔夫賓(D. L. Stufflebeam)曾說:「評鑑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證明,而是為了要去改進。」然而,評鑑是全天下最弔詭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歡它,又必須強迫自己接受它。我們都知道校務評鑑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就像是健康檢查一般,希望藉由外部專業的團隊,來檢視學校的優缺點與特色,帶來改進建議與肯定;然而,我們更擔心校務評鑑所帶的證明目的,例如此次本市辦理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說明會時,局長特別談到,此次評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引導學校發展特色,評出亮點學校,進而幫助學校招生,降低少子化的衝擊。如此一來,各校就不僅止於自己跟自己比「過不過?」的改進問題,而是校際間「亮不亮?」的榮譽與面子問題。

二、參與校務評鑑的心得

  此次個人有幸帶領德化國小接受臺中市校務評鑑—發展亮點計畫的第1梯次受評學校,當初本著藉由外部專業團隊來重新檢視學校的各項行政與教學,進而從中發現學校待改進的地方,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方面,讓教職團隊能夠把學校的行政、教學、學生的學習做整理,是個人說服學校同仁申請首梯受評的主要理由。而經過實際的評鑑後,深感此次的校務評鑑已比縣市合併之前個人歷次參與的校務評鑑模式進步許多,包括宣導說明會、評鑑報告試寫工作坊、受評梯次選擇安排、委員遴選以及評鑑程序等,融合WASC(美國西岸大學認可評鑑協會)、學習共同體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理念,過程嚴謹,程序公開透明,而且帶進「入班觀察」,聚焦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軸,顯然是一次教育局下了極大決心,要建立以「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辦理模式為全國各縣市校務評鑑為典範的教育施政作為。我輩有幸能躬逢其盛,是相當難得的機緣。

三、參與校務評鑑的想法與建議

  個人以第1梯次受評學校的準備經驗,針對此次校務評鑑提供一些想法建議,就教於各方專家與尚未接受評鑑的學校:

(一)申論取代問答,引導專業與創意:個人參與的二次校務評鑑經驗中,上次的評鑑向度多達9項100多條指標,比較像答覆問答題,評鑑項目既多且細,評鑑成績的好壞跟資料卷宗夾的多寡與厚薄有很大的關係;而此次所設計的5個向度20個指標涵蓋面較大,比較在像答申論題,必須要去主動呈現學校做了什麼?如何讓教師教學有專業?學生學習有成效?只要學校能因學校的條件提出因地制宜的專業想法與做法,委員也大都能給予具體的回饋與肯定。

(二)教學與行政並重,鼓勵省思與行動:此次評鑑限制了報告及佐證資料的頁數,鼓勵學校行政準備重點,應聚焦在「讓師生教學受益」的支援行動上;而且依學校規模採取了1-2天的實地評鑑,即是要儘可能讓評鑑委員進入每一個班級進行觀課,為教學現場帶進專業的省思。

(三)效度與信度兼顧,強調程序與公正:臺中市全市中小學達306校,此次校務評鑑要分4個學年8個梯次才能評鑑一輪,因時間、人與事的變因極大,其中複雜度及準備工作的繁鎖,非我們能想像。因此評鑑的效度與信度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幸本次評鑑從開始即由負責師資培育的大學主辦,評鑑委員遴聘也以具備中小學實務教學現場運作經驗為主,經過嚴謹的長期性與系統性培訓與觀察,而評鑑當日的標準化操作流程,也大大的提升了此次校務評鑑的公信力。

(四)發展特色與亮點,重視自主運作機制:臺中市幅員廣大,山邊海濱城鄉學校條件差異極為懸殊,因此這次校務評鑑並不是要讓所有學校成為一樣的學校,而是要引導各校根據自己的學校願景理念、師生條件及社區資源,以自主運作機制,長期發展與累積,透過委員的輔導與協助,形成各校的亮點與特色,讓大臺中校校有特色,處處有亮點。

四、結語

走過校務評鑑,才發現評鑑原來是起點,而不是一個終結。個人常跟學校同仁分享:「我們要享受校務評鑑過程當中,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緊張感,在準備及受評過程中皆是一種學習。」願全市中小學師生因此次的校務評鑑,得以提升與成長。

 
上一頁 目前為第9頁/總共有21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