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什麼是讓孩子最快樂的事?
2019/8/28

新玩具?新衣服?新電玩遊戲?購物?多數父母都致力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質生活,但這麼做,是否真能讓孩子快樂?

英國研究發現:令孩子最快樂的事其實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戶外玩耍。

負責製作英國BBC紀錄片《我們時代的孩子》(Child of Our Time)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在千禧年出生的孩子。當時整個世界籠罩在一片樂觀氛圍之中,當年訪問千禧寶寶的家長,問他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時,多數人都回答「快樂」。但在過去十年,很多家長都微調了最初的心願。儘管他們仍期盼得到快樂,但現在更樂於追求成功,並把物質欲望和金錢當做成功的指標。

研究發現,現代父母和小孩最常一起做的事就是購物。一個10歲的孩子能認得約400種品牌,而且會用品牌來衡量自我的價值。

整個社會慢慢把快樂與成功及成功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劃上等號,甚至沒發現其實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家人聊天或玩耍時就很快樂了。

BBC的研究發現,有無同伴也是孩子是否快樂的關鍵。孩子獨處時,傾向把清醒的時間都花在玩電動上;但當孩子有伴時,會傾向到戶外去玩,而且會不斷開懷大笑。 即使時至今日,最讓孩子開心的事物,通常仍是不需花錢買的。

 
準公共化幼兒園
2019/7/17
本園於108年8月1日起經教育部核准為準公共化幼兒園 凡就讀本園免註冊費教材費一般戶月費4500元第三胎3500元低收及中低收免費入學(須備證明文件)
 
洪蘭─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2019/5/23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先懂孩子再懂教! 面對情緒起伏大的孩子,專家帶你這麼做
2019/4/26

作者︰楊俐容(親子天下整理)

https://link.parenting.com.tw/I1MWCcEd

你了解孩子的特質嗎?了解孩子的特質後,父母更可以協助將特質化為成功的動力!根據孩子不同氣質的組合,可以將孩子分成三種類型,你家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

孩子氣質三大類型簡介:

1.性情兒:對於新的事物接收度低,心情的起伏常常是大好、大壞,情緒較為極端。

2.安樂兒:對於新的事物都很樂意去嘗試、適應性高,情緒的起伏沒有很大的表現。

3.慢慢兒:對於新的事物接收度低,但不會將自己的想法表表達出來,就算不願意還是會選擇順服接受。

一、性情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大好大壞的性情兒,只要掌握幾個原則,你就可以輕鬆將孩子收服! 性情兒有以下的特質:

(1)孩子非常有個性、非常有主見,常常將「我不要」掛在嘴邊,或是對任何事情都有意見。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對於這種孩子,要時時提醒自己,去「好奇」孩子說我不要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同時也要試著去「理解」他。

(2)孩子在生活上可能較沒有秩序感,或是規律感。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你要理解,這個「規律感」其實是他天生而來的特質。不要跟孩子硬碰硬,確立你的底限,順應他的這個特質,一步一步調節他的紀律,就可以了!

二、安樂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安樂兒,那麼恭喜你!在孩子的教養路上,相較其他類型,教養難度較低。 安樂兒有以下的特質:

(1) 孩子天生的規律感與秩序感是不錯的,加上對於活動量的需求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情緒起伏也不會太大,所以帶起來應該很順手。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千萬別因為孩子好帶,就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深層需求或是存在喔!

(2)安樂兒在對事情的「堅持度」上,表現是不錯的,也就是孩子是有毅力的。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你可以藉由孩子的這個特質,開始試著培養孩子有興趣的事務,相信孩子一定會有不錯的發展。

三、慢慢兒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內斂的慢慢兒,家長需要多點細心以及耐心! 慢慢兒有以下的特質:

(1)剛到新環境的時候,總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這時孩子在天生的特質「適應性」中表現比較低。最重要的教養原則是:「尊重孩子的生命腳步」。給孩子長一點的時間,讓他可以依照他的腳步跟上。

(2)慢慢兒有時候他其實不喜歡,或是他不想要,但是他不趕表達自己的想法。

➽ 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這種孩子,成長的歷程中會有比較多的委屈,你需要更細心的去關照他、陪伴他,並慢慢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2019/3/5

作者:洪蘭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5個口腔運動+學說話的2不2要, 孩子講話「臭奶呆」、「不輪轉」?!
2019/1/4

作者:杜韻如 發表日期:2017-11-17

一般而言,3歲半至4歲的兒童,語音能力已逐漸趨於成熟,能夠正確發音和以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如果爸比媽咪發現,孩童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很難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或是說話時不斷重覆同一個單字、突然停頓、速度有異常、表達動作似乎有困難,就要開始留意他是否有「構音異常」或「語暢障礙」的問題了。

☆ 口齒不清2大常見原因 家裡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繫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曾鳳菊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並非那麼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於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複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等,最後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

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5大常見類型 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我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爸媽必學!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要耐心聆聽:孩子的行為深受父母所影響,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要常和孩子聊天: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 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不想吞下那最後一口飯的女孩
2019/1/4

作者:黃瑽寧

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平常交給保母帶,保母說這個孩子吃飯的時候都很正常,可是只要吃到最後一口,就不肯吞下。她可以含著這口飯一小時,兩小時,直到嘴巴都發臭了,怎麼樣就是不肯嚥下去。這位父親也很困擾,因為週末帶回家的時候,孩子並沒有這種狀況,怎麼在保母家就老是發生這種事情呢?面對孩子哭,我總會心軟...面對眼淚,詢問黃醫師教我們怎麼做!

黃醫師您好,我遇到一關於吃飯解決不了的育兒問題。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3歲多,小女兒2歲多,大女兒近一年來每餐幾乎都不願意自己吃,吃很慢,每餐幾乎花上1個半小時,很容易分心一直說話,看東看西不專心。好好說、責罵都無效。反之,二女兒自己吃完全不願意讓人餵,想請教黃醫生,孩子不好好乖乖吃飯的情況要如何改善呢?

黃醫生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有關孩子不吃飯的問題,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重點: 1.餐桌上的東西他不愛吃 2.在天然食材的烹調上,我認為可以添加一些鹽巴調味來幫助促進食慾。不用擔心餐桌上的食物鹽分過量,因為研究告訴我們,真正鹽分過量的食物都是來自零食等垃圾食物。黃瑽寧:健康兒童有必要吃這麼清淡嗎⋯⋯所以重點是,不要吃零食喝飲料,禁止餐以外的所有垃圾食物。但是餐以外的點心,如果是天然的食物,例如水果、全麥的餅乾、吐司,是可以不必禁止的。 3.讓餐桌變成自助餐的情境,你準備好食物,給他空盤子,讓他自己決定想吃什麼,想吃多少,想離開就離開,先把餐桌讓人痛苦的經驗去除掉,讓他不排斥上餐桌,不排斥吃東西之後,才有辦法解決他不愛吃飯的問題。所以最後一點,解鈴還需繫鈴人,不要一直碎念他不吃飯這件事,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要讓吃飯這件事成為親子間關係緊張的根源。孩子不吃飯,其實都是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疾病。

想當然爾,這肯定是心理病,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因為這個孩子吞嚥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身體發展也都大致正常。至於是甚麼心理因素讓這個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就必須要詳細的詢問家長才能知道。

我運氣很好,只問了一句話就得到答案。我說,這個孩子這麼做,表示她想要延續吃飯的時間,也就是說,她可能只有在吃飯時間才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對她而言,吞下那口飯,表示吃飯時間結束了,也就沒有人會再注意她,因此她怎麼樣也不肯嚥下去。

我才說完,爸爸就跟我說,醫生,您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狀況是這三個禮拜才開始,而三個禮拜前,這位保母接了第二個case,是一位才剛滿兩個月的baby,保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要照顧這個新生兒。我想應該是這個原因吧。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真的很辛苦,也很心酸。誰願意將孩子交給保母帶呢?不管是經濟的因素也好,家人的壓力也好,或是自我的職場意識過高也好,一個時勢所趨,好像小孩生出來,就一定要給保母或阿公阿媽照顧。

每個太太生完小孩,每個人來看她之後,都會關心似的問:那之後要給誰帶?保母找好了嗎?我每次聽到這樣的關心,都覺得很心酸。不能自己帶嗎?帶孩子很辛苦,我們也都是新手父母,但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不是嗎?有人翻托兒所的筆記本,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阿嬤,有人忙不迭地數落菲傭...我看得出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上卻與孩子距離是這麼的遙遠。

 
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
2018/10/15

摘自:親子天下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6167 作者:雙寶娘

才剛開學兩個星期,大陸有兩則關於霸凌的新聞吸引我的注意。第一則,一個霸凌受害者的姐姐透過網路發聲,弟弟因為長期被同學毆打、勒索金錢,被迫到網吧打工,霸凌者追到網吧酗酒,一群人用棍棒爆打受害者,最後他死絕身亡,直到受害者死後,他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天天都被打。

另一則新聞是影片,影片中一個身材瘦弱的男生,被多人輪流或踢或打,男生反覆被打然後努力爬起,最後終於再也爬不起來,這時影片傳來幾個男生惡魔式的笑聲。為人父母,看到一個孩子,儘管不是我的孩子,這樣被蹂躝傷害,心中湧起的情緒最多的就是憤怒,再來就是恐懼,不知道我的孩子會不會淪流其中一個霸凌受害者。我努力想從這兩則新聞找出蛛絲馬跡,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被霸凌的受害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特點:

1.個性溫文儒雅,說話聲量偏小 2.忍耐力異乎常人,不懂得反抗 3.一威脅就怕,絲毫沒有自保力

寫到這裡,一個久遠的記憶忽然被喚起,我猛然想起社區鄰居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怪就怪,『你的孩子看起來很好欺負』」。當時她家兒子不明原因推了我兒子一把,我都還沒來得及反應和說話,她就扔來這句話,雖然看過很多大風大浪,當時我還是驚呆了,然而, 生氣沒什麼作用,只會把自己氣死。

為人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養,拒絕養出「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要如何養出「看起來不好欺負」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方法。

1.允許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

我發現,我們的文化一直在鼓吹大家不要輕易對人展露生氣的情緒,當然,我非常同意過度情緒化不是一件好事,但完全不表達生氣的情緒可就不太正常,一旦養成不表達生氣情緒的習慣,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個「好欺負的人」,這是無可避免的人性,閩南語有句話叫「軟土深堀」,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在家中沒被父母允許表達生氣的情緒,到了外面自然就不可能表達,而且他還可能認為「表現出生氣」是錯誤的行為,連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敢在心裡生悶氣,不敢說也不敢表達出來,到了這種程度,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氣包小孩了。受氣包的孩子特別容易緊張不安,而霸凌者總是能嗅聞到這種氣息,而大舉入侵和傷害。

2.至少要有一個強項或優點:

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請代替爸媽好好保護自己」也曾提過,人性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就莫怪他人輕視瞧不起你,我一向不主張養出十項全能的孩子,但至少要培養孩子建立一個以上的強項或優點,要知道過於完美和什麼都不美,這兩種極端最受人注意,過於完美的孩子會招來羨慕嫉妒恨,什麼都不美會讓人輕視鄙夷,霸凌者最愛找這兩種人下手。孩子如果太優秀,就要教他言行要更謙虛,最好找機會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缺點,如果能開自己的玩笑偶爾取笑自己則最好。什麼都不會就儘快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地方,用心用力培養它,而且要找機會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強項,這方面可以請老師協助。

3.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的經驗,就管制他的交友

很多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受到欺負,就嚴厲管制孩子的交友情形,尤其是孩子曾有被欺負的經驗之後,父母就會採取自保方法。這種心態我非常明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於是處處保護,不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範圍,這麼做只是讓孩子更畏縮軟弱,久而久之不敢和其他孩子來往,更難融入群體。當孩子一落單,就淪為欺負者下手的對象。

平常要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放手讓孩子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與人相處必定磕磕碰碰,沒有人能完全一帆風順,不受傷害,如果傷害不致於危害身體性命,何妨讓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習勇於面對,父母要相信孩子有這種自我成長能力,孩子才會展現生命的奇蹟。

4.自我保護力需要常常練習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出生於原始部落,是酋長之子,天性純厚不喜歡傷害別人,也被父母一直好好保護著。男孩在打獵時摔下山谷,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就轉頭離去。男孩醒來叫天天不靈,叫爹爹不在,意識到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成長之路才開始啟程。

身在現代,孩子已經失去原始世界給的練習了嗎?那倒未必,我們生存的世界時刻都給孩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練習機會,每一種跟原始世界比起來都毫不遜色,一樣殘酷可怕,無須刻意製造吃苦的環境,但也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如果遇到霸凌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論是孩子自己遇到或是身邊同學的例子都一樣寶貴,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被欺負的過程和原因。在家中可以用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不斷修正,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自保方法。一如電影裡的男主角,雖然天性純厚,但最後他成功馴服了狼,保護自己活下來,讓原本認定他軟弱無用的族人刮目相看。

5.用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

孩子被人欺負後,最不該跟孩子說的話就是「沒關係」,有沒有關係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父母說了算,因為就算親密如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體會孩子在過程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不管是身體的傷害或是心靈的傷害一樣都很可怕,程度不分高下,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讓孩子承受不了,有不少孩子因為別人惡毒的語言自殘自殺。因此,請永遠不要跟孩子說「沒關係」,而是當下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評斷事情的輕重,陪伴他並給予親情的撫慰。

6.千萬別在孩子受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

有些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會在孩子被欺負後,對孩子進行二次傷害,例如大罵孩子無能無用,甚至還嘲笑打罵孩子,被人欺負就已經夠難過了,甚至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鼓起勇氣跟心愛的父母傾訴,又被父母打罵會有多傷心啊?!要知道,家人給的傷害往往比外人給的更可怕更嚴重。

7.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

之所以把這點放在最後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最重要,也是很多父母最常忽略的一點。教養孩子之前,請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是「很好欺負」的人,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所有優缺點,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怯懦、畏縮的個性,會在無形之中傳承給孩子,潛移默化是最有用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想要一個氣場強大的孩子,自己就要想辦法強大起來,要不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叫孩子去做,就違反我一直倡導的「順著人性來教養」原則了。

最後,我想提醒一下,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場江湖,就算是再小的孩子,生存對他們而言永遠都是一場考驗,絕對不存在「容易」兩個字,如果你覺得孩子的生活單純好混,那是因為你已離孩子的世界太久,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光光老師:在家養成「先說再拿」好習慣
2018/9/9

作者: 兒童發展專家 廖笙光 (小行星幼兒誌15期)

培養孩子「先借再拿」這一個小習慣,常常被爸媽所忽略,認為反正是在自己家裡面,不用那麼「計較」,所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如果情況是發生在學校裡,你覺得呢?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卻從來不先過問結果朋友一看到他,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好好的,深怕被「搶」了,當然人際互動也會受到影響。

直接動手拿的三個原因

孩子會直接拿別人的東西,而不先問一下取得同意,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

1.孩子擁有的太多

孩子生得少,每一個都是寶。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我們就百分之百滿足,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結果就是孩子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當然也就不會先問了。在讓孩子練習「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物品,唯有不是全部擁有,才會有需求去「借」。相反的當我們給予的愈多,孩子又何必需要去借東西呢? 只要叫爸媽「買」就可以了,不是嗎?

2.媽媽的就是我的

兩歲時,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媽咪的連體嬰;直到四歲時,孩子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別人並不能知道的。 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覺得媽咪跟自己是同一個人,對於媽咪擁有的物品,也覺得是自己的,所以就會出現隨意使用的情況。請媽咪一定要和孩子把物品分清楚,避免孩子養成錯誤的習慣,特別是翻別人的包包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忌諱的事情。當孩子上了中班以後,請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人,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不要一回家就翻孩子的書包。你覺得是在幫忙孩子,卻會讓他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請讓孩子自己把碗筷、聯絡簿,拿出來給你吧!

3.欲望控制不成熟

在四歲時,孩子對於自己的「欲望」,還不能妥善的控制,一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期望可以立即獲得,因此會出現動手拿的情況。這時幫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將會是有幫助的。此外,最常見的是「信念」錯誤,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所以自己就可以拿來用,這在手足之間最容易出現。這時並不是要給每個人買一個,省得孩子吵架,而是要讓孩子練習輪流使用,這樣更能促進「欲望控制」的發展。 孩子都是天真的,雖然有時會出錯,但往往不是惡意的,而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培養孩子「先說再拿」,雖然只是一個小習慣,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家裡先多多練習,這不僅是一個禮貌,更可以幫孩子避免陷入「小麻煩」喔!

 
讚美的力量
2018/8/8

兩歲的弟弟愷愷和八歲的姐姐宣宣,正玩得高興。姐姐促狹的故意逗他說道:「愷愷不是乖寶寶!」沒想到小傢伙聽了之後,竟然哭喪著臉,以傷感委屈的語調回應:「姐姐不要這麼說嘛。」表情神態似在抗議又像在請求,童言童語,令人莞薾。

一陣笑鬧過後,孩子們又開心的玩在一起了。望著兩張未諳世事、稚嫩純真的小臉,不禁問「這麼小的孩子就懂得虛榮嗎?」尋思了片刻,終於找到答案:不,他們要的不是名聲,而是被讚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讚美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支持人自我肯定、增添信心,進一步引發樂觀進取的熱情,能夠發揮所有的才華與潛能;它幫助人自我實現、增長智慧,更加堅定積極向上的信念,藉以完成全部的理想與抱負。輕輕的讚美如春風化雨,將看到春和景明;柔柔的讚美似冬陽融雪,會照見勃然生機。

人人都需要讚美,從襁褓中的幼兒到暮年裡的老者,沒有人應該被摒除在外。給孩童讚美,他會感受到關愛,賴以快樂的成長;給青少年讚美,他會察覺到鼓勵,藉此日益茁壯;給成年人讚美,他會獲得力量,因而奮發前進;給老年人讚美,他會取得安慰,以便自在的終老。

周遭的事物也該被讚美,因為讚美會形成一個正面的能量場,足以潛移默化、改變結果。給河水讚美,解析後你會看見美麗的結晶;給玉蘭花讚美,十天後你仍會聞到淡雅的清香。讚美燦爛的陽光,你會看到 繁花爭奇鬥豔、草木欣欣向榮;讚美綿綿的細雨,你會得到清新舒爽的環境、純淨平靜的心境。讚美經過 努力卻得到失敗的親人,他會再接再厲、力行不輟;讚美全心付出卻未獲回報的朋友,他會繼續奮鬥、不計得失;讚美識或不識的有情眾生,為這苦的人生注入甜的滋味。

讚美是一份禮物,要出自真心並且適時適量,才能彰顯其價值。身處東方社會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舉止需穩重端莊,情感要含蓄內斂,因此大多數人不擅長給予讚美,也不習慣接受讚美,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就從當下開始吧,以靈敏之眼、智慧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良善,繼而化為輕柔的話語,由衷的讚美,這世界肯定會有所不同!

 
上一頁 目前為第6頁/總共有21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