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健康情報站:正確處理孩子發燒
2025/10/15
巧智連:高旻君 婦幼醫藥專業 http://xn--benesse-325m3855a.com.tw/Education/KnowledgeInfo?AID=695 發現孩子體溫升高,發燒時,爸爸媽媽就開始著急想要幫寶寶退燒。其實,找出發燒原因,比忙著退燒更為重要。如果看過醫師之後,孩子還是不舒服,那麼可以試試本文介紹的方法幫孩子散熱。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本身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病。造成寶寶發燒的常見原因,多半是因為身體受到某些疾病的感染,而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變化,體溫才會升高。如果是病理性的發燒,例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等,應該先找出病因,再根據疾病對症處理,當疾病緩解時,體溫自然就會下降。反過來看,如果孩子長時間發燒不退,即使是溫度不高,也代表孩子身體出現問題,需要醫師及家長注意。因此,如果不了解病因,只是想著如何退燒,反而會錯失疾病的警訊。 處理孩子發燒時的重點 1.觀察症狀 勿驚慌!可以先測量體溫,如果沒有超過38度,則為疑似發燒,可先讓孩子多喝水、並降低室內溫度或檢查是否衣物穿太多。如果超過38度,就算是發燒了,可觀察孩子是否有其他的症狀,例如咳嗽、鼻塞、流鼻涕,如果也有這些感冒症狀出現,就要帶孩子去看醫師,孩子很可能感冒了。如果孩子活動力、精神狀況都很好,只是體溫較高,沒有伴隨其他症狀,那麼有可能只是一時體溫調節不當,可以先利用居家護理方式,讓孩子適當降溫,並持續留意觀察。 2.半夜發燒時   如果寶寶是半夜發燒,並有出現呼吸困難、嘔吐不停、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則需要立即就醫。如果是單純發燒,體溫超過38.5度時,可先讓寶寶服用幼兒專用退燒藥或使用塞劑,若寶寶可以入睡就先讓寶寶繼續睡覺,等白天再看情況就醫即可。 有些人覺得寶寶好像比較容易在半夜發燒,這是因為寶寶半夜沒有進食跟喝水,因體內缺少水分,加上有些父母習慣晚上關閉門窗或幫寶寶蓋較多被子,所以寶寶就容易在半夜發燒。 3.退燒藥使用須知 當體溫超過38.5度時,醫師才會建議使用退燒藥,不過,孩子生病時體溫可能會燒燒退退,家長不要心急,應遵守醫師的指示,不可自行縮短退燒藥間隔的使用時間。 *孩子發燒時宜遵照醫囑,不可擅自使用成藥、退燒藥。 4.正確測量孩子體溫 現在多半都是使用方便的耳溫槍,記得幫孩子測量時,要向後下方輕拉耳朵,因為我們的外耳道不是直線狀,所以,往後下方輕拉可使耳道較平順,更能準確測量體溫。 有的耳溫槍需要定期更換耳套,如果發現耳套破損、髒汙時,要根據使用說明換新的耳套,以免影響測量的準確度。
 
常春藤兒童心理學家:3招避免養出「討好型」孩子
2025/10/15
養出很會迎合家長的小孩,似乎不是件壞事。這種小孩比較「乖」,可能會很聽話、順從地讓父母幫他們綁鞋帶、擦防曬或不抗拒吃青菜。 但在美國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受訓的兒童心理學家甘奈迪(Becky Kennedy)指出,如果孩子只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而遵守規則,他們長大後更可能變成焦慮、倦怠、筋疲力竭的成年人。 身為育兒播客節目《Good Inside》(美好內在)主持人的甘奈迪說,「我們很愛『討好型孩子』……因為他們非常擅長觀察我們是否對他們滿意,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長遠來看,很多成年人內心焦慮、空虛的一大部分成因,就是這些特質。」 她補充說,若能在早期幫助孩子擺脫過度討好的傾向,未來他們會更成功。要讓孩子找到自我認同,就需要提醒、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讓他們學會在滿足他人期待之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甘奈迪說,「我們訓練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為了取悅他人而委屈自己,尤其是小女孩。」 「我們不該驚訝她們長大後進不了良好的關係,或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專家指出,把別人需求永遠擺在自己的前面,會帶來長期後果。成年後的「討好型人格」往往與迴避衝突、壓抑情緒、過度依賴外部認同以獲得自尊有關。這些特質不利於建立親密關係、發展健康自尊,甚至影響職場表現。 甘奈迪建議,你可以用3個方法改掉孩子的「討好習慣」: 1.讓孩子知道生氣時,你還是愛他們。 可以試著這樣說,「是的,寶貝,我現在很生氣,但即使生氣,我還是愛你。」 2.當孩子展現不同於大人的獨立行為時,好好鼓勵他們。 例如跟孩子說,「你看到我幾乎每天早餐都吃優格,但你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優格,更喜歡貝果。我很高興你清楚知道自己真實的喜好。」 3.鼓勵孩子為自己做決定,即使會讓別人不高興。 例如孩子在玩卡車玩具,弟弟也想玩時,提醒孩子,「你可以再玩久一點再給他。讓他開心不是你的責任。」 甘奈迪指出,孩子往往透過模仿大人的榜養來學習。如果父母總是把別人需求放在自己之前、無法為自己挺身而出,或是或經常自我批評,孩子也會養成相似的習慣。 當然,想讓別人快樂不是錯誤的事情,只是你不能永遠選擇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 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的成年人,人生教練瑪姬(Hailey Magee)建議你透過設定界線來避免倦怠。 例如有同事或家長會成員問你能否免費幫忙時,先檢視自己當下有哪些任務、責任和精力,再決定是否答應。 瑪姬提醒,「你能夠以休息充足的狀態和平衡的心態,而非帶著隱隱怨懟出現在職場,對你的工作和同事都有益處。」
 
不用手機哄小孩,還能怎麼做?5招陪孩子練習應對情緒
2025/8/25
(資料來源:NBC News、密西根大學醫學院) 大人忙、煩、累的時候,難免暫時隨手把手機當保母,不過也知道這樣不是好方法。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這樣做的壞處又多了一個:會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無聊或情緒的能力,長期影響甚至會導致他們情緒失調、更喜怒無常。 長長的假期,或是疲累的下班後,一定有這樣的時候:大人已經很累了,小小孩還是黏著不放,或是大人不得已必須起身去煮飯、接電話、或處理雜事時,小小孩馬上崩潰哭鬧。此時,你是否也忍不住拿起手機或平板,推向小孩,希望換來一點清靜與時間? 大家也可能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並不那麼完全清楚後果。常有相關研究指出,這會讓孩子沉溺於螢幕時間、變得上癮,更會吵鬧要玩手機,或是過多地被動吸收資訊、內容可能有問題、缺乏互動等。新的研究又發現了一項缺點:這可能在長期導致3到5歲的孩子情緒失調。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密西根大學的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針對422對3∼5歲幼兒的親子組合,觀察每一對親子半年,追蹤家長多常把電子設備作為哄孩子的工具,以及孩子相關的情緒反應和情緒失調狀況。結果發現,常常把手機等電子產品當作臨時保母的家長的孩子,情緒明顯的更常在喜怒間變換,時而開心、激動,時而挫折、沮喪,而且更會異常衝動。這些情況在男孩,或是過動的孩子身上更普遍。 平時就練習應對情緒 因為當孩子不願暫離大人、要大人全部的注意力陪伴時,通常也是孩子的情緒感到無聊或不開心的時候。在幼兒發展早期,這些電子設備可能會剝奪孩子發展獨立和調節情緒能力的機會。 那麼,疲累且忙碌、還有家務負擔在身的父母該怎麼辦呢?研究人員提出了建議:盡量克制少用,並設定時間限制。如果難以避免用手機、平板哄小孩,可以跟孩子說好,時間到了就要結束,藉此降低使用的時間。另外,有些應用程式可以設定播放時限,選擇不要自動連續播放。 更好的方法是,在平時、或在事發時能夠花一點時間教孩子應對他們的情緒的技巧。 例如:用孩子感知得到的動作安撫,像是抱抱、輕搖、拍拍他們,握住捏捏他們的手,一起讀一本書。 用他們喜歡的動物玩偶舉例說明當下的情境,一起練習如何跟玩偶說理、安撫玩偶的情緒。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以及了解和接受道理。 問孩子為何吵鬧,認識與面對他們的情緒。這樣孩子可以學到,情緒是可以討論,甚至可以管理的。 用紅綠燈等顏色區塊歸類孩子的行為可接受度,把這些類別與行為貼在冰箱上,並且以此跟孩子溝通,如何從紅、黃燈走向綠燈區塊。例如,孩子在哭鬧邊緣時,可以跟孩子討論,你正在黃燈區,我們要怎麼回到平靜的綠燈。 教孩子能幫助他們表達與抒發、替代性的行為。例如,不能打人、吵鬧,但若忍不住,可以打枕頭發洩;如果想要媽媽注意,可以拉拉媽媽的手、跟媽媽說,而不是哭鬧、丟東西。
 
小孩累過頭反而不好睡?3招讓「歡不停」幼兒快速入眠
2025/7/17
2022/12/16媽媽寶寶 許多家長會為了讓孩子更好睡,帶孩子出門放電,沒想到小孩玩累了也不睡覺休息,反而開始哭鬧⋯⋯。許多人以為孩子累了就會睡好,但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指出,其實幼兒累過頭反而會情緒不穩定、難入睡,且如果孩子熬過最睏的時段不睡,會變得更加亢奮,影響後續的睡眠時間與品質。為什麼孩子太累反而變得很「歡」、難睡?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解釋,在心理層面,當孩子身體疲倦但當下玩的 玩具、遊戲很好玩,但父母卻要求他中斷玩樂時,孩子可能出現「身體累了但還是想完成手上的遊戲」的想法,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時,自然出現不開心、捨不得的負面情緒狀況。而在生理層面,張旭鎧說,睡覺也需要消耗能量,在身體能量過低時入睡可能有害身體健康,因此人體會發出需要補充能量的訊號,「就像手機快沒電時會跳出電量警告,對孩子來說,缺乏能量時情緒開始煩躁、不聽勸、睡不著,是身體在發出訊號、覺得這時睡覺會有危險。」 當孩子出現以下3種行為或狀況時,表示孩子開始累了,家長該留意並準備讓孩子緩和下來 : 1.動作與反應速度變慢,對家長的指示無法快速反應。 2.站不直,能坐不站、能躺不坐,動作看起來變得懶散。 3.打呵欠、伸懶腰等。孩子打呵欠、吸入更多氧氣後會短暫恢復精神,讓家長忽略孩子累了的信號,因此需要多觀察。 技巧解決兒童身心需求、快速入睡 1.玩太開心捨不得睡:同理情緒、提供解方 為孩子當下所做的事情或遊戲告一段落,例如當孩子玩遊戲玩得累了卻執著於當下做 完,可以告訴孩子「積 木還沒蓋好沒有關係,我們先把他圍起來就不會不小心被破 壞了,可以明天 繼續做完。」讓孩子安心,願意先休息。 2.體力透支睡不著:溫熱飲補充能量 若孩子是因為體力不足而無法平穩入睡, 可以準備溫牛奶或溫豆漿, 飲品溫熱能讓 孩子覺得比較舒服。 3.周遭刺激過多:營造昏暗環境
 
孩子愛生氣怎麼辦?看懂小孩易怒原因與實用教養對策
2025/7/3
為何孩子容易生氣?深入解析背後的情緒密碼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情緒爆炸,作為家長的你可能會忍不住懷疑:「是我教不好,還是他脾氣真的太壞了?」 事實上,孩子的憤怒行為往往不是「故意」的,背後其實有著認知發展與環境等多重原因,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看懂,每個「生氣背後的可能訊號」。 1. 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 根據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Medicine》的說法,幼兒期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因此在面對挫折時,容易以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表達不滿。 這與心理師蔡宜芳所指出的「情緒腦與理智腦發展不平衡」觀點互相呼應,她認為學齡前兒童的杏仁核(情緒中樞)已開始活躍,但負責控制衝動與計劃的前額葉皮質區尚未成熟,導致孩子在面對刺激時像是一輛只有油門沒有煞車的車,難以控制情緒的暴衝。 2. 語言與情緒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整 由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常常無法清楚表達感受,於是以哭鬧、摔東西的方式來釋放挫折與怒氣。心理師駱郁芬曾建議,家長應先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並示範如何說出情緒,例如:「因為積木堆不起來,所以我很生氣。」這樣可以讓孩子逐步建立表達情緒的語言能力。 清華大學幼教系教授周育如在《聽寶寶說話》一書中指出,華人社會對情緒教育一向較為忽略,導致孩子從小缺乏豐富的情緒語彙。 她提醒,孩子若無法將內在情緒具象化,往往只能用行為爆發來反映心情。因此,從小建立「情緒詞彙庫」,例如使用情緒圖卡、情緒繪本等工具,能有效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說話力」。 3. 家庭環境與教養方式的影響 以專業心理健康為主軸的內容平台《Psychology Today》就有文章提到,家庭中的高壓衝突、不一致的教養方式,或是父母自身缺乏情緒管理能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也就是說,若父母習慣以吼叫來應對情緒問題時,不僅無法收效,還可能強化孩子模仿「以怒制怒」的行為模式。 說句實話,如果你經常情緒失控,也請原諒自己。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這個社會從來沒教過我們「怎麼處理情緒」,所以我們更要從自己開始學起,然後才有可能教得會孩子。 當孩子生氣時,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管理憤怒?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易怒的原因,下一步就是實際行動,這並不是叫孩子「你不要再亂發脾氣」,而是幫助他們「有話好好說、有情緒能自理」。以下幾種方法,都是親子天下社群中心整理出來可以即刻上手的實用策略。 1. 建立情緒語彙與敘事能力 周育如建議,教導孩子情緒力的第一步就是豐富他們的情緒語彙。透過「我的感覺」和「他的感覺」等遊戲,孩子能學會辨識情緒背後的原因;而使用《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等情緒繪本,則有助孩子將抽象的情緒內化並具體化。 想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情緒繪本? 立即查看台大教授推薦的102本情緒教育繪本書單 此外,引導孩子說出「最難過」、「最生氣」的經驗,也能促進其情緒敘事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讓孩子透過繪本學會用「我好委屈」這種語句,而不是「你都不理我!」。除了建立情緒語彙,還能怎麼做? 透過7種情緒覺察遊戲,讓孩子開心學習辨識與管理情緒。 2. 情緒來臨時的實用引導 臨床心理師駱郁芬指出,在孩子情緒高漲時,講道理並不奏效,應先穩定情緒再來引導。這時候可以使用同理式語句,例如:「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因為哥哥搶了你的玩具?」幫助孩子辨認與命名情緒,讓他們的大腦逐步從情緒腦過渡到理智腦,這正是「幫助理智腦成熟」的重要歷程。 舉例來說,當孩子生氣時你該說的不是「你不要生氣了」,而是「我知道你在生氣,我會陪著你慢慢說清楚」。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神變了,那是他終於被看見的樣子。情緒引導後,如何進一步教導分享與界線? 閱讀這篇文章,了解如何教出會輪流、有界線的孩子。 3.提供情緒可以降落的環境 當孩子正在生氣、哭鬧時,環境能不能給他一個「安全降落的場域」?這一點非常關鍵。許多父母在情緒現場會選擇不斷糾正、講道理,但那往往只會火上加油。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創造一個減少刺激的空間,讓孩子得以平靜:比如把聲音降到最低、不再口頭追問、不包圍孩子、給予柔軟的物理距離(例如一個角落、一張小沙發、一個能抱抱他的抱枕)。 舉例來說,當你家孩子情緒來襲時,你可以帶他到窗邊,讓他看雲、深呼吸。與其處罰他,不如「給他一個可以消化情緒的環境」,這比再多言語都來得有效。 4. 積極示範如何正向面對情緒 孩子不是靠說教長大,而是靠模仿來學習。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冷靜,那麼當他們情緒高漲時,最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示範」你怎麼處理壓力與情緒,孩子就在旁邊默默學著。 因此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活出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這並不代表你得完美無瑕,而是在你情緒來的時候,願意示範如何冷靜下來、說出自己的感受、重新整理自己。 舉例來說,當你下班疲憊、孩子又在吵架,不妨先深呼吸、說:「我現在有點累,我需要五分鐘安靜一下,等我整理好心情再陪你們。」這就是一種示範。孩子會學會:原來大人也會累,但可以這樣表達、不用吼。孩子不是靠說教長大,而是靠模仿來學習。
 
跟小孩溝通時兇沒有用!七大金句,讓孩子聽懂你想說什麼
2025/2/24
by 龍小禾 資料來源:Parents、Rasingchildren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板著臉說很長的話他才聽得懂嗎?到底要怎麼說,孩子才聽得懂爸媽的話呢?有些讓孩子易懂的溝通小原則,可以輕鬆幫助親子溝通更順暢。 金句1:「我知道,這很難」 當你說這句話時,可以輕拍孩子肩膀,會更容易緩和孩子激動的情緒。 厄什勒博士認為,大人的同理,可以幫助孩子跨越那感覺很差或是被卡住的情緒。 金句2:「請往前走!」 對小小孩說,給一個正向的指令比長篇大論更有效,厄什勒博士發現,當大人說「不要跑」或是「請不要爭論」的時候,孩子除了會暫停現在的動作,同時也在腦海中搜尋合適的回應:那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但是像「請往前走」,這樣的句子,很簡短明確的告訴他下一個動作該做什麼。 金句3:「再試一次」 當孩子出現些不受歡迎的行為像是大吼大叫、搶玩具或是粗魯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希望對某些情況有一定的控制權,一但他們有了控制權,他們將會更合作。因此,面對這樣的狀況,或許可以試試看對他們說:「我們重做一次吧!」這樣可以有效幫助他們選擇用不同的行為方式重做而且不會增加罪惡感。 金句4:「我剛才說了什麼呢?」 很真誠地詢問孩子:「我剛才說了什麼呢?」,是提醒孩子記住大人的話,提醒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當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口氣很重要,因為一不小心這句話聽起來就會像在責備,如果你此時語氣剛好又加重,孩子也會跟著提高音量。 金句5:「我太愛你所以不想爭論了」 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句話,因為當這句話說出口,直接代表著沒什麼好爭論的,孩子我們一起往前吧。 金句6:「當你用這口氣說話時,我沒有辦法理解你的意思」 這是一個停止孩子抱怨的好方法,厄什勒博士建議,一但當孩子停止抱怨,願意好好溝通的時候,大人可以主動給予鼓勵,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好好表達比抱怨是更好的溝通方式。 金句7:「我們該如何請人幫忙呢?」 教養的路上可能常常會需要提醒孩子要有禮貌,但是喋喋不休的碎念可能帶來反效果,我們可以冷靜的提醒他們:「我們該如何請人幫忙呢?」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與其讓孩子對人直說:「我要那個玩具」,家長可以用問句提醒孩子:「我們該怎麼問呢?也許你可以問『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 ※除了以上金言外,父母的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父母的溝通方式。另外,父母也要記得當一個良好的傾聽者,耐心聽完孩子的話再回應,並且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概念和詞彙跟他們溝通。 最後,不只大人喜歡讚美勝過批評,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想給孩子一些「建設性」建議的時候,別忘了同時也記得稱讚他們。
 
感覺統合差,專注力及情緒控制就不好
2025/2/24
2024年4月12日/分類: 教養育兒文章, 育兒大百科/作者: 王宏哲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協助孩童認識自己、適應環境、調整學習力。學齡前的孩子,大腦就像一個感覺處理機器,透過感官,吸收大量資訊,藉由視覺、聽覺、動覺等各種感覺,幫助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互動,並發展出適當的行為。 例如:寶寶要認識一顆蘋果,他要用眼睛的「視覺」去看見蘋果的顏色,用鼻子的「嗅覺」去聞聞蘋果的香氣,用嘴巴的「觸覺」去咀嚼蘋果的脆度,用手拿起蘋果用「本體覺」感受它的重量… 透過各式各樣的「感覺」,在寶寶的大腦中留下痕跡,幫助大腦慢慢建立起連結,下一次,當他再嚐到這個水果甜甜脆脆的滋味時,大腦就會幫助他想起來「啊!這不就是蘋果嗎?」 感覺統合影響孩童的情緒控制能力 部分孩子對於感覺過度敏感,討厭被不小心碰到、討厭跑跳旋轉、怕光、怕高、怕吵,這些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會進一步導致孩子情緒不穩、愛哭、動不動就生氣。 而對於感覺比較鈍感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反應不足,為了想要尋求更強烈、更刺激的感覺,而造成活動量過大、坐不住、專注力不集中、衝動等情形,嚴重的可能導致過動症的產生。 感覺統合影響孩子的肢體運動協調 要能夠發展出協調、精準有效率的動作,感官(視覺/聽覺/動覺等)要正確的處理外來的刺激,大腦獲得正確的感覺資訊後,才有辦法精準無誤地對身體的各部位發號施令。 若孩子無法正確地輸入、判讀這些感覺訊息,並加以計畫,便不可能順暢地做出踢球的動作,更遑論射門得分了!因此,許多孩子動作笨拙、不協調、平衡感差常跌倒、運筆書寫差、生活自理需要小動作的項目差(如穿衣、扣釦子、拉拉鍊、綁鞋帶等)動作反應慢..等,都有可能是感覺統合不佳所造成的。 感覺統合影響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分為理解與表達兩個重要的發展,這中間與耳朵能不能專心聽,大腦能不能努力記憶思考,口腔動作整合能不能順利表達,有密切的關係。聽覺輸入不佳的孩子,對教養的指令,時常漏聽、聽錯、聽不懂、或是沒辦法記住一連串的指令,爸媽交代三件事,他只能做出一件事,自然便會影響他的行為及表現,更會影響與人的溝通與表達,也可能會導致口齒不清或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 感覺統合影響孩子的課業學習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最一開始便是在學習障礙的孩童身上發現的。感覺統合是篩選、蒐集外在感覺資訊並加以利用的能力,感覺統合不佳的孩子,可能會導致讀、算、寫有困難。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能夠了解,感覺統合對幼兒有重要而且長遠的影響。 但家長也不需過度焦慮,只要將一個觀點牢記於心,那就是:感覺訊息進入大腦後絕不會船過水無痕,當大腦對這項感覺訊息有應對的經驗過後,下回接收到相同或是類似的訊息,處理起來會更有效率。 可是,現代科學育兒的教養確有很多證據顯示,透過玩、動手接觸、生活體驗、豐富的環境刺激,能讓孩子的發展在正常的軌道上,避免孩子發生「動作發展遲緩」「過動症」「注意力缺陷」「情緒障礙」「學習障礙」。
 
四要點增進自我效能感,讓孩子相信自己能成功
2024/12/4
2024-08-02 16:26 by 瑪莎.霍登(Martha J. Holden) 一、提供技巧發展的協助 在挑戰孩子嘗試新行為之前,孩子需要具備必要的技巧,並且自覺有能力應用這些 技巧。這不僅只是能夠做某些事,而是相信這些技巧能奏效,並且協助他們達成目 標。 1.教導技巧並容許大量漸進練習的經驗。在孩子的近端發展區內工作是培養技巧的 關鍵。首先,評估哪些是替代行為所需的技巧;接著透過鷹(scaffolding)的概 念架構判斷孩子已具備的能力,在輕鬆、非挑戰的情境中練習新技巧,然後在不同 環境下漸進的實際練習這技巧。 2.針對孩子的表現給予糾正的回饋,而不是針對孩子的人格特質,以此增強孩子自 我效能感。照顧工作者還應該給予具體、正向的回饋,強調孩子的優點,並且增強 他們對新技巧的使用。 3.創造正面成果的條件。成功通常會帶來再次嘗試與更加努力的動能,在任務中取 得成功的孩子,更可能在更困難的情境下有勇氣再試一次。允許孩子在他們能成功 情況下嘗試新行為。照顧工作者的職責是確保孩子成功。 二、指出成功的模範 孩子會以同儕做為參考。年幼的孩子會透過和其他孩子相比來衡量自己的能力。青 少年則是透過與同儕團體的互動和連結,以此建立身分認同並與大人區隔。當孩子 看到他們的同儕成功時,會受到鼓勵而去嘗試。「如果他們可以做到,那我也可 以。」讓孩子與擁有不同技巧能力的他人互動至關重要,如此一來他們可以為彼此 提供正面的模範。 三、給予鼓勵和支持 支持必須真誠、為個人量身訂做, 並且聚焦在真切的事物上。不能只是說:「來 吧,你能做到。」這很容易被孩子解讀為居高臨下的姿態。口語鼓勵始於確認孩子 能安全嘗試新技巧的情境,然後提供他們嘗試所需的支持。 四、減輕孩子的恐懼 如果孩子害怕失敗,就不太可能去嘗試。幫助孩子找到減輕對新挑戰恐懼和焦慮的 方法,會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行動意願。放鬆練習、談論他們的恐懼、指出過 去的成功、技巧的預演,這些都是有效減輕恐懼和焦慮的方法。 這些策略協助孩子相信自己能達成任務,並且可以在嘗試中取得成功,讓孩子相信未來可以不同,對他們來說會變得更好。照顧工作者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每天都有美好的天。這不僅僅是盼望著孩子成功,更是精心安排每次的嘗試,使孩子可以成功。
 
寶貝常說「我不會、我不知道、這太難了」? 2招小撇步提高挫折忍受度!
2024/12/4
親子天下 當孩子面對問題時把「我不會」、「太難了」當成口頭禪,您會如何應對呢?職能治療師分享家長可以用幾種方式、引導語氣,來培養孩子的挫折耐受力。 養成「反覆嘗試」的習慣,困難與挑戰就不是阻礙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我不會做」大人第一時間的回應通常是「怎麼可能,你明明就會啊!」、「上次是你自己完成的,這次也可以啊!」、「不要每次都說你不會,試都沒有試怎麼知道!」或「這又不難,你這樣以後長大怎麼辦啊!」無論您是想用「鼓勵」的方式或評論的語氣來「激勵」孩子,每當他遇到困難或有挑戰的任務,嘴巴還是會習慣的講出否定自己的話,家長該如何去引導與突破呢? 分享兩招重要小撇步 •撇步1:引導孩子講出更貼近他「實際想法」的話。 引導孩子講出更貼近他「實際想法」的話,就是當他的翻譯機,當他表示「這太難了、我不知道」我們可以說:喔∼不是這樣的!你其實是想要告訴我「這我沒有做過,我擔心我會做不好」、「這看起來好多,我覺得我做不完」或「我現在不想做這個,想先做別的,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順序嗎!」無論是哪一種回應方式,目的是要帶孩子更明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總比經常把否定自我的話掛在嘴邊來的好。記得大人講完後務必請孩子「跟著覆述一遍」,才能將否定的慣用語「替代」成「貼近自己內心想法」的話。 •撇步2:每次任務完成後,帶孩子做「自我對話」,為自己的行為表現「做總結」。 幫自己當次的行爲表現「做總結」,就是要孩子「自己稱讚自己、增加下一次嘗試的信心」,記得稱讚的角度不只是從結果看,還要加入「學習的過程」,可以引導孩子說「我剛剛有耐心嘗試,雖然後面是爸爸幫忙我的,但我有耐心的做到最後喔!」這是一句不著墨在結果但強調「學習態度」的總結句,大人講完後一樣請孩子「跟著說一遍」,家長要跳脫對讚美句的既定印象,因為不是只有成功、做到才值得鼓勵,否則孩子會誤以為「我要成功,才叫表現好」,那如果沒做到呢?即使沒成功,也有很值得稱讚的地方,很多時候「態度、堅持度與耐心」才是大人希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的核心價值。 進入小撇步前,需要家長先做兩項功課: 1.學會看穿孩子講這些話背後的真實想法 可以從他們做「感興趣、能勝任、做起來得心應手的任務」和做「有挑戰性、不熟悉、覺得挫折的任務」相互比較,觀察他們參與的意願和動機,若態度出現明顯的反差,孩子確實是「選擇性的」在參與活動,但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從學齡前到小學中年級階段正是培養「正向學習態度」的好時機,養成孩子「嘗試解決問題的習慣」,未來面臨挑戰時才會有更強韌的挫折耐受力。 2.帶孩子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經驗」如何創造?讓孩子知道「成功」不是馬上、一下子、很快的事,成功就像疊積木一樣,一層一層「嘗試累積」出來的,所以如果孩子只嘗試1-2次就說這太難了!我不會!建議在參與活動前先告知像是「這活動通常要試個8-10次左右,才會成功唷!」 讓孩子心裡有個底,才不會在任務進行的過程中發現「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有趣」而想要放棄,或者可以說「你再嘗試3次,爸爸就一起幫忙想辦法!」,要留意我們給的引導句是「一起想辦法」並不是保證「一定會幫他找到答案」,有時候適度在孩子面前表現「我不知道可不可以,但我願意做看看」的態度,會比孩子總是認為「大人一定都要會、都得幫我」還來的更有意義,因為方法是想一想、試一試才會「蹦」出來的喔!
 
我也想交朋友,幼兒社交互動發展里程一次看!
2024/12/4
親子天下 開學後,孩子喜歡上學嗎?與朋友的關係常是影響孩子上學動力的很大原因,但生性害羞或不擅交往的孩子該怎麼辦?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呢? 「孩子怕生怎麼辦?」、「在學校常跟別人發生衝突要怎麼解決?」、「如何教導他與同學相處呢?」,隨著孩子長大,開始進入學校,同儕關係也變得愈加重要,融入群體、與朋友建立良好關係可以為孩童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那身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呢?其實,社交技巧的養成奠基於許多基礎能力,如果這些能力不好,孩子就容易在社交互動上卡關: 1.感覺調節問題: 這類孩子在環境中較敏感、易因環境的些微變動而感到緊張焦慮,導致社交互動出現退縮、不安的情形,而警醒度調節過低的小朋友則容易發呆恍神,造成無法適當參與社交情境。 2.情緒調節問題: 情緒調節包括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度,這類小朋友容易因為遊戲輸了或失敗而生氣、哭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等等,且情緒持續的時間較長,造成無法在團體中與同儕相處融洽。 3.堅持度較高: 這類孩子較無法彈性思考,在團體中常須按照自己規則進行遊戲,或是固定只玩某幾種玩具,遊戲方式亦較單一,因此較無法配合團體規則。 4.衝動控制不佳: 此類小朋友較無法耐心等待,可能會在老師講解規則時搶著說話、與同學搶玩具、不能輪流排隊,導致和別人發生衝突頻率較高。 5.口語理解/表達能力較差: 他們常會因為無法理解遊戲規則,而沒辦法適當跟上活動進行,活動中亦較難向同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及需求,造成不適應的出現。 6.問題解決不佳: 在團體中難免出現和同儕意見不同的時候,問題解決能力不佳的孩子這時便會不知所措或使用不適當的方式與同儕溝通。 7.心智理論發展較不成熟: 心智理論是指能理解自己及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若發展較不成熟,則較缺乏同理心,不會為別人著想,常見行為如:嘲笑輸的同學、對他人說不好聽的字詞而不自知,導致與同儕關係疏遠。
 
目前為第1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