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克服孩子挑食,父母可以做的十件事
2018/5/2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健康寶寶飲食全指南》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負責心理師)

網址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dragonbaby/article1-31.aspx

孩子東挑西揀,這不吃、那不愛;偏偏營養均衡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在初嘗食物的美味時刻,便能享受「哇,好好吃」的愉悅? 掌握10撇步,建立孩子飲食好習慣,給孩子一個最健康的起跑點!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對於孩子,有時只要一次不愉快的吃東西經驗,就有可能讓他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產生排斥,成為拒絕往來戶。

無菜單料理

試著常常來一個無菜單料理,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吃。讓每日的菜色多一些變化,讓孩子無法預期,進而產生好奇,把吃飯這件事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讓孩子享受動手的樂趣別忘了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愈多,孩子就少了體驗的樂趣,有時連吃飯動碗筷這件細微的事,也容易讓孩子的飲食動機受到影響。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

愉悅的用餐氣氛

請記得讓餐桌上的氣氛輕鬆些,愉悅的感覺容易讓人胃口大開,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聚焦在吃飯

請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掉之後,不知不覺中,吃飯這回事,就被擺到客廳的遺忘角落。

謝絕零食的誘惑

把零食變成謝絕往來戶,是預防孩子挑食的方法之一。零食對於孩子來說,像是一群揮之不去的幽魂般,不時召喚著孩子的胃口「吃我!吃我!」可以想像,零食當前,孩子總是棄械投降。特別是對於一些含有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的加工食品,如餅乾、糖果等,總是讓孩子不忍離口,相對的他的胃腸道消化活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不需有求必應

對於孩子想吃東西時,請記得不要他開口要,你就給。

三餐要照順序來

當孩子的飲食習慣沒有規律,想吃就吃,或有時玩一玩就忘記吃,使得在正常的三餐之間,孩子總是容易以零食小點心或水果暫時填飽肚子,而對於爸媽所準備的正餐食物反而缺乏胃口。

抓對超完美時間

吃飯,真的是需要挑對時間。你可能常常遇到一種狀況,孩子玩累了,或者剛起床,但似乎吃不下飯,這時你可能困惑著到底要不要讓他先吃飯。有時,吃飯時間點沒有抓對,很抱歉,或許在這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孩子遇到什麼食物,就討厭什麼食物。

讚不絕口

試著對你眼前的食物,讚不絕口,你的美言,一定也能夠讓孩子的口水直流。別忘了,當你對著牛肉滑蛋粥邊吃邊露出難以下嚥的表情,你的訊息就已經清楚的傳達給孩子,在自己的食譜與菜單中,牛肉滑蛋粥就直接被剔除啦。

 
5歲都能學的同理心練習
2018/4/9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越來越多小學甚至幼稚園,將同理心教育納入正式課程,認為有助學童學習自我控制。其實,同理心練習,在家也可以做。

如何教一個大喊著「我要更多餅乾!」的5歲孩子冷靜下來,好好的說「媽媽,可以請你給我更多餅乾嗎?」

答案就是:練習同理心。

科羅拉多一所公立小學及其附設幼稚園,教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做「生日蛋糕」呼吸,像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那樣,先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巴慢慢的把氣吐出來。這是該校同理心課程的一部分。多數家長對這個課程反應良好,認為對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很有幫助。最近科羅拉多巨石谷學區通過預算,資助學區內的公立小學發展同理心課程。這表示將有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練習控制情緒、立定目標、建立健康的關係、做好的決定。

專家指出,同理心的建立奠基於5個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以及做出負責的決定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與父母建立更愉快的親子關係。 就算學校沒有同理心課程,家長也可以在家引導孩子練習同理心。同理心課程設計專家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提供以下步驟:

做計畫

米勒建議先做一個「家庭情緒計畫」,這樣在「情緒危機」發生時,大家才知道怎麼做。「情緒計畫」很簡單,例如媽媽生氣的時候,先說:「我需要5分鐘。」然後就進去房間裡冷靜5分鐘。孩子也要認識媽媽的計畫,這樣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困惑。全家每個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情緒計畫,並認識其他家人的情緒計畫。

訂規矩

家人間一定會有衝突,有的衝突是健康的,有的不是。米勒建議建立「家庭衝突規定」,例如不論多麽生氣,都不能打人、罵髒話,而要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同樣的規矩,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機會教育

面對教養挑戰時,家長要先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是缺乏哪一方面的技能?」在教育孩子「不能」如何如何時,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55-5%E6%AD%B2%E5%B0%8F%E5%AD%A9%E9%83%BD%E8%83%BD%E5%AD%B8%E7%9A%84%E5%90%8C%E7%90%86%E5%BF%83%E7%B7%B4%E7%BF%92/

 
當孩子無法說到做到
2018/3/1

「說到做到」是大多數父母非常堅持、在意的教養原則,不但要求孩子,也要求自己。專家們諄諄告誡父母,管教孩子最忌說到做不到,父母將威信盡失;而當孩子無法說到做到時,父母也要堅持約定好的後果、懲罰。簡單說,只要有一方願意改,就沒有說到做不到這種事。

所以,我們指責小孩沒有說到做到,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和他們「講好、不算,再講好、再不算,再再講好、再再不算......」。的確,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跟人把事情講好了,別人也不願意改」時,他卻出爾反爾,但我們得先確定,孩子「有能力把事情講好」吧?這樣的話,孩子可能需要具備:

孩子具備什麼條件可以跟我們約定?

1.與對方的溝通能力不相上下

2.與對方的權力不相上下

3.媽媽爸爸,你們是我的天:孩子跟我們在溝通時在想什麼?他會不會很在意「爸爸是不是在生氣?」他會不會很想達成你的期待,即使他不一定每次能做到,但為了讓你開心他就答應了?他是不是太想要表現出自己能說到做到,因為你超喜歡他說到做到?

4.反悔決定權(話聲權):大人與孩子間是不一樣的。想盡辦法要說服他們;但他們想反悔時,容易就「ㄟ∼不是講好了嗎?怎麼可以耍賴!」

5.發展階段與能力:當語言表達能力足夠,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漸漸發展時(例:玩具不收,就要去罰站),似乎已經具備立約的能力。然而,我們卻可能忽略許多對成人理所當然、孩童可能尚未發展的能力/觀念。例如:跟孩子約定一週後才能買心儀的玩具,這中間他必須努力的做家事。孩子即使狀似明瞭「七天」是什麼,但不一定能了解「等待七天是什麼感覺」。

6.手段與資源:就是我們訂了規矩,然後告訴他這些規矩是對的然後問他「遵守好不好啊?」

只是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只在「結果」上。「說到做到」是練習,儘可能透過這個練習來培養、獲取與人訂約、議事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我們跟孩子約定時,雙方的心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想的是培養他一生的品德。除了一再強調誠信、忍耐、節制等美德外,我們是否也注意到孩子的其他狀態?

父母當然可以因為孩子「無法說到做到」而讓他接受後果,但孩子很難跟我們有同樣程度的理解: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好,這跟孩子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來決定彈性,及他們可以承擔的後果。有時你會太鬆、偶而太嚴,但試著提醒自己上述六點:除了後果也更注意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

「說到做到」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格項目,而是極複雜、且有彈性的道德行為。做好它需要綜合非常多的能力,而且因人、因事、因地,我們的決定都會不同。孩子需要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他們也很快會學到價值觀經常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選擇像個教官,要求孩子「在我們面前」一板一眼的完成任務;也可以選擇像個參謀,和他們一起構思、策畫,如何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所信,做出一個適切的判斷。本篇文章由【醜爸工作坊:父母的自我成長】

 
還在用3C餵養你的孩子嗎?
2018/1/31

摘自:親子天下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5605 作者:Mella

3C、網路的使用免不了將成為我們這個世代幾乎所有家庭需要面對的議題,隨便走進一家餐廳就可以看到,那些還在坐高腳餐椅的學步兒,常常眼前就放了一台3C裝置,不是在放影片、歌曲就是在撥X虎、卡通,小小的幼兒張著大大的眼睛緊盯著螢幕,彷彿只有這樣才有辦法安靜的讓爸媽餵飯,大人可以聊天、放鬆一下,但這樣的畫面,其實傳遞出非常多的警訊,更會帶來非常多的後遺症。(這裡指的是平常就「幾乎每餐」都讓孩子用3C配飯的情形。)

鏡頭轉到幼兒園的教室現場,你可以非常輕易的找出那些用3C、電視餵大的孩子,他們吃飯時總是不斷的放空,兩眼無神的握著湯匙,或是左顧右盼的看別人正在做甚麼,常看到忘記自己該吃飯了,湯匙還常是用五指抓握的方式使用著,一看就知道在家沒有自己進食的習慣,因為連用前三指拿湯匙的力氣都沒有;吃得滿桌滿地都是飯菜是可以預見的結果;長期缺乏吃的動機導致食不知味,打從心底認為吃飯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

上課時分心狀態嚴重之外,甚至還會經常性的出現自言自語或和不存在的卡通人物對話的情形,明顯只活在自己世界中,無法與真實生活連結。這些長期依賴3C、電視的家庭,如果拿掉了3C、電視,每次的用餐時間甚至是親子時間就會像是大夥一起被關進煉獄,大人發飆、小孩哭鬧,大家都飽受煎熬。

教養真的沒有捷徑,今天你貪圖安靜,每次吃飯用3C保母讓孩子坐定不動,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在沒有3C的狀況時,失去了讓自己專心的能力;也因為味覺不斷被視覺干擾、中斷的結果,食物對孩子而言也就失去了原本美好的感受與意義,健康狀況肯定也會跟著出問題。

而吃飯為甚麼常常成為最挑戰父母尺度的時間呢?其實問題的根源就是來自「大人自身的焦慮與對孩子的不信任」,怕孩子弄亂、弄髒,怕孩子吃太慢、沒吃夠所以要追著餵;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進食,更不相信孩子會知道自己吃飽了,我們還遇過阿嬤回答:「看電視配飯才比較好餵飯啊!」,殊不知孩子在這樣不信任與代勞的氛圍中將慢慢失去所有獨立的能力,更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

那到底關於3C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如同許多專家所建議的,讓孩子接觸手機、3C的時間能夠越晚越好,3C實在太便利了,便利到你完全不用擔心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沒有使用,會不會長大之後就沒辦法像同儕一樣很會利用科技找資料,它絕對是隨時上手就隨時會使用的裝置。

吃飯更不用說了,從副食品開始就應該要讓孩子有練習自己進食的機會,一歲左右的孩子其實就可以自己進食而且是完食,大人要把握的原則就是只提供他們健康的食物,然後請相信沒有一個生物會把自己餓死,只要他們餓了,就會找東西吃,千萬不要貪心的不斷加飯、加菜,等著孩子開口要第二碗絕對是更好的選擇。

可以增加他們的活動量來增加他們的食欲,但不要用強迫、威脅利誘,甚至是拜託懇求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吃飯的問題,當孩子貪玩、分心離開下桌,把握終極原則就是提醒三次仍不見效就直接收飯,接下來到下一餐之間不再提供點心、水果、甚至補奶給他們,請狠心讓他們有餓的感覺,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不致於哭鬧到太誇張,下一餐也可以技術性的提早開飯,但絕不可以破功讓步,家中所有大人都需要一致的執行,態度堅定、語氣緩和,情緒千萬不要跟著起舞,只要堅定的執行個幾次,孩子就會知道你是玩真的,之後吃飯就會是件小孩開心,大人神清氣爽的事情了。

連比爾•蓋茲都嚴禁自己兒女在14歲前擁有手機,因為他知道孩子還沒有自制力前就提供他們,那沉迷3C手機真的是非常容易演變的結果,甚至還會造成許多的身心病,如果還有爸媽以為讓幼兒小小年紀就擁有自己的電子產品是一種寵愛,或因為貪圖自己可以耳根清淨而大方給予,那才真得是大錯特錯了,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成功的關鍵會是能不能擁有良好的情緒力、人際力、專注力,而這些都是需要爸媽的陪伴去培養、示範,並給予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的,請用正向、真實的活動填滿孩子的空閒生活吧!

 
107學年開始預約訂位報名
2017/11/16

感謝家長對逢甲幼兒園的肯定與支持~107學年度自即日起開放報名!

 
會做家事的小孩
2015/2/24
現在國小以上的課業中,有一項叫做公共服務,孩子必須找到場所完成服務時數。其實,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跟著爸媽做家事,自然會養成服務的精神與做事的能力,不需為了拚成績而做。 

會做家事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做過一項追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童年多做家事的孩子和不做家事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則是高4倍。乍看之下,這關係到孩子未來在社會或職場的競爭力,但從根本上來看,關鍵就是「生活能力」。

親子一起做家事,可以有哪些收穫呢? 

1. 動手做有助大腦靈活提升應變力

由於「動手做」是0∼6歲的孩子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孩子跟著大人做家事,不只是用眼睛觀察,在反覆操作的過程中,大小肌肉能力都會受到鍛練,肌肉運動能力也會增強。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指出: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連接的方式與緊密度」,有些技能,例如:騎腳踏車,需要從小學習,因為那種記憶叫「程序記憶」,是肌肉操作的記憶,它屬於「內隱」的記憶,學會之後,就能長長久久。做家事也是如此,因為經驗是促使神經連結最好的方式,做得愈多,神經連接得愈密,做起來就愈輕鬆、表現愈好,如此一來,大腦神經迴路更加活化,孩子也就愈來愈能幹。

做家事也有助於孩子大腦認知能力的發展。很多家事都講求做事的步驟和邏輯,如:摺衣服、烹飪常有特定的程序和方法,要先瞭解分類、歸位原則,或是知道每種工具的正確使用法、認識食材的特性等。在做家事的過程中,孩子一方面跟隨大人,學習做事的步驟,同時也要學習如何隨機應變、怎樣才能做得快又好,這些都有助於增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的孩子享受爸媽營造出來的方便環境和生活條件,常缺乏動手做家事的經驗,許多孩子對生活的認識多來自書本上情境的模擬,徒有知識卻缺乏實際能力。孩子若有更多機會跟在大人身旁學習處理生活狀況,例如:打翻水弄濕書本、下雨了還沒收衣服⋯⋯,孩子將能從生活中學到面對狀況如何沉穩以對。 

2. 待人接物自然內化 學習更體貼他人

從小參與做家事,能讓孩子學習觀察並關懷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爸媽招呼客人喝茶,孩子觀察到爸媽待客之道,如果讓孩子也學著幫忙奉茶或拿點心給客人,經驗就更深刻。 

家中馬桶、洗手台等公用區域,從小讓孩子學習使用後要為下一個使用的人著想,保持乾淨、衛生紙用完要補充⋯⋯,即使年紀小的孩子還不會整理,也懂得尋求大人協助。這種體貼別人的習慣和心意內化後,將來進入團體生活,才不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3. 自我管理,養成獨立性和責任感

參與固定的家事也可讓孩子從服務中學會自我管理、認識自己的價值。洪蘭教授在《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一書中提到,孩子是家中的一份子,幫忙家務是天經地義的事,她不贊成給孩子酬勞,讓親子成為僱傭關係。 

她以自身為例,強調孩子學會做家事才懂得照顧自己,她因為從小煮飯,在外生活時用目測就知道該放多少水,而有些同學沒了量杯就毫無概念,這就是生活能力的差別;生活能力弱,獨立性就差。

家事若有固定的分工,也能讓孩子瞭解有些事情每天都要身體力行,必須做好時間管理和自我約束,如此將能增進孩子的責任感。 

4. 增加對家和家人的認同,提升歸屬感

一個人對家的認同感及家族的印象也會透過家事而形成。例如:每個家庭都有習慣的口味或是家常菜,如果爸媽喜歡在家煮飯、做菜及做點心給家人吃,或者經常帶著孩子一起買菜、挑菜、下廚,孩子對這些口味的記憶會跟「家」和「家人」產生深刻的連結,長大離家時,吃到味道相近的菜餚時,也會勾起對家人的愛和記憶。 

這些經驗和記憶,不但能支持一個人對原生家庭產生濃厚的歸屬感,讓人懂得珍惜家人也珍惜自己,感到幸福,當孩子長大成人,組織自己的家庭時,更會將它傳承下去。 

其他家事也是如此,當孩子跟著爸媽細心地擦拭阿媽珍藏的小櫥櫃、給阿公最喜歡的盆栽澆水、吃飯前幫忙擺放家人固定用的碗筷時,也會對每一個親手照顧過的地方和物品,以及做過的事務產生感情,留下生活的痕跡。 

男孩或女孩如果從小便參與簡單的家事,不僅會學到如何去負擔家務,也會影響將來處理家事的態度。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就可以讓他們知道︰是家中的一份子,就必須負擔起家中部分的工作,不分男女,例如:爸爸負責拖地、媽媽洗衣服、哥哥照顧小狗、妹妹會把茶几擦乾淨,家中每個成員各自發揮專長為家人貢獻。唯有透過付出,孩子才會對家產生歸屬感。做家事的孩子會覺得這個家是他的,對自己的家有很深刻的感情。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2015/2/24
書名: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內容介紹: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提昇孩子記憶力前不可少的一項前置訓練

幼兒專注力訓練是指人對識記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其方法:

  1.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徵
  2. 知識掌握程度
  3. 幼兒能力與其他能力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
因此創造設計了一些訊練方法,:
  1. 發現訓練法
  2. 訊息集中訓練法
  3. 形象辨別訓練法
  4. 走迷宮
  5. 快速反應
  6. 延時訓練法.
依循專注力學習法循序漸進學習建立幼兒的穩定性,進而提昇幼兒記憶力,讓小朋友從小就奠定良好根基,在求學及工作一路順風.
 
飲食向前看
2015/1/26

孩子們的健康來自於日常的飲食及照護

請各位家長在選擇飲食的部分,可以多注意避開塑膠製品的容器

在飲食的時間也盡量以正常大人晚上進餐時間約6:00~6:30

小孩則要提早,因為睡眠時間需在進餐後5~6個小時

所以請家長與我們一起為寶貝的健康把關!

讓孩子有正常進食的時間與睡覺的時間~

請家長盡量在6點前將幼生接回喔!

 
攜手共創臺中教育的未來
2015/1/15
感謝本局教育同仁及學校團隊的努力耕耘,本市推動各項教育工作績效卓著,並不斷締造出多元璀璨的教育成效。我本著「教育初衷」願為孩子上山下海四處奔走,為臺中教育而努力,希望在全體教育同仁支持下,以服務領導精神持續朝教育理想與價值前進,厚植中小學教育力,培養出有自信的孩子。

       教育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根本,「教師」是教育的關鍵。「老師的一顆心,孩子的一片天,學校是孩子取暖的地方,總在孩子的轉彎處等候。」是我的教育信條。老師小小的鼓勵和寬容,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自己當國中老師時,更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於是我想當『老師的老師』,培育更多的好老師,就能幫助更多的學生。

       成功企業作家嚴長壽先生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中提到: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在「街頭日記」--美國加州威爾森高中的真實案例中,年輕的菜鳥老師面對桀傲不馴、家庭背景複雜的問題學生,仍秉持熱忱,嘗試用各種方法瞭解學生並給予傾聽、陪伴與引導,最終讓學生學到尊重與願意改變……春風化雨的故事屢屢傳唱,總是充滿溫馨與希望。因為老師的力量看似微小,卻有無限的影響力!

     「是誰有這樣的機會和榮耀,能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一群孩子的生命?是老師!但要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老師;要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就要先把老師帶起來(No Teacher Left Behind)。」欣見本市教師已願意打開教室,經由同儕互動,進行教學觀察,以精進課程教學品質,形塑開放的校園文化。在穩健的教育發展基礎上,本局未來也會持續推動協助學校發展、鼓勵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政策,希望學校都能營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和亮點,讓每個孩子不管在哪個學習階段,都能有「在這一站,真是精采」的感受。

       然而,面對多元動盪的變革,注重身心平衡以維持健康是最重要的。希望本市所有教育同仁都能藉由正常的作息、飲食、足夠的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平時在教育現場或面對壓力時能運用情緒和行為管理、適度紓壓達到心理健康,保持身心健康狀況才能在教育崗位淋漓揮灑專長與優點,成為啟發學生的伯樂,師生都能獲致真實的快樂。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也必須激發孩子的潛力,「從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適性發展上,創造出他們未來不同的機會與可能性,以實踐教育公義的理念,提供孩子多元性向學習的探索方向,未來會投注更多心力關注偏鄉弱勢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豐富的學習資源,實現公義的教育新境。於此期勉本市教師皆能做個「快樂的現代老師」:發揮無限的影響力,不斷接受新知與進修,重視每個孩子不一樣的潛能及維持身心健康,以維持教育奉獻的續航力,讓我們「攜手共創臺中教育的未來」,許孩子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優質的戶外教育---別讓孩子繼續在教室關十二年!
2014/5/27
幾年前【失去山林的孩子】轟動教育界,就是在呼籲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在3C產品充斥的現代生活裡,許多人都因為不再親近自然,因而產生了很多身心方面的問和缺失,如果再不重視優質戶外教育,我們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將會一點一滴流失掉。 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近日看到高中課綱微調案在媒體上吵的紛紛嚷嚷,其實都是意識形態之爭。我一直以為如果沒有前瞻性的觀念翻轉,再多的教育改革都將事倍功半。 就像我們看到將在103年7制8月正式公告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現階段正在辦理公聽會,但是整個設計絕大部分都還是在課室內上課,因此我透別和【優質戶外教育聯盟】夥伴出席3/10在台北辦理的公聽會,呼籲政府要重視戶外教育,別讓孩子繼續在教室關十二年! 這個時代變化實在太快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行業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根本不存在,又有誰會知道十年二十年後世界上還有哪些行業會存在?而哪些新的行業會出現呢?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李偉文就說:「在典範快速轉移,豬羊變色的情況下,應該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興趣,並且從成功的經驗中建立自信。」 我們相信未來時代考驗的世人的應變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因此教育首先要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才能因應未來的瞬息萬變。可是十二年國教大業整體課綱規劃,依舊延續傳統教室內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完全忽視目前國內兒童及青少年嚴重缺乏接觸大自然、進行環境體驗的貧瘠現狀,延長三年的12年國教,只是把學生關在教室裡十二年。如何能達到課程發展基本理念中「人與自然層面」的互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圓滿完整」的共好目標?
 
上一頁 目前為第7頁/總共有21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