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擁有生活力,從小開始
2020/4/1

2010.06.05 (更新 2018.12.14)

by李佩芬、陳念怡(親子天下雜誌13期)

打造孩子生活力,就從相信孩子,檢視自己是否「代勞太多、示範太少」開始。

以下事情,你已讓家中十二歲孩子自己獨力負責完成的,請打勾: □ 為家人切盤水果 □ 蹓狗 □ 清理汽車內部 □ 消毒自己的小傷 □ 摺好自己的衣服 □ 縫掉落的鈕扣 □ 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 「省省吧!等他做喔?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或許你內心如此叨唸。 「怎麼可能?別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或許你心裡正如此吶喊。 在直覺認為孩子「不可能」、「做不到」、「不想做」前,請等一下! 請花個三秒回想:「孩子曾在大人陪伴下,做過這些事情嗎?」、「當孩子自動自發完成這些事情時,你怎麼說?」

「孩子是否有自立能力,其實是親子互動的結果,」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如是觀察。 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是放手讓孩子自己來的基本準備。

※把家事列為本位課程之一的台北市五常國小,老師觀察各年段孩子能力,分別為低中高年級制定了不同的認證。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擦桌子、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整理書桌、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縫補鈕扣等。 ※本身有五個孩子的美國親職教養專家依麗莎•梅德哈絲博士(Elisa Medhus),在《Raising Everyday Heroes:Parenting Children To Be Self-Reliant》一書中,也提出要讓孩子成為日常生活裡的「自立小英雄」,打從孩子十八個月大,就可以交付他簡單的生活小任務。

※例如從撿起玩具、如廁後沖馬桶開始,三到四歲,可讓他自製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五到六歲,讓他把垃圾拿出去、自己洗澡;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可以成為家庭小幫手的範圍愈來愈廣。在她對十一至十四歲孩子建議的嘗試清單裡,就包括了換床單、燙衣服、根據購物清單採買、規劃自己的小派對等等。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教養小書包:培養自立負責的孩子》(電子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當孩子:「不要、不要」,父母可以做的3件事
2020/3/23

2020.02.26 (更新 2020.03.13) by 廖笙光(光光老師)

(遠流出版《光光老師的高情商教養學》)

【孩子有情緒,你都怎麼做?】 □就順著他,不發脾氣就好。 □跟他講道理,不能一直說不要。 □不管他說要不要,就照自己的想法要孩子做。 □先不管他,等他好了再叫他做。

每天面對這些有公主王子症候群的孩子們,真的讓父母傷透腦筋,更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大公主」或「大王子」。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

拒絕是一個過程

兩到三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媽媽是另外一個獨立的人。這時期的孩子會進入一個「什麼都不要」的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一反抗期」。他們開始學會說「不要」後,不論問什麼事,第一句回答的就是「不要」。

早出現比晚出現好

孩子透過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唱反調,來理解自己與他人想法的差異,進而建立獨立的「自我概念」。雖然這時期很讓爸媽抓狂,卻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孩子愛唱反調,在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看到:

調整自己,改變孩子

在第一反抗期,凡事都順著孩子,百分之兩百的包容,孩子確實不會出現反抗行為,但會無法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概念。長大以後更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而出現對人亂發脾氣的情況。 對於喜歡「唱反調」的孩子,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式幫助他們克服這時期。

 
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區
2020/2/21
https;www.cdc.gov.tw/
 
如何引導孩子說話有禮貌?讓孩子侃侃而談更要言詞達意
2020/2/4

口語表達進一步延伸,就是雙方對話,於是「人際關係」由此建立。楊琳老師表示,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超過兩歲),說話能力趨於成熟,也開始與其他同齡孩子建立關係,彼此間言語互動頻率提高。但只要有互動,就會有「遊戲規則(禮貌)」需要了解和學習,而不能像往常一樣,想到什麼就說出什麼。

情急之下的口出惡言,家長先同理再教禮

ex.小寶和其他小孩在公園玩耍,奔跑中,小寶被其他孩子撞倒了,撞倒人的孩子連忙跟小寶道歉並詢問是否受傷,小寶卻一直指著他說:「你是大壞蛋!」原本開心得氣氛,瞬間降到冰點。針對上述案例,楊琳老師說明,「孩子的評斷與批評,有時是在自我與負向情緒中所產生;尤其自我受傷或損傷時,內心更是充滿不適。」因此,她建議家長在外面碰到類似情況,別氣急敗壞地給孩子一頓罵,畢竟當下孩子的情緒狀況也不是很好;而是應該先冷靜下來,安撫孩子浮躁的心,甚至先給他一些支持,讓他感受到「你和他站在同一條線上」,事後再來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與哪些表達方式才是比較適當的。

小孩豐富的聯想力,需要家長的適時導正

ex.今天帶4歲的小玲到外面吃飯,服務生遞上一盤咖哩飯。 小玲:「咦!這是什麼?」 媽媽:「咖哩飯!黃黃的就是咖哩醬。」 小玲:「唉呀!好像大便!」 此時媽媽應當即時向孩子解釋與提醒用詞的禮節,勿口無遮欄或隨興所述,以免傷害他人或造成別人的困擾。隨著孩子的詞彙量日益豐富、口齒愈來愈清晰,時常會運用生活當下的所見所聞、或最容易想到的形容詞來表達,尤其是物品外觀質地的具象性聯想,如食物的顏色。楊琳老師表示,主要是因為孩子單純考量相像與而忽略用詞是否合宜、合理。

敏感小孩SOP:冷靜、安撫、還原事情

有時會碰到比較敏感的孩子,因為某些狀況,感覺到自己有點委屈,而產生較激烈的反應。楊琳老師表示,如果孩子在事件當下所展現的情緒強度過大,「容易致使表達口語的內容結構鬆散,不易傳達要點」,周遭的老師或家長無法即時掌握狀況,也不太能提供合理公正的協助。 因此她建議,周遭的大人應先使孩子平靜,或先帶他到另外空間好好抒發與調適情緒,待身心狀況趨穩後,再讓孩子陳述事發概況。

文.整理/黃煜嵐

採訪諮詢/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暨康寧專校幼保科兼任講師楊琳

 
這樣做,培養出孩子「健康的自信」
2020/1/9

by 博克重子 (悅知文化《最高的教養》)

史上沒有哪個時代比今日更需要「自我表現力」,想要擁有這個能力,最重要的關鍵是必須要先有「自信」。然而,如何才能培育出能表現自我,但又不驕傲的孩子? 培養出健康的「自信」

我認為自信就是這樣的一種力量,為了培養孩子不過度、不驕傲的健康的自信心,我們家是聚焦於「認同力」、「喜歡自己的能力」以及「不要求孩子完美」這三點。

1.認同力「希望自己的存在獲得認同」是每個人類共通的心願。

歐普拉.溫芙蕾 她在該脫口秀的最後一集裡是這麼說:「我在這個節目中和近3萬人聊過,而他們所有人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認同』。他們想知道:人們有在聽我說話嗎?人們有在看我嗎?我說的你聽懂了嗎?」「再怎麼有名的演員、歌手,心裡都存在著做為一個人,希望獲得認同的潛在強烈慾望,就連碧昂絲也不例外。」若簡報力、對話力的基礎是「自信」,那麼「自信」的基礎可說就是這「希望獲得認同」的心願是否已充分得到滿足。

2喜歡自己的能力

這包括不會的、不擅長的部分在內,當孩子喜歡原原本本的自己時,便能夠培養出健康的自信。

3.不要求孩子完美-用認同力來提升自信

【實踐一】一整天的課程從朝會開始

朝會是回應式教室的重要方針之一,其目的就是在學校這個溫暖的社群中,讓每個孩子都確實感受到「自己被重視」,然後在此狀態下,一同展開一整天的快樂學習,所有老師和學生聚在一起圍成一個圓,花20到30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感受到自己屬於這個社群,能夠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便能「放心地」在這個場所度過這一天。

【實踐二】 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所以不要把父母親自己的喜好及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要藉由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與選擇,來認同其獨立性與個性。

【實踐三】 父母親的期待和自卑是孩子沉重的負擔

因為我們覺得,父母親的這種期待與擅自貼標籤的行為,根本就等同於忽視孩子的意見、不認同孩子存在的本質,若不希望讓孩子背負不必要的沉重負擔,就請把身為父母親的夢想及希望、失望等藏在心裡。這也算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學會好好生氣比不要生氣重要
2019/12/12

2019.12.01兒童發展專家-廖笙光 (親子天下小行星)

沒有人喜歡生氣,偏偏小孩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成熟,情緒往往說來就來,責備或安慰他都不是好做法。

孩子鬧情緒,不是要求他忍耐,一直壓抑自己的委屈。情緒是一種選擇,只要教孩子換個念頭,結果就會不一樣。從情緒發展的理論來看,過去多是使用「情緒控制」這一個詞,意思是: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感覺起來有點負面。近年來,改為使用另一個詞—「情緒調適」,意思是:使用策略或技巧,幫助自己脫離負面情緒。 五歲半前情緒控制未成熟

如同故事中的奇奇一樣,自己在做事,別人卻一直請他「幫忙」,奇奇因為不斷被打擾而不開心。當然他可以選擇生氣、不理人;也可以選擇委屈自己、當濫好人;或是轉變一下念頭,教會大家換電池、修理機器人……只要換一個想法與選擇,感受卻會大大不同。 情緒不需要忍耐,但也不可以隨意發洩脾氣,而是使用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幫自己脫離壞情緒。當我們在引導孩子做情緒調適時,必須要注意兩件事情:「年齡」和「嘗試」。

1、年齡與情緒控制能力有關

在五歲半之前,因為自我控制尚未成熟,因此情緒往往是直覺反應,需要大人協助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這時要孩子自己控制,往往會有點困難,事先教導孩子適合的策略,先讓孩子模仿比較容易成功。

2、多嘗試不同情緒調適方式

當孩子開始嘗試使用「策略」來避免壞情緒時,只要符合社會規範,爸媽不必刻意糾正。例如:孩子因為怕輸,所以轉移焦點要同伴換另一個遊戲,只要孩子們彼此接受就可以。這時爸媽不要突然跳出來,堅持孩子一定要繼續玩下去。如果要說大道理,也請等到事後再私下跟孩子說明。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要想出一個完美的計畫是有難度的,更不可能如同大人思考周密。因此,當孩子還在練習與嘗試時,不要澆孩子冷水,這可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孩子會在五歲半至七歲之間,透過團體生活的練習與回饋,漸漸提升情緒成熟度。當然不能否認,如果家中有哥哥姐姐示範的孩子,更容易掌握到情緒調適的策略,畢竟有人可以模仿與學習。

不在孩子生氣時落井下石

當孩子被壞情緒困擾時,不要責備孩子,那只是落井下石;也不需要特別安慰孩子,因為無濟於事。最好的做法是問他:「你覺得呢?」並引導孩子想出三個調適方式,即使很荒謬、很搞笑都沒關係;然後讓他猜猜別人的反應,再從中選擇一個「最佳方式」。透過這樣的練習,孩子漸漸能學會情緒是可以選擇的,自然也漸漸能學會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喔!

 
招生簡章公告
2019/11/25
 
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2019/11/6

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寶 愛的管教100問》特刊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當孩子不能接受批評、被拒絕,怎麼辦?
2019/10/28

老師說:「程程,你不小心弄掉彩色筆了,下次要小心一點!」結果程程就突然發脾氣,拿著色筆跑掉……

孩子如此不能接受負面的言語,令家長好擔心。其實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也不應該不能接受批評,所以面對無法接受批評的孩子,父母有五件事要做:

1.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經常聽到「不」就崩潰,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會覺得一直被否定,其實大人也不喜歡一直聽到「你不可以……」,但當我們在管教時卻總還是喜歡說「不可以」,建議多說「你可以……」,讓孩子有所適從,情緒自然不崩潰。

2. 引導思考取代評斷:

以前面的故事為例,讓孩子崩潰的應該是直接指正孩子「你就是不小心」,雖然老師的語句也許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孩子解讀起來就是如此,換句話說會更好「你彩色筆掉了耶!你覺得它怎麼會掉了呢?那你有方法減少它以後掉的情況出現嗎?」

3. 以建設性說法取代長篇大論:

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喜歡把道理解釋得很清楚,聽起來就很嘮叨,例如「你怎麼又揮到人了,你看你總是那麼不小心,我不是告訴過你……」,沒有人有辦法在情緒當下消化那麼多的言語,這只會讓孩子對於評論這件事反感,而且千萬別把舊帳再拿出來說。

4. 提醒面對取代逃避:

當批評就是得存在時,例如老師就是會有評斷孩子的語言,在孩子理性的時候,引導孩子思考,「為何老師會這麼說」,也可以在孩子有評斷他人言語時,提醒孩子,「你也會這麼說不是嗎?」,這時候你好好地說,「我知道了」,別人就不會再說你,當你是發脾氣的態度去處理,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是不是會更想要指正你……。

5. 「做開心的事」化解「不開心」的情緒:

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是因為批評好像就事指正孩子做不好,孩子感到很大的壓力,覺得自己都不好,然後批評的畫面、言語,就會在腦海中一直不斷跳出,這樣的感受不舒服,就更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評,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教導處理不開心的情緒很重要,多引導孩子思考做甚麼事情會感到開心,提醒孩子不開心時就要去想想怎麼樣讓自己開心。學會轉換情緒,情緒好了之後才有辦法消化評論。

 
孩子犯錯了,還有比「對不起,我錯了」和 「懲罰」更重要的事
2019/9/27

*本文摘自凱信企管《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處理的第一要務,是先幫助孩子「瞭解到自己有錯,以及他的錯誤造成什麼樣的不便與後果」;而在關鍵的善後時刻,創造了「媽媽不會放你一個人」、「媽媽支持你」的力量,也就同時增強了孩子「勇於改錯的心」,從中培養出責任感。

★視孩子犯錯為最寶貴的學習經驗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處理的第一要務,是先幫助孩子「瞭解到自己有錯,以及他的錯誤造成什麼樣的不便與後果」;孩子有時是根本沒意會到「原來這樣子不行」,那就更沒必要大聲說話表達憤怒,特別是當孩子已經具備自尊和羞恥心。將心比心,因為當我們自己不小心做錯事而感到愧疚時,也不希望再有人把我們罵得狗血淋頭啊!

★蹲下來,和孩子同高

我們不是要責怪,而是要「教育」,雙方視線平行的高度,更能夠讓訊息有效傳達。錯的不是在孩子嘗試與探索,這都是學習的過程,而是「不問而拿」(焦點擺放),所以要明確告知他錯在哪裡。犯錯後教導重點一:思考後果如何修復和教導重點二:對方的情緒安撫,他可以做些什麼,自己也思考對策。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到「負責」,從「收拾善後」中記取「教訓」,培養他們擁有「改錯的能力」的機會。但一定要記得,千萬別讓孩子「一個人」面對錯誤,孩子會犯錯,教養者的反省功也不可少,倘若在這個時候「叛逃」,留下孤單又缺乏歷練的孩子,就別奢望孩子將來遇事時,能擁有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擔的勇氣。所以,在給予孩子思考的機會後,再由「我們一起想」開頭,在關鍵的善後時刻,創造了「媽媽不會放你一個人」、「媽媽支持你」的力量,也就同時增強了孩子「勇於改錯的心」,從中培養出責任感。「後果承擔」也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勇氣和信心去建立的,在放手讓孩子獨立飛行以前,這都是教養者需陪伴孩子養成的功課。

 
上一頁 目前為第5頁/總共有21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