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韻如 發表日期:2017-11-17 一般而言,3歲半至4歲的兒童,語音能力已逐漸趨於成熟,能夠正確發音和以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如果爸比媽咪發現,孩童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很難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或是說話時不斷重覆同一個單字、突然停頓、速度有異常、表達動作似乎有困難,就要開始留意他是否有「構音異常」或「語暢障礙」的問題了。 ☆ 口齒不清2大常見原因 家裡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繫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曾鳳菊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並非那麼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於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複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等,最後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 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一般而言,3歲半至4歲的兒童,語音能力已逐漸趨於成熟,能夠正確發音和以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如果爸比媽咪發現,孩童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很難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或是說話時不斷重覆同一個單字、突然停頓、速度有異常、表達動作似乎有困難,就要開始留意他是否有「構音異常」或「語暢障礙」的問題了。 ☆ 口齒不清2大常見原因 家裡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繫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曾鳳菊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並非那麼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於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複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等,最後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 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 口齒不清2大常見原因 家裡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繫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曾鳳菊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並非那麼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於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複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等,最後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 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作者:黃瑽寧 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平常交給保母帶,保母說這個孩子吃飯的時候都很正常,可是只要吃到最後一口,就不肯吞下。她可以含著這口飯一小時,兩小時,直到嘴巴都發臭了,怎麼樣就是不肯嚥下去。這位父親也很困擾,因為週末帶回家的時候,孩子並沒有這種狀況,怎麼在保母家就老是發生這種事情呢?面對孩子哭,我總會心軟...面對眼淚,詢問黃醫師教我們怎麼做! 黃醫師您好,我遇到一關於吃飯解決不了的育兒問題。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3歲多,小女兒2歲多,大女兒近一年來每餐幾乎都不願意自己吃,吃很慢,每餐幾乎花上1個半小時,很容易分心一直說話,看東看西不專心。好好說、責罵都無效。反之,二女兒自己吃完全不願意讓人餵,想請教黃醫生,孩子不好好乖乖吃飯的情況要如何改善呢? 黃醫生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有關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重點: 1.餐桌上的東西他不愛吃 2.在天然食材的烹調上,我認為可以添加一些鹽巴調味來幫助促進食慾。不用擔心餐桌上的食物鹽分過量,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真正鹽分過量的食物都是來自零食等垃圾食物。黃瑽寧:健康兒童有必要吃這麼清淡嗎⋯⋯所以重點是,不要吃零食喝飲料,禁止餐以外的所有垃圾食物。但是餐以外的點心,如果是天然的食物,例如水果、全麥的餅乾、吐司,是可以不必禁止的。 3.讓餐桌變成自助餐的情境,你準備好食物,給他空盤子,讓他自己決定想吃什麼,想吃多少,想離開就離開,先把餐桌讓人痛苦的經驗去除掉,讓他不排斥上餐桌,不排斥吃東西之後,才有辦法解決他不愛吃飯的問題。所以最後一點,解鈴還需繫鈴人,不要一直碎念他不吃飯這件事,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要讓吃飯這件事成為親子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孩子不吃飯,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平常交給保母帶,保母說這個孩子吃飯的時候都很正常,可是只要吃到最後一口,就不肯吞下。她可以含著這口飯一小時,兩小時,直到嘴巴都發臭了,怎麼樣就是不肯嚥下去。這位父親也很困擾,因為週末帶回家的時候,孩子並沒有這種狀況,怎麼在保母家就老是發生這種事情呢?面對孩子哭,我總會心軟...面對眼淚,詢問黃醫師教我們怎麼做! 黃醫師您好,我遇到一關於吃飯解決不了的育兒問題。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3歲多,小女兒2歲多,大女兒近一年來每餐幾乎都不願意自己吃,吃很慢,每餐幾乎花上1個半小時,很容易分心一直說話,看東看西不專心。好好說、責罵都無效。反之,二女兒自己吃完全不願意讓人餵,想請教黃醫生,孩子不好好乖乖吃飯的情況要如何改善呢? 黃醫生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有關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重點: 1.餐桌上的東西他不愛吃 2.在天然食材的烹調上,我認為可以添加一些鹽巴調味來幫助促進食慾。不用擔心餐桌上的食物鹽分過量,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真正鹽分過量的食物都是來自零食等垃圾食物。黃瑽寧:健康兒童有必要吃這麼清淡嗎⋯⋯所以重點是,不要吃零食喝飲料,禁止餐以外的所有垃圾食物。但是餐以外的點心,如果是天然的食物,例如水果、全麥的餅乾、吐司,是可以不必禁止的。 3.讓餐桌變成自助餐的情境,你準備好食物,給他空盤子,讓他自己決定想吃什麼,想吃多少,想離開就離開,先把餐桌讓人痛苦的經驗去除掉,讓他不排斥上餐桌,不排斥吃東西之後,才有辦法解決他不愛吃飯的問題。所以最後一點,解鈴還需繫鈴人,不要一直碎念他不吃飯這件事,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要讓吃飯這件事成為親子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孩子不吃飯,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黃醫師您好,我遇到一關於吃飯解決不了的育兒問題。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3歲多,小女兒2歲多,大女兒近一年來每餐幾乎都不願意自己吃,吃很慢,每餐幾乎花上1個半小時,很容易分心一直說話,看東看西不專心。好好說、責罵都無效。反之,二女兒自己吃完全不願意讓人餵,想請教黃醫生,孩子不好好乖乖吃飯的情況要如何改善呢? 黃醫生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有關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重點: 1.餐桌上的東西他不愛吃 2.在天然食材的烹調上,我認為可以添加一些鹽巴調味來幫助促進食慾。不用擔心餐桌上的食物鹽分過量,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真正鹽分過量的食物都是來自零食等垃圾食物。黃瑽寧:健康兒童有必要吃這麼清淡嗎⋯⋯所以重點是,不要吃零食喝飲料,禁止餐以外的所有垃圾食物。但是餐以外的點心,如果是天然的食物,例如水果、全麥的餅乾、吐司,是可以不必禁止的。 3.讓餐桌變成自助餐的情境,你準備好食物,給他空盤子,讓他自己決定想吃什麼,想吃多少,想離開就離開,先把餐桌讓人痛苦的經驗去除掉,讓他不排斥上餐桌,不排斥吃東西之後,才有辦法解決他不愛吃飯的問題。所以最後一點,解鈴還需繫鈴人,不要一直碎念他不吃飯這件事,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要讓吃飯這件事成為親子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孩子不吃飯,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黃醫生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有關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重點: 1.餐桌上的東西他不愛吃 2.在天然食材的烹調上,我認為可以添加一些鹽巴調味來幫助促進食慾。不用擔心餐桌上的食物鹽分過量,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真正鹽分過量的食物都是來自零食等垃圾食物。黃瑽寧:健康兒童有必要吃這麼清淡嗎⋯⋯所以重點是,不要吃零食喝飲料,禁止餐以外的所有垃圾食物。但是餐以外的點心,如果是天然的食物,例如水果、全麥的餅乾、吐司,是可以不必禁止的。 3.讓餐桌變成自助餐的情境,你準備好食物,給他空盤子,讓他自己決定想吃什麼,想吃多少,想離開就離開,先把餐桌讓人痛苦的經驗去除掉,讓他不排斥上餐桌,不排斥吃東西之後,才有辦法解決他不愛吃飯的問題。所以最後一點,解鈴還需繫鈴人,不要一直碎念他不吃飯這件事,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要讓吃飯這件事成為親子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孩子不吃飯,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摘自:親子天下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6167 作者:雙寶娘 才剛開學兩個星期,大陸有兩則關於霸凌的新聞吸引我的注意。第一則,一個霸凌受害者的姐姐透過網路發聲,弟弟因為長期被同學毆打、勒索金錢,被迫到網吧打工,霸凌者追到網吧酗酒,一群人用棍棒爆打受害者,最後他死絕身亡,直到受害者死後,他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天天都被打。 另一則新聞是影片,影片中一個身材瘦弱的男生,被多人輪流或踢或打,男生反覆被打然後努力爬起,最後終於再也爬不起來,這時影片傳來幾個男生惡魔式的笑聲。為人父母,看到一個孩子,儘管不是我的孩子,這樣被蹂躝傷害,心中湧起的情緒最多的就是憤怒,再來就是恐懼,不知道我的孩子會不會淪流其中一個霸凌受害者。我努力想從這兩則新聞找出蛛絲馬跡,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被霸凌的受害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特點: 1.個性溫文儒雅,說話聲量偏小 2.忍耐力異乎常人,不懂得反抗 3.一威脅就怕,絲毫沒有自保力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才剛開學兩個星期,大陸有兩則關於霸凌的新聞吸引我的注意。第一則,一個霸凌受害者的姐姐透過網路發聲,弟弟因為長期被同學毆打、勒索金錢,被迫到網吧打工,霸凌者追到網吧酗酒,一群人用棍棒爆打受害者,最後他死絕身亡,直到受害者死後,他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天天都被打。 另一則新聞是影片,影片中一個身材瘦弱的男生,被多人輪流或踢或打,男生反覆被打然後努力爬起,最後終於再也爬不起來,這時影片傳來幾個男生惡魔式的笑聲。為人父母,看到一個孩子,儘管不是我的孩子,這樣被蹂躝傷害,心中湧起的情緒最多的就是憤怒,再來就是恐懼,不知道我的孩子會不會淪流其中一個霸凌受害者。我努力想從這兩則新聞找出蛛絲馬跡,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被霸凌的受害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特點: 1.個性溫文儒雅,說話聲量偏小 2.忍耐力異乎常人,不懂得反抗 3.一威脅就怕,絲毫沒有自保力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另一則新聞是影片,影片中一個身材瘦弱的男生,被多人輪流或踢或打,男生反覆被打然後努力爬起,最後終於再也爬不起來,這時影片傳來幾個男生惡魔式的笑聲。為人父母,看到一個孩子,儘管不是我的孩子,這樣被蹂躝傷害,心中湧起的情緒最多的就是憤怒,再來就是恐懼,不知道我的孩子會不會淪流其中一個霸凌受害者。我努力想從這兩則新聞找出蛛絲馬跡,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被霸凌的受害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特點: 1.個性溫文儒雅,說話聲量偏小 2.忍耐力異乎常人,不懂得反抗 3.一威脅就怕,絲毫沒有自保力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1.個性溫文儒雅,說話聲量偏小 2.忍耐力異乎常人,不懂得反抗 3.一威脅就怕,絲毫沒有自保力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者: 兒童發展專家 廖笙光 (小行星幼兒誌15期) 培養孩子「先借再拿」這一個小習慣,常常被爸媽所忽略,認為反正是在自己家裡面,不用那麼「計較」,所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如果情況是發生在學校裡,你覺得呢?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卻從來不先過問結果朋友一看到他,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好好的,深怕被「搶」了,當然人際互動也會受到影響。 直接動手拿的三個原因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培養孩子「先借再拿」這一個小習慣,常常被爸媽所忽略,認為反正是在自己家裡面,不用那麼「計較」,所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如果情況是發生在學校裡,你覺得呢?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卻從來不先過問結果朋友一看到他,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好好的,深怕被「搶」了,當然人際互動也會受到影響。 直接動手拿的三個原因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直接動手拿的三個原因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1.孩子擁有的太多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2.媽媽的就是我的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3.欲望控制不成熟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兩歲的弟弟愷愷和八歲的姐姐宣宣,正玩得高興。姐姐促狹的故意逗他說道:「愷愷不是乖寶寶!」沒想到小傢伙聽了之後,竟然哭喪著臉,以傷感委屈的語調回應:「姐姐不要這麼說嘛。」表情神態似在抗議又像在請求,童言童語,令人莞薾。 一陣笑鬧過後,孩子們又開心的玩在一起了。望著兩張未諳世事、稚嫩純真的小臉,不禁問「這麼小的孩子就懂得虛榮嗎?」尋思了片刻,終於找到答案:不,他們要的不是名聲,而是被讚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讚美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支持人自我肯定、增添信心,進一步引發樂觀進取的熱情,能夠發揮所有的才華與潛能;它幫助人自我實現、增長智慧,更加堅定積極向上的信念,藉以完成全部的理想與抱負。輕輕的讚美如春風化雨,將看到春和景明;柔柔的讚美似冬陽融雪,會照見勃然生機。 人人都需要讚美,從襁褓中的幼兒到暮年裡的老者,沒有人應該被摒除在外。給孩童讚美,他會感受到關愛,賴以快樂的成長;給青少年讚美,他會察覺到鼓勵,藉此日益茁壯;給成年人讚美,他會獲得力量,因而奮發前進;給老年人讚美,他會取得安慰,以便自在的終老。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一陣笑鬧過後,孩子們又開心的玩在一起了。望著兩張未諳世事、稚嫩純真的小臉,不禁問「這麼小的孩子就懂得虛榮嗎?」尋思了片刻,終於找到答案:不,他們要的不是名聲,而是被讚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讚美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支持人自我肯定、增添信心,進一步引發樂觀進取的熱情,能夠發揮所有的才華與潛能;它幫助人自我實現、增長智慧,更加堅定積極向上的信念,藉以完成全部的理想與抱負。輕輕的讚美如春風化雨,將看到春和景明;柔柔的讚美似冬陽融雪,會照見勃然生機。 人人都需要讚美,從襁褓中的幼兒到暮年裡的老者,沒有人應該被摒除在外。給孩童讚美,他會感受到關愛,賴以快樂的成長;給青少年讚美,他會察覺到鼓勵,藉此日益茁壯;給成年人讚美,他會獲得力量,因而奮發前進;給老年人讚美,他會取得安慰,以便自在的終老。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讚美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支持人自我肯定、增添信心,進一步引發樂觀進取的熱情,能夠發揮所有的才華與潛能;它幫助人自我實現、增長智慧,更加堅定積極向上的信念,藉以完成全部的理想與抱負。輕輕的讚美如春風化雨,將看到春和景明;柔柔的讚美似冬陽融雪,會照見勃然生機。 人人都需要讚美,從襁褓中的幼兒到暮年裡的老者,沒有人應該被摒除在外。給孩童讚美,他會感受到關愛,賴以快樂的成長;給青少年讚美,他會察覺到鼓勵,藉此日益茁壯;給成年人讚美,他會獲得力量,因而奮發前進;給老年人讚美,他會取得安慰,以便自在的終老。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人人都需要讚美,從襁褓中的幼兒到暮年裡的老者,沒有人應該被摒除在外。給孩童讚美,他會感受到關愛,賴以快樂的成長;給青少年讚美,他會察覺到鼓勵,藉此日益茁壯;給成年人讚美,他會獲得力量,因而奮發前進;給老年人讚美,他會取得安慰,以便自在的終老。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那天放學聽到一個小班女生在鬧脾氣,爸爸來接時老師請孩子先不要出去,想和爸爸聊聊小女生最近不斷尿褲子的問題,這個小女生其實已經確認生理成熟可以完全戒尿布了,但之前放學時爸爸還曾希望老師幫忙包回尿布以防萬一,老師好說歹說終於說服爸爸不能走回頭路,但小女生因為已經太習慣依賴尿布,所以最近常一天尿濕三、四次,老師覺得不能再完全順著小孩任憑她尿下去,必須要開始要求,因此要和爸爸好好談談。 小女生看到老師和爸爸在外面交談就開始鬧彆扭,小女生是屬於堅持度很高的孩子,剛來上學時面對老師的提醒還會撇過頭去,翻著白眼很不客氣的大聲「哼」老師,拗起來時不說話就是不說話,習慣用大聲哭鬧的方式來讓大人屈服。 等到老師和爸爸談完了,爸爸請小女生和老師再見,小女生卻閉緊了嘴不說就是不說,爸爸這時進來非常溫柔的甚至用有些裝可愛的方式詢問小女生:「小玉(匿名)妳就和老師說聲再見,告訴老師妳要回家了好不好啊?要不要呢?可以嗎?」我聽到爸爸這麼多低姿態的問句,忍不住把爸爸再拉到門外告訴爸爸:「爸爸,你需要調整和小玉說話的習慣,請你開始練習直述句、肯定句,尤其是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詢問孩子可不可以?要不要?好不好,如果她說不要呢?難道就真的不要嗎?還是再費盡千辛萬苦的說服她,直到她願意點頭為止呢?這樣的問句到底意義何在呢?難道你覺得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嗎?」 爸爸很認真的聽我說著,猜想這些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這位其實在育兒上非常用心的爸爸,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小女生為什麼堅持度如此之高了,想必在家中只要哼個聲、跺個腳、大發雷霆一場,爸爸就會順從她的心願。但身為成人如果我們沒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堅定著對的規範去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深深了解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而已,還必須給予他規範和約束,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不然孩子到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小女生看到老師和爸爸在外面交談就開始鬧彆扭,小女生是屬於堅持度很高的孩子,剛來上學時面對老師的提醒還會撇過頭去,翻著白眼很不客氣的大聲「哼」老師,拗起來時不說話就是不說話,習慣用大聲哭鬧的方式來讓大人屈服。 等到老師和爸爸談完了,爸爸請小女生和老師再見,小女生卻閉緊了嘴不說就是不說,爸爸這時進來非常溫柔的甚至用有些裝可愛的方式詢問小女生:「小玉(匿名)妳就和老師說聲再見,告訴老師妳要回家了好不好啊?要不要呢?可以嗎?」我聽到爸爸這麼多低姿態的問句,忍不住把爸爸再拉到門外告訴爸爸:「爸爸,你需要調整和小玉說話的習慣,請你開始練習直述句、肯定句,尤其是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詢問孩子可不可以?要不要?好不好,如果她說不要呢?難道就真的不要嗎?還是再費盡千辛萬苦的說服她,直到她願意點頭為止呢?這樣的問句到底意義何在呢?難道你覺得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嗎?」 爸爸很認真的聽我說著,猜想這些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這位其實在育兒上非常用心的爸爸,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小女生為什麼堅持度如此之高了,想必在家中只要哼個聲、跺個腳、大發雷霆一場,爸爸就會順從她的心願。但身為成人如果我們沒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堅定著對的規範去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深深了解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而已,還必須給予他規範和約束,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不然孩子到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等到老師和爸爸談完了,爸爸請小女生和老師再見,小女生卻閉緊了嘴不說就是不說,爸爸這時進來非常溫柔的甚至用有些裝可愛的方式詢問小女生:「小玉(匿名)妳就和老師說聲再見,告訴老師妳要回家了好不好啊?要不要呢?可以嗎?」我聽到爸爸這麼多低姿態的問句,忍不住把爸爸再拉到門外告訴爸爸:「爸爸,你需要調整和小玉說話的習慣,請你開始練習直述句、肯定句,尤其是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詢問孩子可不可以?要不要?好不好,如果她說不要呢?難道就真的不要嗎?還是再費盡千辛萬苦的說服她,直到她願意點頭為止呢?這樣的問句到底意義何在呢?難道你覺得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嗎?」 爸爸很認真的聽我說著,猜想這些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這位其實在育兒上非常用心的爸爸,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小女生為什麼堅持度如此之高了,想必在家中只要哼個聲、跺個腳、大發雷霆一場,爸爸就會順從她的心願。但身為成人如果我們沒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堅定著對的規範去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深深了解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而已,還必須給予他規範和約束,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不然孩子到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爸爸很認真的聽我說著,猜想這些問題應該也困擾著這位其實在育兒上非常用心的爸爸,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小女生為什麼堅持度如此之高了,想必在家中只要哼個聲、跺個腳、大發雷霆一場,爸爸就會順從她的心願。但身為成人如果我們沒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堅定著對的規範去幫助孩子轉移情境,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深深了解愛一個孩子,不是只有尊重而已,還必須給予他規範和約束,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知道,這世界並不是繞著他在運轉的,不然孩子到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就像之前看過張曼娟女士說到:「在少子化的風浪中,很多父母開始活得越來越卑微,大量且過度的尊重孩子,換來的卻常是自己巨大的失落與焦慮。」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請記得不要把孩子越養越小,不要忘記你的孩子會長大,不要逼著孩子退化成小baby來滿足大人照顧人的需求,更不要習慣用疑問句(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代替了所有的肯定句,怕孩子生氣失控,沒辦法接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只會使得我們的孩子生存在混沌的是非觀與道德觀中,所謂的『尊重』從來都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專家們說要多和孩子說「可以」,減少否定他們的機會,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卑微委屈自己去成全孩子所有的欲望,有時父母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將會是更確定的未來與更成熟的人生。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在我們給予孩子大量尊重的同時,請別忘了教導他尊重別人,包括尊重你。
洪蘭:孩子做得多,學得愈多 作者: 中大教授 洪蘭 (親子天下雜誌31期) 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透過實作,可以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 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沒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如何 彎得下腰拔草呢?原來她有兩個孫子,兄七歲、妹五歲,兩人只要乖,自動幫忙做家事,母親就給他們紅點,積到某個點數時,就可選擇:聽奶奶講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說,孩子一邊拔野草,她一邊講《西遊記》或《七俠五義》的故事,為了聽久一點,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韓國草就長得好了。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作者: 中大教授 洪蘭 (親子天下雜誌31期) 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透過實作,可以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 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沒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如何 彎得下腰拔草呢?原來她有兩個孫子,兄七歲、妹五歲,兩人只要乖,自動幫忙做家事,母親就給他們紅點,積到某個點數時,就可選擇:聽奶奶講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說,孩子一邊拔野草,她一邊講《西遊記》或《七俠五義》的故事,為了聽久一點,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韓國草就長得好了。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透過實作,可以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 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沒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如何 彎得下腰拔草呢?原來她有兩個孫子,兄七歲、妹五歲,兩人只要乖,自動幫忙做家事,母親就給他們紅點,積到某個點數時,就可選擇:聽奶奶講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說,孩子一邊拔野草,她一邊講《西遊記》或《七俠五義》的故事,為了聽久一點,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韓國草就長得好了。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沒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如何 彎得下腰拔草呢?原來她有兩個孫子,兄七歲、妹五歲,兩人只要乖,自動幫忙做家事,母親就給他們紅點,積到某個點數時,就可選擇:聽奶奶講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說,孩子一邊拔野草,她一邊講《西遊記》或《七俠五義》的故事,為了聽久一點,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韓國草就長得好了。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健康寶寶飲食全指南》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負責心理師) 網址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dragonbaby/article1-31.aspx 孩子東挑西揀,這不吃、那不愛;偏偏營養均衡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在初嘗食物的美味時刻,便能享受「哇,好好吃」的愉悅? 掌握10撇步,建立孩子飲食好習慣,給孩子一個最健康的起跑點!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網址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dragonbaby/article1-31.aspx 孩子東挑西揀,這不吃、那不愛;偏偏營養均衡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在初嘗食物的美味時刻,便能享受「哇,好好吃」的愉悅? 掌握10撇步,建立孩子飲食好習慣,給孩子一個最健康的起跑點!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孩子東挑西揀,這不吃、那不愛;偏偏營養均衡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在初嘗食物的美味時刻,便能享受「哇,好好吃」的愉悅? 掌握10撇步,建立孩子飲食好習慣,給孩子一個最健康的起跑點!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越來越多小學甚至幼稚園,將同理心教育納入正式課程,認為有助學童學習自我控制。其實,同理心練習,在家也可以做。 如何教一個大喊著「我要更多餅乾!」的5歲孩子冷靜下來,好好的說「媽媽,可以請你給我更多餅乾嗎?」 答案就是:練習同理心。 科羅拉多一所公立小學及其附設幼稚園,教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做「生日蛋糕」呼吸,像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那樣,先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巴慢慢的把氣吐出來。這是該校同理心課程的一部分。多數家長對這個課程反應良好,認為對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很有幫助。最近科羅拉多巨石谷學區通過預算,資助學區內的公立小學發展同理心課程。這表示將有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練習控制情緒、立定目標、建立健康的關係、做好的決定。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如何教一個大喊著「我要更多餅乾!」的5歲孩子冷靜下來,好好的說「媽媽,可以請你給我更多餅乾嗎?」 答案就是:練習同理心。 科羅拉多一所公立小學及其附設幼稚園,教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做「生日蛋糕」呼吸,像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那樣,先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巴慢慢的把氣吐出來。這是該校同理心課程的一部分。多數家長對這個課程反應良好,認為對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很有幫助。最近科羅拉多巨石谷學區通過預算,資助學區內的公立小學發展同理心課程。這表示將有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練習控制情緒、立定目標、建立健康的關係、做好的決定。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答案就是:練習同理心。 科羅拉多一所公立小學及其附設幼稚園,教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做「生日蛋糕」呼吸,像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那樣,先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巴慢慢的把氣吐出來。這是該校同理心課程的一部分。多數家長對這個課程反應良好,認為對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很有幫助。最近科羅拉多巨石谷學區通過預算,資助學區內的公立小學發展同理心課程。這表示將有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練習控制情緒、立定目標、建立健康的關係、做好的決定。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科羅拉多一所公立小學及其附設幼稚園,教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做「生日蛋糕」呼吸,像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那樣,先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巴慢慢的把氣吐出來。這是該校同理心課程的一部分。多數家長對這個課程反應良好,認為對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很有幫助。最近科羅拉多巨石谷學區通過預算,資助學區內的公立小學發展同理心課程。這表示將有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練習控制情緒、立定目標、建立健康的關係、做好的決定。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說到做到」是大多數父母非常堅持、在意的教養原則,不但要求孩子,也要求自己。專家們諄諄告誡父母,管教孩子最忌說到做不到,父母將威信盡失;而當孩子無法說到做到時,父母也要堅持約定好的後果、懲罰。簡單說,只要有一方願意改,就沒有說到做不到這種事。 所以,我們指責小孩沒有說到做到,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和他們「講好、不算,再講好、再不算,再再講好、再再不算......」。的確,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跟人把事情講好了,別人也不願意改」時,他卻出爾反爾,但我們得先確定,孩子「有能力把事情講好」吧?這樣的話,孩子可能需要具備: 孩子具備什麼條件可以跟我們約定? 1.與對方的溝通能力不相上下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所以,我們指責小孩沒有說到做到,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和他們「講好、不算,再講好、再不算,再再講好、再再不算......」。的確,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跟人把事情講好了,別人也不願意改」時,他卻出爾反爾,但我們得先確定,孩子「有能力把事情講好」吧?這樣的話,孩子可能需要具備: 孩子具備什麼條件可以跟我們約定? 1.與對方的溝通能力不相上下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孩子具備什麼條件可以跟我們約定? 1.與對方的溝通能力不相上下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1.與對方的溝通能力不相上下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