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小四生 顧生病媽媽、外婆 江秉融不喊累
2014/2/20
小四生 顧生病媽媽、外婆 江秉融不喊累
(2014/2/20)

陳景清/高雄報導


 開學日當天清晨,國小四年級學生江秉融,匆匆忙忙從醫院趕到學校,這已經不曉得是多少次往返家裡、醫院及學校的路上。江秉融小小的身軀,承擔了繁重家務,照顧行動不便的外婆,甚至掛念生病開刀的媽媽,江秉融忘了自己的寒假作業,甚至忘了自己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肚子餓了,就自己炒飯吃;外婆中風、媽媽受傷,我也餵她們吃飯。」單親家庭的江秉融是個早熟的「小大人」。一家五口僅靠母親在早餐店工作賺錢,同住的外婆中風行動不便,隨時需要有人攙扶照顧,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江秉融與哥哥幫忙洗衣、掃地,並負起看護外婆的工作,小小年紀還必須自己料理簡單的三餐,或是利用課餘時間到早餐店幫媽媽的忙。

 不料,寒假期間媽媽生病住院,要休養三個月。這段時間,江秉融和哥哥輪流到醫院照顧媽媽,他說:「再辛苦我都不怕,只要媽媽快點好起來。」

圖說:江秉融(右)是「早熟小大人」,媽媽生病期間,經常炒飯餵媽媽吃。 攝影/陳景清

 
補救教學生活化 解題勤問老師 能力突飛猛進
2014/2/20
補救教學生活化 解題勤問老師 能力突飛猛進
熱血教師指點 學生數學躍進2分→96分
(2014/2/20)

劉偉瑩/臺北報導

 熱血教師詹永名從大學時期到臺東偏鄉為學生課輔,目前擔任臺東縣池上國中教務主任兼數學教師,他透過補救教學,將段考只考兩分的學生教成八九十分。詹永名說,教學沒有別的法寶,「只要讓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喜歡上課。」

 教育部昨天舉辦國中小補救教學績優團體和學生頒獎典禮,池上國中學生溫俊惟數學成績從段考兩分進步到九十六分,獲得績優學生楷模獎。他說,數學教師詹永名是他最感恩的人。

 溫俊惟說,國小上數學課常聽不懂,影響學習興趣;國一時一上數學就想睡覺。國二數學教師換成詹永名,原本他也興趣缺缺,「但聽到同學上課一直笑,就認真聽聽看,沒想到第一次上課就聽懂了。」

 溫俊惟發現老師講課很有趣,內容也很生活化,開始對數學改觀。每節下課他都拿一道數學題問詹永名,從國小的基礎慢慢往上建構,不僅數學突飛猛進,其他科目也跟著進步。

相關新聞刊第2版

圖說:臺東縣池上國中教師詹永名(右)透過補救教學,將學生溫俊惟(中)的數學成績帶上來,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左)頒發學生楷模獎。攝影/劉偉瑩

 
紙風車三國奇遇記 大搞穿越戲碼
2014/2/20

紙風車三國奇遇記 大搞穿越戲碼

紙風車搭接三國熱潮,將再度搬演12年前創作的兒童穿越劇「小小羊兒要回家 ~三國奇遇」,劇情描述一位因父母疏於陪伴,個性孤獨的小男孩,意外跌入時光隧道,回到三國參與劉備、張飛、關羽平「黃巾之亂」,最後回到現實世界的冒險故事。

「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將於5月2日至5月4日在國家戲劇院連演5場,5月24、25、31日、6月1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10場。(文/趙靜瑜 圖/紙風車劇團)

 
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中投區適性入學一本通
2014/2/20
 為加強本市公私立各國民中學之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的瞭解,本局於103年1月編印「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發予本市3,5531名國三應屆畢業生及1,126位國三導師,期能藉由「口袋書」的簡便性,使師生輕易地透過閱讀一本通,更明確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項重要資訊,以順利升學。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內容主要分為五大主題:(一)103年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二) 國中教育會考相關資訊。(三) 中投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暨比序流程圖。(四) 升學原校高中部之直升入學辦理方式。(五)「特色招生甄選入學」與「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相關資訊。教育局要求各校於102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起,由國三導師帶領學生導讀,以確保師生皆能瞭解各入學管道之重要時程及辦理方式。

本局特別提醒中投區各國中應屆畢業學生、家長及導師們,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之計分方式於102年12月正式由「校群同分」(連續選填該校同群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恢復採「校科同分」(連續選填該校不同科別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之初始決議,以賦予中投區國中畢業生多元志願選擇權,同時避免高職學生入學分數同校不同群科落差過大及冷門科別被邊緣泡沫化,不利產業人才培養。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之電子檔同時放置於「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組織職掌-各科業務-中等教育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區」(網址:http://www.tc.edu.tw/m/385)及「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網址: http://sites.tc.edu.tw/tc12explain/)供大眾下載參閱。

 
享受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計畫帶來的壓力與緊張感
2014/2/20
一、前言

  評鑑大師史塔夫賓(D. L. Stufflebeam)曾說:「評鑑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證明,而是為了要去改進。」然而,評鑑是全天下最弔詭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歡它,又必須強迫自己接受它。我們都知道校務評鑑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就像是健康檢查一般,希望藉由外部專業的團隊,來檢視學校的優缺點與特色,帶來改進建議與肯定;然而,我們更擔心校務評鑑所帶的證明目的,例如此次本市辦理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說明會時,局長特別談到,此次評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引導學校發展特色,評出亮點學校,進而幫助學校招生,降低少子化的衝擊。如此一來,各校就不僅止於自己跟自己比「過不過?」的改進問題,而是校際間「亮不亮?」的榮譽與面子問題。

二、參與校務評鑑的心得

  此次個人有幸帶領德化國小接受臺中市校務評鑑—發展亮點計畫的第1梯次受評學校,當初本著藉由外部專業團隊來重新檢視學校的各項行政與教學,進而從中發現學校待改進的地方,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方面,讓教職團隊能夠把學校的行政、教學、學生的學習做整理,是個人說服學校同仁申請首梯受評的主要理由。而經過實際的評鑑後,深感此次的校務評鑑已比縣市合併之前個人歷次參與的校務評鑑模式進步許多,包括宣導說明會、評鑑報告試寫工作坊、受評梯次選擇安排、委員遴選以及評鑑程序等,融合WASC(美國西岸大學認可評鑑協會)、學習共同體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理念,過程嚴謹,程序公開透明,而且帶進「入班觀察」,聚焦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軸,顯然是一次教育局下了極大決心,要建立以「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辦理模式為全國各縣市校務評鑑為典範的教育施政作為。我輩有幸能躬逢其盛,是相當難得的機緣。

三、參與校務評鑑的想法與建議

  個人以第1梯次受評學校的準備經驗,針對此次校務評鑑提供一些想法建議,就教於各方專家與尚未接受評鑑的學校:

(一)申論取代問答,引導專業與創意:個人參與的二次校務評鑑經驗中,上次的評鑑向度多達9項100多條指標,比較像答覆問答題,評鑑項目既多且細,評鑑成績的好壞跟資料卷宗夾的多寡與厚薄有很大的關係;而此次所設計的5個向度20個指標涵蓋面較大,比較在像答申論題,必須要去主動呈現學校做了什麼?如何讓教師教學有專業?學生學習有成效?只要學校能因學校的條件提出因地制宜的專業想法與做法,委員也大都能給予具體的回饋與肯定。

(二)教學與行政並重,鼓勵省思與行動:此次評鑑限制了報告及佐證資料的頁數,鼓勵學校行政準備重點,應聚焦在「讓師生教學受益」的支援行動上;而且依學校規模採取了1-2天的實地評鑑,即是要儘可能讓評鑑委員進入每一個班級進行觀課,為教學現場帶進專業的省思。

(三)效度與信度兼顧,強調程序與公正:臺中市全市中小學達306校,此次校務評鑑要分4個學年8個梯次才能評鑑一輪,因時間、人與事的變因極大,其中複雜度及準備工作的繁鎖,非我們能想像。因此評鑑的效度與信度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幸本次評鑑從開始即由負責師資培育的大學主辦,評鑑委員遴聘也以具備中小學實務教學現場運作經驗為主,經過嚴謹的長期性與系統性培訓與觀察,而評鑑當日的標準化操作流程,也大大的提升了此次校務評鑑的公信力。

(四)發展特色與亮點,重視自主運作機制:臺中市幅員廣大,山邊海濱城鄉學校條件差異極為懸殊,因此這次校務評鑑並不是要讓所有學校成為一樣的學校,而是要引導各校根據自己的學校願景理念、師生條件及社區資源,以自主運作機制,長期發展與累積,透過委員的輔導與協助,形成各校的亮點與特色,讓大臺中校校有特色,處處有亮點。

四、結語

走過校務評鑑,才發現評鑑原來是起點,而不是一個終結。個人常跟學校同仁分享:「我們要享受校務評鑑過程當中,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緊張感,在準備及受評過程中皆是一種學習。」願全市中小學師生因此次的校務評鑑,得以提升與成長。

 
活化教學,移動教室
2014/2/20

活化教學,移動教室∼我的教室變好大-科博館與美術館是我的新教室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國教品質的提升,欲透過多元之活化教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增進學生之學習動機、發展合作及溝通技巧,讓每位學生均能適性發展。

為鼓勵本市各級學校教師透過活化教學,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環境及教材,讓學習不再只侷限於學校和教室,教育局除於9月底前補助41所偏遠國小參訪國立自然科學科博館,受惠學生人數計有1500名,期望透過與科博館的互動,不僅啟迪學生對自然科學領域的認識,更促進科學教育的向下扎根,啟發學生主動探索及多元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另本局更力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加入本市國民中學活化教學課程方案,透過共同研發一系列活化課程,讓科博館及美術館的資源有效地與本市各級學校教育課程內容結合,特規劃自102學年度第2學期起開始試辦「館校際課程聯盟方案」,由忠明高中、向上國中及黎明國中分別試辦本方案。經由課程與教學方式、地點的改變,將有助於啟發學生對於科學及美感教育的探索,讓本市學生於豐富思維的激盪下進而能主動求知、時時學習,擴大學生學習場域,進而提升學生素質、締造文化城特有的創意發想與氣質。
為使本市更多學校進一步瞭解活化教學課程「館校際課程聯盟方案」之內涵, 102學年度寒假將針對本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召集人辦理2場說明會,邀請科博館及美術館人員共同分享本方案之主題課程。同時提供51案之機會供本市一般學校、偏遠學校及特偏學校申請本方案主題課程,由本局編列經費補助,讓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到科博館及美術館引導學習,期能透過本活化課程方案,讓科學教育與美感教育的種子能在本市各地深耕發芽。
 
傳情達意─班級經營之親師溝通
2014/2/20

傳情達意─班級經營之親師溝通

一、前言:

「溝通是一種『乘數』的效果,你的學問及本領要發揮到最終的效率,就要靠溝通。我要建議各位,不要因為溝通不良,讓多年學習的專長無法發揮,總之,我送給大家的忠言是:『努力訓練自己達到溝通的最高階層』」,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如此說。在幾次的教師甄試、教保員口試的經驗中,筆者最喜歡問參與甄試者:「在你多年的職場經驗中,你覺得最有成就感及最有挫折的各是甚麼?」多數參加者幾乎毫不思索的就回答:與家長的溝通是最讓我頭疼的;當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工作場域主客觀因素及薪資不再是教學工作之阻礙時,反而人與人的溝通,竟成為教育工作者認為最難突破的困境。

二、何謂溝通?

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按《大英百科全書》的界定,是指「用任何方法以交換彼此的訊息,即兩人之間以視覺、符號、電視、收音機、或其他工具為媒介,所進行的消息交換方法」。也就是由一個人或團體,即傳送者(sender)利用各種可行的媒體(media),將訊息(messages)傳送給另一個人或團體,即接受者(receiver)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Goffman曾說:「你可以停止說話,但是不能停止溝通」,溝通是互動性的,不是單向的傳輸、傳達單方面的旨意;同時溝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溝通最後的結果更會創造正向或負向的關係。根據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Albert Merribie的研究,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有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38%來自說話的語調,剩下的7%才是話語。美國溝通技巧訓練大師Dale Carnegie也曾說:「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專業技能,85%取決於溝通能力」。

三、有效的親師溝通技巧

  1. 豎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即教師的專業形象,除內在專業能力素養外,請從外在服裝的專業形象著手。
  2. 把微笑掛在臉上:打招呼,說話的態度可以決定溝通的成敗,教師開朗的笑容給家長不僅是親切,更代表教師的專業與自信。
  3. 學會將心比心: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一定有著不同的身心反應,請老師多一點同理心,對於不同家庭的學生發生同樣的問題,要有不同的處理技巧與方式;教師一定要因應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場合而改變溝通技巧。
  4. 要有談話技巧:與家長溝通時請運用合宜的語詞、適時加上手勢及幽默感,來增加正向溝通的成功。
  5. 給家長、學生留面子:不要當著家長面前,批評孩子的行為。
  6. 坦承自己的過錯:從爭吵中學習溝通,從溝通中建立自信。
  7. 控制自己的情緒:千萬記得禍從口出,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
  8. 善於傾聽:要與家長有好的關係,就需傾聽他們的心聲與看法;同樣的,要學生聽話,就必須先聽他說話。

四、結語

最後以北風與太陽的寓言故事與教師們共同勉勵,故事內容是北風與太陽舉行一場比賽以決定誰的力量比較強:誰能讓路過的旅人脫下斗篷?北風越是用力吹,旅人就把自己包得越緊。然而,當太陽溫暖地照耀時,旅人因為悶熱而不得不脫下斗篷。請站在家長、學生立場多多思考!

 
建構學童分數除法概念及小數除法概念之形成∼以學習者認知經驗引導
2014/2/20
一、前言

Piaget指出學童的認知發展有四個階段,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發展階段正處於具體操作期逐漸轉為形式操作期的階段,在學習上的型態從具體的實物幫助其思考漸漸轉變為脫離實物,而使用直接思維的方式,除了使用從邏輯形式解決具體的問題,也發展可以邏輯的形式解決抽像的問題,更進一步發展出統整的思考。

建構主義的哲學觀中提及「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上」,希望學習者能夠透過舊有認知學習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數學學習上,主張學習者能夠先理解單元目標的概念,再進行數學解題的學習。這樣的觀點,提供現場教學者在設計教學活動與實施上很大的啟發。每次新的教學單元,教學者必須要探求與瞭解學生的先前相關的學習經驗,就是要明瞭學習者的先備知識(acke knowledge),才能夠設計並採取適合學習者學習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習者從舊有經驗概念中進行新概念的學習。

基於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與教育哲學觀點之下,教學者在教學中可透過喚起學習者的舊經驗,待其了解概念後,再逐次引導學生發展解決問題的想法,及對所得到的答案作解釋。從喚起學習者舊有經驗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童能建構數學解題的規則,並透過實際練習後能自動化。

二、學習者在分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一些學者認為學習者會解分數除法問題,但不一定了解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童可能只是熟記「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而國內學者李源順(2005)也發現到國內、外高年級教師亦大都以「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基於社會建構主義觀點,教學者希望學童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學者應該幫助學習者先了解其學習新概念之後再來進行解題。所以教學者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夠先對教學的內容有所理解,並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習者理解概念。

在Sinicrope, Mick, & Kolb (2002) 的研究也從新概念學習內容作分析,將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習進行分析,並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以等分除(除以整數)、包含除(除以分數)、和乘法逆運算,其中分數除以分數的問題中也是引導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學習分數除法概念的引導教學活動。

在上述研究顯示,學習者在學習分數的除法之概念時,較容易於代分數的除法及數字較大的題目中產生錯誤,是因為學習者並未將先備學習概念(因數與倍數)融入到新的學習中。因此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提取先備概念,安排於新的學習活動中。

三、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分數除法教學實務

在102學年度康軒版教科書六上數學教材第二單元之學習主題為分數的除法,主要學習內容為:認識最簡分數、能解決同分母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異分母分數的除等概念。在最簡分數、同分母的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分母相同等概念部份,學習者較少產生另有概念;然而在異分母分數的除法的學習過程,學習者較容易產生另有概念,在以往研究發現,大部份教學者是以口訣方式「除數顛倒-相乘」教導學習者學會分數除法的運算模式,學習者並非真正理解口訣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學者可以從基本的分數除法舊有學習經驗進行教學,喚起學習者先前學習公倍數的概念、除法算式與分數表示方式轉換的概念,建立異分母的分數除法計算方式新概念,而瞭解異分母的分數除法的演算方式。如下:

分數分母的通分後,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概念,如

當學習者建構了異分母的基本除法概念演算,教學者可進一步從兩個分數的分母通分使用兩分數相乘通分找公倍數的舊有經驗,對演算式作一相對應的解說,如

學習者將會發現原本的題目已經從除法的演算式轉變為乘法的算式,並且發現除數已經轉變為倒數後和原先的被除數相乘。學習者理解演算推理的方式才算是真正的理解,而非僅以記憶演算(分數的除法,被除數不變,÷ 運算符號變為 × 後,除數上下顛倒)的方法而已。雖然這樣的推理演算方式對學習者是屬於抽像思考的模式,但是依據Piaget指出六年級的學習者已進入形式操作期,可以進行抽像的思考,所以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建構推理式的抽像思考,幫助理解「除數顛倒-相乘」的抽象理解。當學生比對相關算式演變內容後,可以順暢運用算式中的結構進行轉換的分數除法的運算。

四、學習者在小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根據國科會相關的教學研究指出,學習者在處理小數除法計算問題時,對沒有餘數的題目,表現得比有餘數的題目來得好,因為學習者在進行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時,在小數單位量轉換中,對商和餘數分別代表的意義不清楚,也就是對餘數及商之單位量解讀產生錯誤,所以不是忽略了餘數的小數點,就是將餘數的小數點對齊移位後的被除數小數點,這顯示許多學童對於單位量運用之意義沒有完全瞭解。

劉曼麗(2008)的研究指出,小數除法的直式計算與整數除法直式計算雷同,差別僅在於小數點的處理,很多教師便要求學生直接記憶算則,學習者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常常弄不清楚商與餘數的小數點到底要對齊被除數移位前的小數點還是移位後的?

如同分數除法的教學一樣,教學者僅以計算技巧的口訣教學,並非幫助學習者理解概念,建構真正的理解。一般教學者在教導學習者學習小數的除法是以單位量的概念教學,而忽略了從學習者先前整數的除法或分數的除法之學習概念引導新概念之學習。

五、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小數除法教學實務

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主題為小數除法,單元的教學目標為解決小數(整數)除以小數的問題,而先備概念為小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的除法問題,劉曼麗(2008)指出學習者在此單元的學習容易產生的迷失概念為,不知道如何處理商及餘數小數點位置的問題?通常教師在引導解決的方法是從單位量(幾個0.1或是幾個0.01)的引導活動著手,或是以小數點退位的口訣(以除數為標準退位,餘數要和新的小數點位置對齊),引導學習者進行小數轉換為整數直式的解題活動。

如:

1.6 ÷0.2 = 16 個0.1÷2個0.1

1.6為16個0.1

0.2為2個0.1

因此可先將1.6視為16,而0.2視為2整個除法算式可先當作是

16 ÷2 =8

因為皆是以0.1為單位量。

上述的教學活動即為引起舊有學習經驗,是借助整數除法的經驗解決小數除法的問題。因為單位量的判準為「0.1」,題型剛好是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恰為小數點一位,所以被除數與除數可以轉換為學習者熟悉的整數除法算式。根據劉曼麗(2008)的研究顯示,將被除數與除數皆轉換為單位量為0.1整數除法的算式後,學習者計算之正確率可以提升。

雖然研究上以0.1單位量解說小數的除法方式可以提升學習者解題的正確率,但是教學者還可以從教材第二單分數的除法的內容,輔以四年級分數與小數的轉換學習經驗,改變引導教學方式,以分數除法舊有經驗解說除法算式的轉換,並理解單位量為0.1的概念。

如:

但是在面對另一題型時,當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小數為多時,課本介紹的學習活動即為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斷標準

如:

8.51 ÷2.3

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準:因為除數是小數一位,

即將2.3是為23個0.1

因此被除數須視為85.1個0.1

直式算式的表示方式即為

這樣使用單位量0.1的判準引導活動,除數可以轉換為整數,而被除數卻仍然存在著小數,在學習經驗中是比較不熟悉的經驗,學習者容易產生混淆因而計算正確率偏低。如果可以轉化為整數除法學習經驗,學習者更容易接受。於是教學者可以改變單位量,改以單位量為0.01

因此

8.51擴分100倍後,可以視為851個0.01

除數2.3擴分同樣100倍後,可以視為230個0.01

原來算式即轉變為 851 ÷230 =3.7

類似這樣的引導活動,可以降低學習者小數點位置迷失概念的產生。

從上述兩種使用不同單位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學習者知道單位量的使用,但是可能還不太理解如何選定判準的單位量?為何使用單位量的判準可以將小數除法算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教學者可以運用另一個學習經驗,就是從分數擴分的概念及分數除法的概念引導,除法通常可以使用分數的表示方式,

如:

再將其轉換為除法算式 851 ÷230

學習者容易發現分子與分母皆 ×100,擴大100倍,即以0.01為單位量。

或是轉換為分數除法算式:

從舊有學習經驗讓學習者理解選擇單位量的概念就是分數中擴分的概念,而且不再僅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單位量判準,而是可以檢視除法算式中較多位小數的數(可能是除數,亦可能是被除數)當作選定單位量的判準,

六、結語

以上所討論的僅只於現場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秉持建構主義哲學觀點「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之基礎上」,以及接受皮亞傑指出學童認知發展階段的假設,國小高年級學童進入形式操作期階段,可以嘗試促進學童抽像思考的教學,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從舊有的學習認知經驗,發展新概念的學習理解。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分數除法概念性與小數除法的概念學習對學童而言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方式。從課程教材的內容分析發現,分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程序性知識很重要,學習者要記憶一般教師教學的口訣是容易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分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程序性概念知識是不容易的。因此,透過教學者對教學教材的內容分析,並找出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量學習者之舊有認知知識,藉此喚起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完成新的概念之理解。

 
別逼孩子學孔融
2014/1/2

別逼孩子學孔融

  • 作者:洪蘭
  • 2013.05.01

相關關鍵字:

《親子天下》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孩子的頭號「民怨」是什麼?結果答案是「不公平」:明明是我的,為什麼要讓給弟妹?

不公平是我們在研究上看到孩子叛逆最主要的原因,連動物都會「不平則鳴」。我曾看過一個孩子把分給他的蛋糕全部塞進嘴裡,吃相很難看,我就跟他說:「分給你的都是你的,不要一次全塞進嘴裡,小心噎到。」他用力把蛋糕嚥下去後,說:「老師,你不知道,不放進我的嘴裡就不是我的。」盤子裡有根雞腿,他塞不進嘴,就吐點口水抹在雞腿上,這樣別人就不敢吃了。我找他母親談時,他母親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教他學孔融呀!」

孔融讓梨是兄友弟恭的美談,但這是例外,不是常態,若是常態就不會上歷史課本了。不公平是很多不幸的發生原因,父母可想一想,弟弟平常被人讓慣了,出了社會,誰要讓他?所以孩子若願意讓,父母要褒揚他,他若不願意,不可以強迫他,一強迫就不公平了。

孩子叛逆的第二個原因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則,常常說一套做一套,自己在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做功課。孩子說:「我們丟掉東西會被罵,大人丟掉東西卻不會,」我朋友的孩子也說:「我打破碗要挨打,爸爸打破碗,不但沒事,我還得替他掃碎片。」

第三個理由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尊敬的地位,父母做了不該做的事被孩子看到了,以後孩子會不服管教。他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你憑什麼管我。」

其實要孩子不叛逆並不難,只要永遠維持在孩子心目中尊敬的地位就可以了。倒是孩子學大人說髒話時要馬上糾正,三歲以下的孩子說髒話,不必打罵,只要擺出生氣面孔,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然後走開,他下次就不敢了。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會故意壓抑自己的欲望去討好大人,他們其實非常在乎父母的愛,我們常看到剛被罵完的孩子,一邊哭,一邊要母親抱他親他,因為他要確定母親還愛他,結果鼻涕眼淚都糊在媽媽的臉上了。

至於為何不能如某專家建議的,要等三十分鐘才去禁止孩子說髒話?那是因為事過境遷,失去「時效性」後,處罰無效。從動物實驗中得知,去除一個行為所用的懲罰電擊是要馬上跟隨行為出現才會有效,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立即處理。

孩子犯錯時,無論年齡大小,一定要詳細解釋理由,說清楚為什麼不可以,這個理由最後會內化成他的行為準則,也就是他的品德。說髒話不只是「別人以為你在罵他」而是說髒話會讓人看不起你,認為你沒有教養。我們常低估孩子的能力,認為他反正聽不懂,其實理由是很重要的,他只有認同不做的理由,以後才會不做。

這份調查給了父母一個反思的機會,請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你會發現,孩子雖小,他做事還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請給他機會表達他的看法,也給你自己機會去了解你的孩子。

 
好態度帶來好機緣
2014/1/2

好態度帶來好機緣

  • 作者:洪蘭
  • 2012.06.29

學校有項辛苦的觀測工作,地點在中央山脈的深山中,大家都不願意去。有個學生去了,想不到在那裡,遇見了落難的登山隊女學生,兩人一見鍾情,現在孩子都三歲了。每次看到他,我都感到人生的機緣妙不可言。有時萍水相逢會改變一生,所以凡事不可太計較;不但要隨遇而安,且要任勞任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在看著你。

我有個朋友原是某飯店的會計。有天一位先生進了電梯,她就很禮貌的跟那人打招呼問好,想不到那位先生伸手給了她一張名片,對她說:「你若願意,可以來我公司工作。」她看名片,那正是她夢寐以求的大公司,但她連想都沒想,就很直覺的回答:「現在不行,旺季是最忙的時候,要走也要等到淡季。」那人吃了一驚說:「好,我等你。」後來她過去那家公司做事,一直做到退休。退休時,老闆告訴她,服務業最重要的是熱情和忠誠—她主動和客人打招呼,是有服務的熱情;沒有因為高薪而立刻跳槽,等旺季過了再走,這是忠誠。一個熱情而忠誠的人,值得等候。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機緣。那時,我在學校報上看到一個徵求工讀生的廣告,就依著地址去應徵。因為留學生沒有車,我一路走過去。在某個超市附近,我看到有位太太一手提著一加侖牛奶、一手抱著剛買的菜,可能蔬菜裡有水,紙袋破了,裡面東西掉出來,就跑回超市去幫她拿紙袋。這位太太問我要去哪裡,她可順便載我一程,沒想到那竟是她先生的公司,我就順利拿到了這份工作。

我寫信回家跟父母說時,父親立刻回信,告訴我這麼順利找到工作是福分,叫我要感恩;做雇員要勤奮,不要計較勞力;工作時,臉上要有笑容,只要心存感恩,笑容就會真誠。一個月後,我加薪了,雖然只有二十元,但那是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暑假結束,我回學校去上課時,老闆叫我第二年再去;但是第二年我有獎學金不必打工,我寫信跟老闆說時,他還寄了一盒巧克力來,祝我好運。

這件事讓我了解,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與職場倫理;學識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可以學,態度卻不易改。在職場,大家最怕的是愛計較的人,因為只要有一個人計較,其他的人都開始計較,團隊就垮了。

現在十二年國教要施行了,每個父母都很緊張,其實父母只要把眼光放遠,就不必擔心。你孩子出社會所要用到的知識現在還未發明,試想,三年前,有誰知道什麼叫「雲端」?人只要有學習的能力,隨時可以學新知;但若是沒有做人的品德和敬業的態度,再好的工作也做不久。念明星學校,說穿了,是父母的面子問題;看破這一點後,父母就不必這麼焦慮。人生很長,父母要在乎的不是孩子現在念哪所學校,而是他以後能否快樂的過一生,有機會把他想要做的事做出來。

 
上一頁 目前為第10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