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小遊戲也有大威力,「假扮遊戲」的孩子更聰明
2020/10/29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文│曾多聞

扮家家酒、變裝遊戲等「假裝遊戲(Pretend Play)」,提供角色扮演的機會,可以豐富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兒童發展專家、美國小不點文教機構教育長蘇珊•卡尼薩雷茲博士指出,每個孩子都可以從這類遊戲中學習,獨生子女、或者沒有上幼兒園而社交機會比較少的孩子更能從中獲益。 假裝遊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學前幼兒的生活及人際技能,以及對周遭環境的認識。

一、社交及情緒技能方面 建立同理心:變裝遊戲讓孩子有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事情,有助同理心及同情心的建立。 克服恐懼:扮家家酒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他們害怕或感到焦慮的事情。例如害怕看醫生的孩子,在扮家家酒中演幾次醫生,就比較能掌握看醫生的情況,而不會那麼害怕了。 提升社交技能:假裝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多項社交技能,包括認識並管理自己的情緒、讀懂別人的肢體或表情語言、自我控制並與人合作及談判。

二、語言及溝通發展方面 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語言的力量與重要性。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會發現在扮家家酒的時候會重複父母或者他們身邊成人常說的話。這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各種語彙,強化他們的語言發展,為日後的讀寫技 能奠定基礎。

三、肌肉協調發展方面 在遊戲中,孩子不知不覺大量練習了手眼協調的工作,這對他們日後學寫字也很有幫助。

四、認知發展能力方面 假裝遊戲沒有標準的遊戲規則,像是扮家家酒的「劇本」是孩子即興發想的,變裝遊戲的角色是孩子自己創造的。這種遊戲的特性,讓孩子在把想像力融入他們熟悉的場景,這些符號性及創造性的思考,是未來讀寫及數學能力的前導能力。

變裝遊戲不是只在萬聖節才能玩,平常在家裡,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鼓勵孩子玩假裝遊戲:

提供合適的玩具 準備簡單、真實的玩具來與孩子互動。像是廚房道具、娃娃、工具台、手推車和玩具食物、甚至大紙箱,都能鼓勵孩子發想各種假裝遊戲。太多聲光效果、玩法固定的玩具,反而阻礙孩子的創造力。

用手偶來表達自我 給孩子幾個布偶或手偶。這讓他們有機會通過角色扮演,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DIY創造道具組合 準備幾個大紙箱,每個紙箱裡放不同主題的材料。例如:你可以在一個紙箱裡放一件白袍、幾個填充動物玩具、玩具聽診器、一些繃帶。其他的紙箱裡也依據不同的行業放進不同的道具。

用戲服增加情境感 護士服、消防隊員或警察制服、郵差用的斜背包、餐廳服務生、飛行員的服裝都是不錯的選擇。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變裝,不要強調職業與性別間的關聯。

投入時間陪伴 最重要的是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玩。獨立遊戲當然也很重要,但與父母互動中學到的技能是無可取的。

 
孩子的責任感從3歲開始培養,別等到18歲再說
2020/9/25
2020.01.20 (更新 2020.09.03)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責任感應該從3歲開始培養,不是等到18歲再培養。事實上,有責任感的小孩會長成有責任感的成人,而沒有責任感的小孩長大以後也很難重新養成責任感。

有的5歲小孩上學前會自己把便當放進書包裡,有的2歲小孩吃完飯會自己收拾碗盤。他們的爸爸媽媽為什麼特別幸運?兒童發展專家蘇珊•卡尼薩雷茲博士說,這不是幸運,而是這些家長有教育孩子負責任。培養幼兒的責任感並不容易,需要費很多心思,但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小小孩,比處罰一個不知責任感為何物的青少年有效的多。

培養責任感的好選擇:做家事

愈早開始培養責任感,愈能使之變成孩子價值觀的一部分。培養任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邀請孩子做家事。即使是學步兒,也有足以勝任的家事:例如收拾玩具、餵食寵物。教養專家吉姆•費伊指出,每個人在社會上,都需要感到自己有貢獻、有用,即使幼兒也不例外。不讓孩子做家事,他們就沒有機會對家庭做出貢獻、沒有機會感覺自己有用。 所以,幼兒需要藉由做家事來培養責任感與歸屬感。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羅傑•麥金泰爾提醒,在指導孩子做家事時,家長要避免落入4個常見的「陷阱」:

1. 不要堅持完美。孩子做家事難免出錯,家長應該放輕鬆,不要因為孩子出錯撿起來做。

2. 不要延後。你可能覺得孩子還小,做家事還太早。但其實有很多簡單的家事可以讓小小孩分擔:例如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或者吃完飯以後把髒碗盤拿到水槽。

3. 不要吝惜讚美。當孩子開始做家事,立刻誇獎他,不要等到他做完才誇他。爸爸媽媽的讚美,會讓孩子家事做得更起勁。但不要用零用錢來獎勵——做家事的目的是培養責任感與歸屬感,應該跟零用錢脫鉤。

4. 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讓孩子知道家事是每天必做的,而非一時興起時做一下。 小小孩如何做家事?給出明確指示吧!

費伊建議,開始執行時,可以設計一張家事表:首先,讓孩子們選擇他們自己想負責的項目。爸爸媽媽確認每個孩子都分配到一項適合年齡的任務後,就可以來製作這張表。這張表可以有3欄:第1欄是家事的項目,第2欄是負責人的名字,第3欄是應該完成的時間。接下來就可以按照家事表來執行。 指導年紀較小的孩子做家事,還有幾個小竅門:

1. 明確指示。與其叫孩子「整理房間」,不如教他「把衣服放進衣櫥裡,書放回書架上,玩具放回玩具箱裡。」

2. 循序漸進。先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做。然後請孩子幫你一起做。最後讓孩子自己做。

3. 適度提醒。我們讓孩子做家事,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不是為了挖陷阱來處罰他們,所以提醒很重要。可以用「先⋯⋯再⋯⋯」的句型給孩子提醒,例如:「先餵貓咪,然後我們再吃飯。」

 
《丹麥的幸福教養法》
2020/8/12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作者潔西卡在生活脈絡沉浸中體會到為何丹麥人可以被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評選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因為他們從小教養的方式有助於我們的社會幸福感的提升。這個教養方式可以用PARENT這個英文字來歸納。

1. PLAY(遊戲) 大人們也應該放下身段體驗遊戲,遊戲中的社交活動與壓力因應,對於未來成年生活有很大的助益。因此不要阻止小孩對遊戲的設計。丹麥父母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讓孩子們自由地玩耍。而不是參與父母指導或規劃的活動,讓小孩多多自己享受遊戲時間。作者建議嘗試將小孩帶到大自然中,與一群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探索。以孩子為主導的遊戲建立了自尊,而且他們也從其他孩子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2. AUTHENTICITY(真誠) 作為成年人,為孩子們提供稱讚的糖衣是很容易的。作者說“對孩子說實話就是告訴他們你的真實想法-無論好壞”。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畫了一幅畫,不應該誇張地說,“你畫的好棒,你以後一定成為一位藝術家”,家長應該詢問與討論為什麼小孩選擇那些特定的顏色。真誠的理解他們的表現,給予真誠的建議。

3. Reframing(重塑觀點) 教育孩子重塑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引導他們去看待事情的另一面。例如當您的孩子有抱怨時,請與他們討論他們在乎的問題,並傾聽孩子故事中的積極面,幫助他們專注於這些積極的細節。例如你的孩子抱怨他們討厭學校,那就提提他們所愛的藝術課。或者,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在足球方面很糟糕,那就談談他們認為自己踢得好的一周。幫助你的孩子專注於他們能做什麼,而不是他們不能做什麼。

4. EMPATHY(同理心) 想要孩子同理他人,先從尊重並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開始,我們都想培養對自己和他人表現出同情心的孩子。在丹麥的養育法中,重視教導孩子們尊重並努力真正理解人。練習同理心的好方法是跟小孩討論面部表情。向他們展示一個悲傷、憤怒、快樂、緊張和害羞的人的不同照片,並跟你的孩子討論為什麼他們認為這個人有這樣的感覺。

5. No Ultimatums(不下最後通牒) 很多父母經常以專制的方法訂定明確的規則,(例如:你最好這樣做!),丹麥教育的方法則是迴避與小孩的對抗,努力保持尊重,並解釋規則與後果給孩子聽,給予孩子很大的信任。

6. Togetherness Hygge (Coziness) 重視團聚時光,「Hygge」這是一個丹麥慢活舒適幸福生活的意思。丹麥人定期享受與朋友和家人相處的時光。這是丹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會找到一種微妙的和諧方式。這是從小訓練的生活方式。

 
愛說不要&愛尖叫,爸媽怎麼辦?
2020/7/21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11個月大的寶寶,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你以為老大就比較好嗎?才沒有勒!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表達抗議或興奮,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6個月―1.5歲:「能力不足」的尖叫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上,語言或動作能力尚不足夠,在表達時會用較強情緒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如尖叫就是一種。 二選一的溝通方式 「喔~妹妹生氣了嗎? 是想要吃餅餅還是要玩球球」(表示情緒上同理孩子;同時給予選擇,轉移孩子憤怒的情緒,並專注在提供孩子表達意圖的方法)「對喔,想要吃餅餅嗎! 那先坐坐! 先坐好就吃餅餅」(多些眼神注視,讓孩子期待內在想法被實現,此時孩子因表達不好的生氣情緒可稍緩解) 多分享快樂的情緒 此法可用於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互動關係。另外,此階段孩子的情緒受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喜怒哀樂中,照顧者適當的互動與引導,有助於孩子情緒發展!

★1.5歲―2.5歲:「為反對而反對」的尖叫 隨著認知能力提升,需求變多,小孩生氣及哭鬧到了2、3歲時比例會大幅增加。 「不凡事禁止」,在規矩下開放孩子充分探索 「不哭就可以來抱抱,哭完了嗎?」(然後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給孩子的訊息仍是簡單規則,試著放手讓孩子停止哭泣!因為每個孩子能力發展不同,父母可以觀察每次的強度變化,並且在生活中觀察孩子是否有特別喜愛的東西,當作情緒的安撫物,也可以是正向行為的增強物) A溫和的語氣+B簡單的指令+C鼓勵好好說,ABC三步驟有助於孩子自我調適與情緒恢復。

★2.5歲―3.5歲:「很有主見」的尖叫 這個年齡的孩子在認知、語言與動作都有很好的發展下,慢慢可以控制自己,也開始瞭解別人期待他怎麼做,父母無形中也對孩子累績越來越多規矩及不允許做的事情,也有一類孩子因為有弟弟妹妹一起來分享爸媽的關愛,讓孩子的情緒發展失衡,是這個年齡孩子大哭尖叫的原因! 我是小幫手 可由家事著手,釋放家中簡單的家事給孩子幫忙。 別讓處處「不可以」囚禁了孩子的發展 甚麼都想自己來的孩子:「我要喝水,我要自己要倒水」倒水這件事跟孩子手眼協調、手腕穩定度的能力有關,能力好了,自然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那灑出來的水呢?建議父母可以往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3.5歲―4.5歲:「挑戰權威」的尖叫 這個年齡孩子的心智發展正處「感同身受期」,也就是說孩子正發展簡單的同理心!這是需要嚴格建立兒童行為規範的時候,也是同理心培養的好時機,教師或家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哭鬧尖叫行為的發生率! 榮譽集點貼紙 獎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可以用孩子喜歡的貼紙、彈珠、印章等。 角色扮演~如果是你怎麼辦? 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情緒經驗來幫助孩子思考;練習「設身處地」引導孩子站在不同角度解讀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成因。 2015.04.22 (更新 2015.09.15) 王宏哲兒童發展專家

 
教育小孩∼5大黃金守則學起來
2020/5/25

醫學審稿: Dr. Stephen Lai | 文: Weitseng Lin 發布時間 : 2019年7月3日11:00

親子教養守則數以萬計、無以計數,其中許多觀點是相互衝突矛盾的,常讓父母們困惑不已,無所適從。其實,建立親子之間的緊密連結、擁有穩固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考量,不需要過於依賴權威,或想要操縱孩子的一切。以下為5個黃金教養守則可供參考:

1.每天花時間陪小孩

給每個孩子(如果您的小孩不只一個)一段屬於他個人的陪伴時間,灌注您所有的注意力在他身上,關掉您的手機。可以讓孩子作主,選擇他想做的事,或只是講話聊天,什麼也不做也行,您和孩子可以輪流決定。

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且專屬於自己的陪伴活動或方式,孩子之間不會互相比較,彼此干涉。除此之外,切記陪伴的目的,是與孩子建立連結,唯有讓您的孩子感覺您是基於愛與關心,他們才會心甘情願,接受您的糾正及教誨。

2.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冷靜

不論是面對很爛的考試成績、亂發脾氣的小鬼,或是不肯好好吃飯的磨人精,父母都請切記,務必保持冷靜。在您開口之前,一定要克制住情緒,先冷靜下來。當牽涉到自己的孩子時,每件事都像十萬火急,人命關天般的極度重要,其實事後想想,也沒什麼,幾乎沒有一件事值得您大呼小叫、理智斷線、火冒三丈。您只需要提醒自己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當您完全平靜之後,再回來面對。

3.孩子也需要宣洩情緒

閉嘴!不要吵!不准哭!是許多父母面臨孩子又哭又鬧時,第一個直接反應,然而這是不對的。身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憤怒、生氣、傷心、感覺受傷害,是可以被接受的情緒表現。幫助孩子讓他們感到安心、安全及被接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地在您的懷抱中哭泣。

4.避免對峙

傳統教育中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發號施令的一方,而孩子就應該是聽話、遵從的另一方,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的親子對峙,永遠是雙輸的局面。如果您的孩子不餓、不想吃飯,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實話,姑且別吃吧!少吃一頓飯,地球一樣轉,世界也不會毀滅,不是嗎?

5.不要莫名地反擊、處罰孩子

即使問題不出在您,孩子還是會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您身上,對著您耍賴哭泣、無理取鬧。您要能分辨,這是孩子在表達不安、不知所措的一種方式,而不要將其視為對您個人不滿的攻擊,更不要因此而反擊、處罰孩子。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試著引導孩子,將他們生氣或傷心沮喪的原因說出來,表現出同理心,教導他們正確的面對與處理事情的方式。

 
擁有生活力,從小開始
2020/4/1

2010.06.05 (更新 2018.12.14)

by李佩芬、陳念怡(親子天下雜誌13期)

打造孩子生活力,就從相信孩子,檢視自己是否「代勞太多、示範太少」開始。

以下事情,你已讓家中十二歲孩子自己獨力負責完成的,請打勾: □ 為家人切盤水果 □ 蹓狗 □ 清理汽車內部 □ 消毒自己的小傷 □ 摺好自己的衣服 □ 縫掉落的鈕扣 □ 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 「省省吧!等他做喔?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或許你內心如此叨唸。 「怎麼可能?別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或許你心裡正如此吶喊。 在直覺認為孩子「不可能」、「做不到」、「不想做」前,請等一下! 請花個三秒回想:「孩子曾在大人陪伴下,做過這些事情嗎?」、「當孩子自動自發完成這些事情時,你怎麼說?」

「孩子是否有自立能力,其實是親子互動的結果,」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如是觀察。 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是放手讓孩子自己來的基本準備。

※把家事列為本位課程之一的台北市五常國小,老師觀察各年段孩子能力,分別為低中高年級制定了不同的認證。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擦桌子、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整理書桌、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縫補鈕扣等。 ※本身有五個孩子的美國親職教養專家依麗莎•梅德哈絲博士(Elisa Medhus),在《Raising Everyday Heroes:Parenting Children To Be Self-Reliant》一書中,也提出要讓孩子成為日常生活裡的「自立小英雄」,打從孩子十八個月大,就可以交付他簡單的生活小任務。

※例如從撿起玩具、如廁後沖馬桶開始,三到四歲,可讓他自製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五到六歲,讓他把垃圾拿出去、自己洗澡;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可以成為家庭小幫手的範圍愈來愈廣。在她對十一至十四歲孩子建議的嘗試清單裡,就包括了換床單、燙衣服、根據購物清單採買、規劃自己的小派對等等。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教養小書包:培養自立負責的孩子》(電子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當孩子:「不要、不要」,父母可以做的3件事
2020/3/23

2020.02.26 (更新 2020.03.13) by 廖笙光(光光老師)

(遠流出版《光光老師的高情商教養學》)

【孩子有情緒,你都怎麼做?】 □就順著他,不發脾氣就好。 □跟他講道理,不能一直說不要。 □不管他說要不要,就照自己的想法要孩子做。 □先不管他,等他好了再叫他做。

每天面對這些有公主王子症候群的孩子們,真的讓父母傷透腦筋,更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大公主」或「大王子」。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

拒絕是一個過程

兩到三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媽媽是另外一個獨立的人。這時期的孩子會進入一個「什麼都不要」的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一反抗期」。他們開始學會說「不要」後,不論問什麼事,第一句回答的就是「不要」。

早出現比晚出現好

孩子透過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唱反調,來理解自己與他人想法的差異,進而建立獨立的「自我概念」。雖然這時期很讓爸媽抓狂,卻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孩子愛唱反調,在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看到:

調整自己,改變孩子

在第一反抗期,凡事都順著孩子,百分之兩百的包容,孩子確實不會出現反抗行為,但會無法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概念。長大以後更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而出現對人亂發脾氣的情況。 對於喜歡「唱反調」的孩子,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式幫助他們克服這時期。

 
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區
2020/2/21
https;www.cdc.gov.tw/
 
如何引導孩子說話有禮貌?讓孩子侃侃而談更要言詞達意
2020/2/4

口語表達進一步延伸,就是雙方對話,於是「人際關係」由此建立。楊琳老師表示,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超過兩歲),說話能力趨於成熟,也開始與其他同齡孩子建立關係,彼此間言語互動頻率提高。但只要有互動,就會有「遊戲規則(禮貌)」需要了解和學習,而不能像往常一樣,想到什麼就說出什麼。

情急之下的口出惡言,家長先同理再教禮

ex.小寶和其他小孩在公園玩耍,奔跑中,小寶被其他孩子撞倒了,撞倒人的孩子連忙跟小寶道歉並詢問是否受傷,小寶卻一直指著他說:「你是大壞蛋!」原本開心得氣氛,瞬間降到冰點。針對上述案例,楊琳老師說明,「孩子的評斷與批評,有時是在自我與負向情緒中所產生;尤其自我受傷或損傷時,內心更是充滿不適。」因此,她建議家長在外面碰到類似情況,別氣急敗壞地給孩子一頓罵,畢竟當下孩子的情緒狀況也不是很好;而是應該先冷靜下來,安撫孩子浮躁的心,甚至先給他一些支持,讓他感受到「你和他站在同一條線上」,事後再來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與哪些表達方式才是比較適當的。

小孩豐富的聯想力,需要家長的適時導正

ex.今天帶4歲的小玲到外面吃飯,服務生遞上一盤咖哩飯。 小玲:「咦!這是什麼?」 媽媽:「咖哩飯!黃黃的就是咖哩醬。」 小玲:「唉呀!好像大便!」 此時媽媽應當即時向孩子解釋與提醒用詞的禮節,勿口無遮欄或隨興所述,以免傷害他人或造成別人的困擾。隨著孩子的詞彙量日益豐富、口齒愈來愈清晰,時常會運用生活當下的所見所聞、或最容易想到的形容詞來表達,尤其是物品外觀質地的具象性聯想,如食物的顏色。楊琳老師表示,主要是因為孩子單純考量相像與而忽略用詞是否合宜、合理。

敏感小孩SOP:冷靜、安撫、還原事情

有時會碰到比較敏感的孩子,因為某些狀況,感覺到自己有點委屈,而產生較激烈的反應。楊琳老師表示,如果孩子在事件當下所展現的情緒強度過大,「容易致使表達口語的內容結構鬆散,不易傳達要點」,周遭的老師或家長無法即時掌握狀況,也不太能提供合理公正的協助。 因此她建議,周遭的大人應先使孩子平靜,或先帶他到另外空間好好抒發與調適情緒,待身心狀況趨穩後,再讓孩子陳述事發概況。

文.整理/黃煜嵐

採訪諮詢/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暨康寧專校幼保科兼任講師楊琳

 
這樣做,培養出孩子「健康的自信」
2020/1/9

by 博克重子 (悅知文化《最高的教養》)

史上沒有哪個時代比今日更需要「自我表現力」,想要擁有這個能力,最重要的關鍵是必須要先有「自信」。然而,如何才能培育出能表現自我,但又不驕傲的孩子? 培養出健康的「自信」

我認為自信就是這樣的一種力量,為了培養孩子不過度、不驕傲的健康的自信心,我們家是聚焦於「認同力」、「喜歡自己的能力」以及「不要求孩子完美」這三點。

1.認同力「希望自己的存在獲得認同」是每個人類共通的心願。

歐普拉.溫芙蕾 她在該脫口秀的最後一集裡是這麼說:「我在這個節目中和近3萬人聊過,而他們所有人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認同』。他們想知道:人們有在聽我說話嗎?人們有在看我嗎?我說的你聽懂了嗎?」「再怎麼有名的演員、歌手,心裡都存在著做為一個人,希望獲得認同的潛在強烈慾望,就連碧昂絲也不例外。」若簡報力、對話力的基礎是「自信」,那麼「自信」的基礎可說就是這「希望獲得認同」的心願是否已充分得到滿足。

2喜歡自己的能力

這包括不會的、不擅長的部分在內,當孩子喜歡原原本本的自己時,便能夠培養出健康的自信。

3.不要求孩子完美-用認同力來提升自信

【實踐一】一整天的課程從朝會開始

朝會是回應式教室的重要方針之一,其目的就是在學校這個溫暖的社群中,讓每個孩子都確實感受到「自己被重視」,然後在此狀態下,一同展開一整天的快樂學習,所有老師和學生聚在一起圍成一個圓,花20到30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感受到自己屬於這個社群,能夠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便能「放心地」在這個場所度過這一天。

【實踐二】 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所以不要把父母親自己的喜好及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要藉由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與選擇,來認同其獨立性與個性。

【實踐三】 父母親的期待和自卑是孩子沉重的負擔

因為我們覺得,父母親的這種期待與擅自貼標籤的行為,根本就等同於忽視孩子的意見、不認同孩子存在的本質,若不希望讓孩子背負不必要的沉重負擔,就請把身為父母親的夢想及希望、失望等藏在心裡。這也算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上一頁 目前為第5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