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小寶貝的「為什麼」
2023/1/7
(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面對小寶貝接二連三「為什麼」的疲勞轟炸,多數爸媽一開始都還很有耐心的回答, 而且心裡多少有點竊喜,寶寶這麼會問,想必小腦袋瓜子一定很聰明。但是隨著問題一個接一個,爸媽開始感到黔驢技窮,無法招架,因為寶寶的很多為什麼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而且,無論什麼樣的答案,只會引來更多的為什麼,寶寶似乎永遠沒有滿意的時候,許多爸媽最後都會惱羞成怒,以草草打發作收。   其實,寶寶的為什麼背後可是有發展上的意義!兩歲開始的孩子,對周遭世界充滿了無比的好奇心,他們有太多的事情想瞭解,也有太多的疑惑想解開,但是有限的語言能力卻又無法充分表達,當他們發現這短短的「為什麼」三個字,就可以讓大人回答他所有的疑問,正好可以滿足他的需要,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問個不停了。另外,這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正快速發展,他們有語言對話上的強烈需求,但是大人又不見得有空陪他們聊天,這時只要問上「為什麼」,大人就會和自己說個不停,而且在這樣的對話過程裡,自己可以掌握對話的主導權——我發問,你回答,這與平日都是父母在發號施令,自己只有聽話的份兒截然不同,他當然就樂的一直問下去了。  此外,這時期的孩子也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他們不再停留在過去單純觀察世界的階段,也不僅止於接受所看到的事實,他們認為每一件事一定有個理由,而且更進一步想要去尋求背後的答案,但是父母給的答案又常常超乎他的理解能力,在不得其解的情況下,他自然要追根究底了。   面對孩子一連串的「為什麼」攻勢,家長需要的無非就是耐心。當孩子展開旺盛的好奇心,頻頻發問時,如果父母能給予鼓勵與回應,將會讓孩子更樂於就他所觀察到的進行探索,這對他將來的發展將會有正面的影響。
 
養成孩子收拾好習慣
2023/1/7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收拾」是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之一,學習打點自己身邊的東西、學習物歸原處,其實也蘊含了許多生活處事的概念或態度。爸媽要怎樣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基本的責任感、學習到有效率整理的好方法呢?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掌握「及早培養」的原則。很多爸媽都是在孩子長大後,才覺察到生活能力的重要,其實,生活習性的養成也有所謂的「關鍵期」,若是從小過於寵愛、疏於教導而延誤學習,不僅生活能力不足,也連帶影響到待人處事。 好習慣,從收拾玩具入手養 「收拾玩具」是爸媽常感困擾的事,卻是很好的學習情境之一。孩子收拾玩具的經驗需要不斷地被教導,才能讓孩子在混亂、多樣化的玩具中找出收拾的頭緒。收拾的時候非常需要發揮「分門別類」的能力,建議爸媽透過以下策略引導孩子: 幫每一類玩具找個適合的 培養收拾玩具的能力,首先是教孩子將不同類別的玩具放在一起,例如:樂高積木、娃娃家、黏土工具組,這些都是幼兒常有的玩具類型,只要購置幾個易於收納的收拾盒,並在外盒貼上照片即可,整套的樂高、拼圖則可保留原包裝盒置於固定位置。 選購玩具時也學習考慮收納 採買玩具要有計畫性,除了考慮好玩具的條件外,玩具日後的收納問題,在採買時就需要一併考慮。盡量減少購買體積過大、外型不規則的玩具,以免造成收拾困擾;每買一個新玩具時,可和孩子討論:玩具應該住在哪一個「家」,藉此強化孩子的分類與歸類能力,也能引導孩子正確地收拾。 建立玩玩具規則有助自我管理為了保持孩子對玩具的新鮮感,建議將家中的玩具分組整理,固定時間輪替收藏運用。這樣安排,不僅孩子玩玩具的新鮮感、專注力增加,由於攤放在手邊的玩具量減少了,孩子自行收拾的難度也會降低。汰舊換新,安排特定大掃除時間玩具玩好就收雖然很理想,但孩子未必時時刻刻都做得完善,爸媽可以選一個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收拾,一方面讓孩子學習收拾的方法,做必要的清洗整理,另一方面也檢查是否有需要淘汰的,或是參與跳蚤市場活動,為玩具找到新的主人,延續玩具的生命及再利用的價值
 
何培養小孩自信?專家:做4件極端的事
2022/11/25
美國教養專家畢絲瑙養出兩個企業家兒子。她認為企業家是能夠把熱情化為計畫的人、能夠實現想法,而不只是創立能賺錢的公司。幾乎所有教養建議都要家長教孩子勇敢嘗試新事物,但該怎麼做? 1.要小孩一直保持好奇,永遠不要害怕 有時候,這代表要讓孩子打破規則。 企業社群內容數據分析公司Shareablee創辦人暨執行長、女性企業組織wimlink創辦人柚木塔妮亞(Tania Yuki,音譯),4歲時就展現大膽實驗精神。當時她跟爸爸去奢侈精品店,看著「不准觸摸」的標示,把所有東西摸了個透。 有個銷售員看到後,把東西從她手中搶走。塔妮亞以為她要被唸了,但她爸過來說「她只是好奇,打破什麼的話我會買」。 從那時候起,塔妮亞知道爸媽會永遠信任自己,絕不阻擋自己的好奇心。她這輩子從來不覺得會因為好奇嚐到什麼嚴重後果。 2.很小就讓孩子獨立 畢絲瑙訪問的家長全都一致同意,愈快讓孩子負重責大任,他們愈有自信、愈獨立。 The Soze Agency創業合夥人史科尼克(Michael Skolnik)14歲時對劇場的愛覺醒,寫信給50位百老匯製作人求當實習生,獲得紐約藍人團體(Blue Man Group)錄取。 當時父母都全職上班,沒辦法每天開車送他去紐約市,但有個朋友在紐約有房子空著,所以讓孩子夏天時自己住在那裡。 史科尼克說:「我不知道那麼小的時候就有那麼多的自由和獨立,是不是適合每個人,對我有用。他們信任我,讓我比同儕早很多變成熟。」 3.不對孩子的熱情挑三揀四 Method Products共同創辦人萊恩(Eric Ryan) 小時候興趣是帆船,他功課不怎麼樣,但很努力磨練帆船能力,從四年級練到大學畢業。父親對帆船一無所知,但總是支持他。 萊恩的母親說:「丈夫和我有一大堆東西想讓他學,滑雪、溜冰,但孩子總是會選自己有興趣的。」 4.分享自己的奮鬥 有些人可能以為成功的孩子永遠一帆風順,但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比較懂得如何面對失敗。 透過服飾品牌Aviator Nation致富的麥可絲姬(Paige Mycoskie),就是一路看著媽媽掙扎奮鬥,培養出韌性。
 
孩子一起床就發脾氣?專家:避免硬碰硬、3種原因對症下藥
2022/11/1
2022-10-13 00:00 更新:2022-10-14 13:04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陳奕安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諮商心理師黃之盈指出幼兒發起床氣有其背後原因,找出根源並解決,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提供家長實用建議。孩子發起床氣最常見的3大原因,專家建議家長這樣處理: 1.孩子沒睡飽:滿足睡眠時長、建立睡前作息 3至5歲幼兒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長大約是10∼13小時,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長被滿足,其實會自然而然起床,家長可以依據孩子需要起床出門的時間回推,判斷入睡時間。吳姿盈表示,不少家長共同的困擾,是孩子常睡覺時間到了卻不肯睡,導致隔天起床沒精神、發脾氣。她建議睡前1小時別讓孩子看3C產品,減少藍光刺激、分泌能讓人入睡的褪黑激素;將燈光關閉或調暗,塑造讓身體覺得「該睡覺了」的環境;固定播放輕柔放鬆的睡前音樂,長期下來讓孩子被音樂制約,聽到音樂就會想睡。黃之盈也提醒,睡前4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或刺激的遊戲、聽充滿想像空間的睡前故事,都可能導致孩子大腦過度活躍而難以入睡、淺眠、多夢。她分享,可以進行一些睡前儀式,例如跟孩子一起扮演石頭等,讓孩子平穩下來。 2.因為大人的喚醒方式而生氣:漸進喚醒感官,別用負向語言 「都叫那麼久了還不起來?」「你怎麼一直拖拖拉拉?」你叫孩子起床時也說過這些話嗎?吳姿盈說,有時家長因為趕時間,叫孩子起床時會使用負面言語或太過急促,讓孩子覺得莫名被罵了一頓、心生委屈。黃之盈建議,叫孩子起床時,家長可以給予各種感官刺激、讓孩子逐步甦醒。視覺上,可以先拉開窗簾或開燈,讓身體接收到該起床的訊號;觸覺上,可以用手指觸摸、輕點身體,搭配故事角色或動物與孩子互動,例如搭配手部動作、說「小蜘蛛爬爬腳、爬爬肚子⋯⋯小蜘蛛快爬到肚臍了!可以爬到你的肚臍裡面嗎?不行的話要起來把它抓住!」讓孩子有動力起床;也可以播放輕快活潑的歌曲,給孩子聽覺刺激。黃之盈也分享,家長可以幫孩子的玩偶配音,問孩子「今天的早餐是什麼?可以幫我看看嗎?」「我們在等你吃早餐,你要一起開動了嗎?」讓幼兒為玩偶著想而起床。 3.不想上學:用對話與活動抒發壓力、創造起床動力 吳姿盈指出,孩子在幼兒園、團體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壓力事件,但3至5歲幼兒較難用口語主動向大人表達感受,建議家長每天放學後主動與孩子聊聊「今天跟誰玩?玩了什麼?」從中了解孩子的狀況,也可以用遊戲、畫畫等方式抒發孩子的壓力;也可以讓孩子選隔天的早餐、衣服、陪伴一起出門的玩具,協助降低上學的緊張、增加期待。吳姿盈提醒,幼兒起床氣造成親子雙方情緒的高漲點,往往是因為家長急著要孩子說明為何生氣、但在情緒中的孩子聽不進去也說不出口。她建議,家長可以事後再與對方討論起床氣的原因,透過問題與對話,讓衝突變成一次更了解孩子的機會。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當孩子說謊,父母該做什麼?
2022/9/28
【內容整理自《親子天下》Podcast 鄧惠文X陳品皓「關係相談所EP53」】 人,都會犯錯。為了逃避處罰,不免想說謊掩蓋。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父母除了責罵,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身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高尚品格,但看待孩子說謊這件事,不能忽略「人性」。說謊,其實是人類能力發展的展現,如果我們教養孩子,沒考慮到天性使然的因素,而採取「說謊就是錯」的嚇阻方式,是相當糟糕且毫無效用的。 關於說謊,在「能」與「不能」之間,如果父母無法解釋清楚,將對孩子的品格養成造成困惑。父母別擔心孩子會就此變壞,在足夠引導之下,大部分的孩子皆具備足夠的判斷力,懂得「小謊可以怡情,大謊足以敗德」的尺度,也有追求榮譽感的心,不會成為一個連自己都看不起的人。 很多父母會用故事教導孩子關於說謊的觀念,例如品皓心理師提到的《放羊的孩子》、《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兩本繪本。深入想想,前者指出說謊將帶來慘烈後果,卻沒有談到誠實的好處,不但觀點薄弱,更像是恐嚇;後者鼓勵做錯事後,勇於誠實坦承並承擔後果,正是我們在面對說謊人性時,值得教導孩子學習的觀念。 通常孩子犯錯,代表著心慮不夠周密、處理事情用錯方法,或是逃避另一件更困難的事,大部分屬無心之過,父母的指引毋須製造羞恥感,讓他感到「不配為人」,因為強烈的羞恥感,只會讓人為了維護自尊,更想逃避、掩蓋。反之,若能鼓勵孩子坦承與承擔責任,則能帶來榮譽感、提升自我認同。 鼓勵坦承,包含了承擔責任。我們要培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社會道德的人,如果坦承錯誤,就不用受罰,恐怕傳遞出犯錯無責的觀念,也與社會公約有所違背。好比政府官員因失誤導致人民損失時,坦承錯誤可獲大眾認同,但不代表沒有責任。換句話說,父母可以對孩子坦承錯誤予以肯定,但要讓他明白,這不代表行為沒有錯、不代表不用承擔責任、不代表不用受罰。 理解到坦承的意義,父母更需要花心思教導孩子為什麼要誠實?承擔的勇氣來自哪裡?這麼做的好處究竟為何?同時,了解他們對於承擔有哪些困難,才能一步步引導他們,理解品格高尚的價值,朝更好的自己邁進。
 
做中學讓孩子增強學習力
2022/6/28

做中學讓孩子增強學習力 ~奠定學習基礎,讓孩子多動手累積經驗~ 文章出處:學前雜誌 作 者:洪蘭

爸媽必須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孩子的生存本能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放手的時機並沒有一定公式,爸媽要依孩子的個性來調整教養的方法。在2月號的〈學前教育〉中,有好幾篇文章談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有讀者問:「放手的原則是什麼?有沒有指標?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這真是個好問題,太早放手怕孩子會受傷太晚放手孩子不能忍受父母的嘮叨,這個拿捏需要智慧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因為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沒有重複性。

父母要依孩子的個性,調整教養他的方法。通常適用於老大的並不見得適用於老二,但是,不變的教養原則,在於放手而不致有不可逆後果的,才可以讓孩子去試一試。比如,有生命危險的事就不可以讓孩子去嘗試,因為生命是不可逆轉的。

1.自己動手做,大腦活化程度更強: 在腦造影的實驗中「經驗」決定孩子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模仿別人動作跟自己做這個動作的媒介,雖然都是前運動皮質區的鏡像神經元,但是自己動手做時活化的程度不同也牽涉到更多不同的大腦部位,如負責肌肉、骨骼運動的大腦區域、眼手協調的區域及它們的回饋,這個回饋系統非常重要它會修正動作,使動作越來越精準;我們常看到搖搖擺擺學走路的孩子在做對一件事之後,他會退回去原處,再來一次,這個再來一次就是要確定剛剛那個成功的動作它所動用到的參數 (parameters)是正確的,在第二次又成功之後孩子會一遍、兩遍、三遍去做這個動作直到熟練為止,這個重複性的動作就是將這個神經迴路(consolidation),當下次要再做這個動作時只要起意念,它會像拎粽子一樣找到繩子的頭一串粽子就出來了。

2.透過經驗的累積,孩子能舉一反三: 一旦整個迴路不停的被活化,它最後會變成自動化的動作,這時就不再需要大腦的資源去調整它、監控它了,所以經驗對孩子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沒有東西可以取代它。蒙古有一句格言:「用嘴巴殺死的獵物搬不上馬,用言語殺死的獵物剝不了皮」看一百遍不如自己動手做一遍,所以在科學實驗上,老師都強調 「hands-on」,要學生動手做,刺激神經的連接與迴路的修正從做中學習它更增加孩子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新的聯結可以利用既有的迴路做基礎從中再去發展更新的聯結,神經迴路的活化是個骨牌反應它像水閘的門打開一樣,讓水流到所有相連的溝渠中變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達到類化的效果。

3.對於危險的學習,一次就深印大腦: 對一些危險的事情,與其警告、防範、禁止不如 教他什麼是正確的動作,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教他正確的使用爐火或工具的方法,父母也不妨讓他嘗試一下做了危險動作會發生什麼後果讓他不致再做出危險的事。我們天生有「一次學習」(One-trial Learning) 的機制,只要跟生存有關的學習一次就深烙大腦,形成強固神經連接再也不忘。很多孩子愛玩火(火焰的跳動是一個非常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父母履戒不聽,國外的父母便會把孩子的手指頭抓去碰一下爐子讓他燙過一次以後就再也不敢玩火;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求生本能,因為人生有些事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所以對於一般性的學習它讓我們一再嘗試熟能生巧,但是對危險的學習一次就終身不忘。

4.爸媽適度放手,讓孩子身心充滿活力: 大自然對學習強調的是「經驗」,所以,放手對中國的父母來說特別重要,大部分華人的父母不喜歡孩子奔跑,要孩子中規中矩,其實奔跑對大腦來說,它是視覺刺激不停的在改變,孩子的眼睛一定要放在前方的目標 (大人不妨自己試試看),如果一邊跑一邊左顧右盼,僅速度會慢下來也會絆倒,因為注意力的資源被分散了;當奔跑時內耳的半規管在急速的工作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一些祖先傳給我們生存的本能全部都發揮出來,肌肉的運動帶來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的大量分泌多巴胺使得大腦的愉悅中心活化;孩子在跑的時候臉都是笑開的,所以,適度的放手是必要的。

 
1不3要,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
2022/4/27
2022-05-09 00:00 更新:2022-05-11 14:11by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弟弟的果汁比較多,不公平!」、「媽媽偏心,每次都只罵我,不罵妹妹!」⋯⋯手足間層出不窮的計較,讓不少父母既心煩又苦惱。諮商心理師分享,如何透過「一不三要」,看懂孩子計較與爭競背後的渴望和需求。

看懂孩子計較與爭競背後的渴望和需求

1、我是特別的 大部分手足計較與爭競下的內心渴望是:我是特別的!渴望自己是特別的、被喜愛的,常會藉由貶抑其他手足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傳達出「我比你更特別」的訊息。

2、感受與父母的連結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卻有不同的性情與個別的需求,但有一個共通的需求是——感受到與父母是有連結的。 當父母和每個孩子有個別的連結,並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重視、有價值的,這樣的安全感能讓孩子們將手足視為朋友,與手足發展出健康的手足關係,而不是競爭對手,手足不需要透過競爭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和愛。

如何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 當手足經常比較、爭競與取笑,不僅會激怒手足的情緒、傷害手足關係、甚至損傷其自尊,不能置之不理,以下方法能減少手足計較與爭競。

1、不拿手足相互比較 有些長輩或父母看似希望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不良的行為,如:「趕快,哥哥都寫好作業去玩了,你還在這裡慢吞吞!」、「喂,你是哥哥耶,你怎麼吃飯還輸你弟啊!」,這些言談中刻意或不自覺比較孩子的行為、表現或能力,反而會製造手足敵對的狀態,被負面比較的孩子會覺得挫敗,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2、每次只將焦點放在一個孩子身上 當父母要處理孩子的問題與行為時,僅需要把焦點放在這位孩子當時的情況、要討論的言行舉止,不需要把其他手足的表現拉進來比較,或以其他手足行為當作標準。如:「弟弟,我們要出門了,請你把客廳的玩具收好,你完成後,請通知媽咪來檢查是否過關?」負面的比較則是:「弟弟,你還不趕去快收玩具,你看哥哥收得又快又好,等一下哥哥可以跟我們出去,你要留守在家嗎?」反而造成負面效果。

3、與每個孩子有一對一的「親子約會時間」 當父母願意分別時間,安排與每個孩子一對一的「親子約會時間」,並專注陪伴孩子,沒有其他事物、家庭成員、手機或工作干擾,這段親子的特殊時光能讓彼此的心靈充滿關注與愛,與孩子的情感產生個別的連結。

4、時常肯定孩子的價值 父母可透過邀請孩子協助家庭事務,當孩子有貢獻時,會感到自己擁有能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找到機會就可和孩子說:「我需要你的幫忙」,確保孩子知道,你有多麼感謝他的協助。並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特、重要且有價值的,不會因為他們的表現或成所影響。

消弭手足計較與爭競,不僅是清理手足關係中的雜草,更有益於孩子發展正向情緒與健康的手足關係。

 
意料之外的稱讚比每次都讚美更有效?激勵孩子的三個迷思
2022/3/18
by 黃敦晴

天天、事事讚美孩子,才能激勵他們做好一件事嗎?研究發現,意料之外的讚賞,更能啟發孩子的動機,也教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式鼓勵孩子,更能讓孩子養成持久的內在誘因。

★★意料之外的稱讚更有效!激勵孩子的三個迷思★★

研究指出,父母不需要每次孩子有好表現就必須讚美,有不確定性的稱讚更能激發孩子的動機。shutterstock每次聽九歲的兒子練小提琴,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菲什巴赫(Ayelet Fishbach)都會讚嘆:「真是美妙的音樂!」偶爾她略過不說時,就會發現兒子的表情有點失望。跟多數的爸媽一樣,此時她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壞媽媽,沒有持續給孩子一樣的回應,引導、制約他的好行為,尤其是需要自律的難事。另一方面,毫無例外、一定會給的讚美,又怕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努力,就一定有獎賞;甚至為了一定會得到的肯定而願意練習。跟多數爸媽不同的是,菲什巴赫的專長是行為科學與行銷,而且還當過動機研究協會(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Motivation)的主席。她自己還設計了實驗,也整理了相關的研究,希望一探究竟,寫成了新書《善始善終:動機科學的驚人發現》(Get it Done: Surprising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Motivation),並且為文提醒了父母在教養上的運用。她跟其他學者的研究都發現,不總是會有的禮物跟讚美會對動機有更大的效果。因為人們、包括孩子,都喜歡活在可預測的世界裡,所以對於出乎意料的獎勵,會有更強烈的反應。她就曾跟同事做過一個實驗,邀請受試者在二分鐘以內喝完1.5夸特(大約1.42公升)的水。在第一組,能完成的人都能獲得二美元獎金。第二組,則可能是一美元、也可 能是二美元,看運氣而定。雖然看起來第一組的獎金比較好,而且又穩定,但結果,卻是第二組比較多人完成任務。她也因此推翻了教養上如何激勵孩子的3個迷思。

第一、不需要每次、總是讚賞孩子 間歇性的讚美比固定、一成不變、毫無意外的肯定更能激勵孩子。所以父母不需要在每次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就一定要讚美他們,深怕漏了;也不要以為每次都得讚美,孩子才會乖乖完成功課。我們可以讓他們難以預測會否得到獎勵,只要經常肯定孩子,就足以讓他們持續有好的表現,因為他們會希望下次能得到大人的讚賞,雖然知道不見得會有。

第二,不讚美不會讓孩子馬上受挫 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能激勵他們「不總是能得到獎賞」看起來是個蠻挑戰的事情,但就是有這種挑戰性跟不確定性,反而會激勵孩子的動機。就像運動員不會永遠得到獎牌,他們仍然勇於接受挑戰。畢竟人生不會保證永遠被肯定、有收穫、一定能勝利,但我們仍要為了未知的結果努力。

第三,不確定的獎勵反而會令人振奮 就像菲什巴赫的喝水獎勵實驗,或像買彩券,人們不知道會不會、有多少獎金,卻仍然願意繼續嘗試。所以爸媽只要偶爾在孩子做對、做好一件事時肯定他們就好,而且可以給他們意料之外的禮物,因為意外的獎賞會激勵他們把事情做好。 長期而言,人們不能夠只靠外在誘因完成任務,孩子也需要學會自我激勵。她在書中提醒,可以明確地溝通、幫助孩子釐清正確的目標,據以對抗誘惑和中間的阻撓,會讓他們更有動機,更有激勵效果。

 
跟小孩溝通時兇沒有用!七大金句,讓孩子聽懂你想說什麼
2022/1/7

by 龍小禾 資料來源:Parents、Rasingchildren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板著臉說很長的話他才聽得懂嗎?到底要怎麼說,孩子才聽得懂爸媽的話呢?有些讓孩子易懂的溝通小原則,可以輕鬆幫助親子溝通更順暢。

金句1:「我知道,這很難」 當你說這句話時,可以輕拍孩子肩膀,會更容易緩和孩子激動的情緒。厄什勒博士認為,大人的同理,可以幫助孩子跨越那感覺很差或是被卡住的情緒。

金句2:「請往前走!」 對小小孩說,給一個正向的指令比長篇大論更有效,厄什勒博士發現,當大人說「不要跑」或是「請不要爭論」的時候,孩子除了會暫停現在的動作,同時也在腦海中搜尋合適的回應:那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但是像「請往前走」,這樣的句子,很簡短明確的告訴他下一個動作該做什麼。

金句3:「再試一次」 當孩子出現些不受歡迎的行為像是大吼大叫、搶玩具或是粗魯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希望對某些情況有一定的控制權,一但他們有了控制權,他們將會更合作。因此,面對這樣的狀況,或許可以試試看對他們說:「我們重做一次吧!」這樣可以有效幫助他們選擇用不同的行為方式重做而且不會增加罪惡感。

金句4:「我剛才說了什麼呢?」 很真誠地詢問孩子:「我剛才說了什麼呢?」,是提醒孩子記住大人的話,提醒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當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口氣很重要,因為一不小心這句話聽起來就會像在責備,如果你此時語氣剛好又加重,孩子也會跟著提高音量。

金句5:「我太愛你所以不想爭論了」 這是非常有效的一句話,因為當這句話說出口,直接代表著沒什麼好爭論的,孩子我們一起往前吧。

金句6:「當你用這口氣說話時,我沒有辦法理解你的意思」 這是一個停止孩子抱怨的好方法,厄什勒博士建議,一但當孩子停止抱怨,願意好好溝通的時候,大人可以主動給予鼓勵,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好好表達比抱怨是更好的溝通方式。

金句7:「我們該如何請人幫忙呢?」

教養的路上可能常常會需要提醒孩子要有禮貌,但是喋喋不休的碎念可能帶來反效果,我們可以冷靜的提醒他們:「我們該如何請人幫忙呢?」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與其讓孩子對人直說:「我要那個玩具」,家長可以用問句提醒孩子:「我們該怎麼問呢?也許你可以問『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

※除了以上金言外,父母的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父母的溝通方式。另外,父母也要記得當一個良好的傾聽者,耐心聽完孩子的話再回應,並且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概念和詞彙跟他們溝通。 最後,不只大人喜歡讚美勝過批評,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想給孩子一些「建設性」建議的時候,別忘了同時也記得稱讚他們。

 
洪蘭 :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2021/11/23
洪蘭 :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作者:洪蘭  出處:親子天下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另一位老師說,不只孩子不用心,連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約在高鐵車站見面,朋友臨時有事不能來接她,請別人代勞,但竟然沒有把見面地點的細節告訴來接的人,害她在車站多等了半個多小時。她生氣的說:「換人接沒關係,但要講清楚,怎麼可以這麼不用心,丟下一句『去幫我接』就不管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墨菲定律(Murphy’s law):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就會出錯(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說話者沒有用心想一下聽話者的背景知識,陰錯陽差,悲劇就發生了。

哈佛有位教授在上課時問學生:「下課前,有時間聽我講個故事嗎?」學生都看看手錶說:「當然有。」他再問學生:「現在是幾點?」結果剛剛看過手錶的學生又再看一次錶才能回答。我們納悶:「不是才看過時間嗎?怎麼不知道現在幾點?」他說:「學生第一次看手錶時,不是看時間,而是在看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夠不夠讓老師講故事,所以就不知道時間是幾點,必須再看一遍。」其實我們看東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你只看得見你預期看見的東西(All that we see are 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我們從小學會在特定情境中尋找特定東西,心中所預期要找的東西,會使我們忽略了不在預期中的環境物件,因此就視而不見了。

這種只看一件東西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對創造力非常不利,因為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孩子必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在還有八天才出生的小貓大腦攝影上,我們看到牠大腦神經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但等牠變老時,同一個神經元的神經連結已不像小時候那麼茂密。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經連結得愈密,愈容易觸類旁通,所以小孩的創造力常比大人好,他們常看到大人沒看到的東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科學上,一個問題界定得好,答案就出來了一半,誠如大家熟知的「季諾的弔詭」(Zeno’s Paradox):如果每次都朝目標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到達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朝家門走一半的距離,將永遠進不了家門。但是如果把這個詭論倒過來,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論這一步有多小,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上一頁 目前為第3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