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啟發好腦力,學習沒問題
2012/5/28
2012/02/01胡瀞方(幼教編輯)

針對學齡前孩子學習數學,老師及家長應給予適當的啟發與引導,讓孩子接觸數學、喜歡數學,並培養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當習慣養成之後,孩子的腦筋會越來越靈活,對學習數學也會產生更多的興趣。

學齡前孩子數學學習概念,大致上可分為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這四大方面,學習數學並非靠背誦、記憶來練習,數學能力講求的是邏輯性、推理與思考能力,講求的是思考過程,若掌握這些要點,學習數學就會變得容易些;在此提供幾種啟發幼兒腦力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 從生活中學數學、時時刻刻引發孩子好奇心:
馬路上的招牌、車牌;家裡的時鐘、餐具,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帶領孩子外出遊玩時,別放棄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如:看見池塘中的魚,爸媽可發出好奇的聲音吸引孩子,引導孩子產生興趣,再進入要學習的數學議題裡。


二、調整學習環境:
幫孩子布置一個簡單的學習環境,太多可愛玩偶、圖片,容易讓孩子的學習分心,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學習將更有效率。


三、豐富有趣的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幫孩子挑選色彩鮮豔,活潑有趣,能夠吸引孩子的數學教材,透過教材操作,激發幼兒思考能力。


四、 多運動、均衡飲食、養成早睡早起習慣:
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平日多補充鐵質、維他命B 群、維生素C 等食物,並養成早睡早起習慣,這些都是有助腦力的發展,有好的精神與體力,腦袋清晰,才能有最佳的學習成效。


五、父母及老師的態度和善:
當孩子對學習內容產生疑問,請耐心為孩子解答,若當下答不出來,也可邀請孩子一同尋求答案。
孩子的優質成長是靠大人們的用心,唯有給與更多自信心,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路上充滿學習的樂趣。


 
孩子,你的脾氣怎麼那麼大?
2012/5/11
廖曉君(幼教編輯組長)


為什麼有些孩子容易大哭大鬧,不能好好講道理,非得用哭鬧的方式來溝通呢?其實,許多大人都有類似的困擾,「容易生氣」、「沒有同理心」、「缺乏挫折容忍力」是孩子最常見的情緒問題。

根據一項情緒研究,孩子從小就傾向報喜不報憂,較常說快樂的事,較少分享遇到的挫折。這種現象跟華人的價值觀有關,因為大人常鼓勵孩子說有成就、被誇讚的事,但是遇到令人難過、生氣的事,常告誡「不要生氣」、「誰叫你⋯⋯」等,但是,這樣的觀念卻阻礙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學習。

我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好嗎?

  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好不好,可以觀察情緒穩定的孩子來略知一二,他們有幾個重要的特徵,第一是孩子喜歡自己,第二是孩子知道有人喜歡自己,第三是孩子的心態比較正面,不會一直鑽牛角尖。

如何讓憤怒的孩子冷靜下來?

  面對孩子憤怒的情緒,有幾個引導步驟:
1. 不被打擾的環境:
在幼兒園裡常常有張小椅子,以隔離方式處理情緒。若在外面,很難在大眾目光下好好和孩子對話。這時可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除了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可以稍微中斷孩子的情緒。
2. 安撫、接納孩子的情緒:
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關心。
3. 了解發生的事:
當孩子稍微鎮靜後,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但是不做價值判斷。有時孩子的敘述可能只是片面之詞,大人必須以明理的態度多方了解事件的狀況。
4. 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辦,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處理。

「情緒管理」很重要嗎?

  最近教育界常常討論校園霸凌議題,有時也耳聞學生因功課壓力而自殺。如果透過教育可以讓孩子好好面對自己的壓力和情緒,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發生。大人的世界中,也常有憂鬱症、語言和肢體暴力等事件,撇開特殊的生理因素,這些都是情緒管理的問題。
  所以,情緒管理很重要,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品質,甚至是學業、事業成就。

大人可以做的事

1.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讓孩子知道有人關心他,如:摸摸孩子的頭,不一定要立刻幫孩子擦掉眼淚,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我會在這裡陪你。」
2. 協助孩子培養正確的觀念:
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反應,因此,我們要教孩子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了解原因,並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以恰當的策略調節心情。
3. 準備均衡的飲食:
均衡的飲食有助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此外,補充香蕉、堅果等食物,也可以幫助孩子穩定神經、釋放快樂的腦內啡。
4. 帶著孩子一起運動,宣洩負面的情緒:
運動可以釋放壓力,讓負面情緒煙消雲散,這種好處已經過大量研究證實,不妨定期帶孩子進行足量的體能活動,還可以促進親子感情呢!

大人不能做的事

1. 不良的示範:
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EQ 好,要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有適當的情緒管理能力。
2. 斥責、講大道理:
事件發生當下就罵孩子、講道理,會讓情緒教育適得其反,讓孩子有話不敢說,往後反而容易尋求不健康、不安全的管道宣洩情緒。
3. 息事寧人:
大人有時為了省麻煩,可能會用條件交換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鬧,如:「不要哭了,爸爸買糖果給你吃。」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抓住大人的弱點,以後更常用哭鬧來達到目的。
4. 總是讓電視、電腦當孩子的保母: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回家後為了可以安靜做家事,常常放任孩子看電視、玩電動。但是,陪伴孩子絕對是更有價值的投資。
5. 不要讓孩子哭太久:
雖說接納是最重要的,但是學齡前幼兒的身體尚未發展成熟,如果讓孩子哭太久,可能會導致呼吸不過來。

  穩定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情緒可說是身心健康的指標。此外,教育部預計於2012 年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中,「情緒」是六大學習領域之一,目的就是要把過去隱藏在教學裡,偏向機會教育的情緒教學,提升到課程層次。可見「情緒」確實是越來越受重視,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持續來關心這個話題,從己身做起,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快樂的人。

 
啟發好腦力,學習沒問題
2012/5/11
胡瀞方(幼教編輯)

針對學齡前孩子學習數學,老師及家長應給予適當的啟發與引導,讓孩子接觸數學、喜歡數學,並培養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當習慣養成之後,孩子的腦筋會越來越靈活,對學習數學也會產生更多的興趣。

學齡前孩子數學學習概念,大致上可分為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這四大方面,學習數學並非靠背誦、記憶來練習,數學能力講求的是邏輯性、推理與思考能力,講求的是思考過程,若掌握這些要點,學習數學就會變得容易些;在此提供幾種啟發幼兒腦力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 從生活中學數學、時時刻刻引發孩子好奇心:
馬路上的招牌、車牌;家裡的時鐘、餐具,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帶領孩子外出遊玩時,別放棄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如:看見池塘中的魚,爸媽可發出好奇的聲音吸引孩子,引導孩子產生興趣,再進入要學習的數學議題裡。


二、調整學習環境:
幫孩子布置一個簡單的學習環境,太多可愛玩偶、圖片,容易讓孩子的學習分心,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學習將更有效率。


三、豐富有趣的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幫孩子挑選色彩鮮豔,活潑有趣,能夠吸引孩子的數學教材,透過教材操作,激發幼兒思考能力。


四、 多運動、均衡飲食、養成早睡早起習慣:
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平日多補充鐵質、維他命B 群、維生素C 等食物,並養成早睡早起習慣,這些都是有助腦力的發展,有好的精神與體力,腦袋清晰,才能有最佳的學習成效。


五、父母及老師的態度和善:
當孩子對學習內容產生疑問,請耐心為孩子解答,若當下答不出來,也可邀請孩子一同尋求答案。
孩子的優質成長是靠大人們的用心,唯有給與更多自信心,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路上充滿學習的樂趣。


 
學習行為是成功關鍵
2012/4/23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放學回到家,能自動打開書包,拿出作業安靜的寫功課?我家孩子卻留連在電視機前,三催四請才拿出作業寫,寫沒幾個字就起來亂晃?其實,孩子的學習行為是決定未來成就的關鍵!那麼,對於孩子學習動機低落與學習行為不佳的狀況要如何改善?以下提供三點方法與大家分享。

一、養成習慣

習慣的養成「一開始」很重要。當老師的我們新接一個班級時,前幾個月比較辛苦的嚴格要求孩子,接下來似乎不用再費大的力氣,孩子就能表現在正軌上。當父母的我們教育孩子時,若剛開始沒要求規定,後來要導正就顯得很不容易。再者,對於孩子而言,初始習慣的養成比後來的修正會覺得輕鬆、不痛苦。因此,對於孩子的學習有些很重要的起始點,例如:第一天上小學、第一次拿筆寫字、第一次開口說英語等。若我們能在孩子的第一次,詳細指導並確實要求,孩子能循序漸進步入正軌。然而,錯過了起始點怎麼辦?我們可以創造!錯過了幼稚園的第一天,會有寒暑假過後的新學期;錯過第一堂英語課,會有第一次在家念英文給爸爸、媽媽聽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不同方式創造起始點,要求我們的孩子。

二、為自己負責

我們都知道責任感對孩子很重要,但我們卻不知道怎麼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當孩子做錯時,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衡量他的能力,告訴他如何補救方法,讓他去做。一方面學會處事,一方面是種警惕,不要完全的幫他善後,更不可將孩子的過錯歸咎到他人身上。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教導他解決方式而非幫他解決。例如:班上孩子告訴我,白板筆沒水了。我分析且告訴他要做二件事:跟同學借(上課要用)並寫聯絡簿(明天才會有),而不是給他一隻白板筆。當孩子在課業上遇到瓶頸或出錯時,引導他可以查字典,問他:「這是在課本第幾頁?」我們需要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也能學習的能力,而非孩子一問就告訴他答案;孩子一錯就告訴他錯在哪裡。

三、不比較

我們都不喜歡被比較,但我們卻會不小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或許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會使孩子起模仿的效果,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別的孩子那樣的好。可是別忘了,這樣的比較很可能會使孩子更無動力學習、更不想努力、更想放棄。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會這麼想:「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達到班上模範生那樣好的成績,那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呢?」所以,老師、爸爸媽媽們盡量不要拿孩子來做比較,孩子如果產生無力感,就失去我們原來的美意,更害了孩子。

相信各位有智慧的老師與最關心孩子的父母,你們一定能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及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

西屯區上安國小 張映芬老師• 第11期--十二年國教 2012-04-10•

 
鐵人夢語(九)-誰說沒有不是的父母
2012/4/17

文/李萬吉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學校例行的會議中,家長申訴案件經常被熱烈討論,多年來也累積了一些經驗。有些是班級層次的問題,有些是行政層次的問題,有些則是家長認知的問題,我們都加以討論釐清,歸結出問題關鍵,作為學校處理的作業參考。

  家長的申述案件,或是出自老師的疏忽,或是家長的誤會,或是孩子的感受,往往因為處理不當,就會擴大成為全校的問題,甚至成為社會新聞,傷害教育界的形象,學校的榮譽,影響了親師關係,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師和孩子。

  幾年前,有則新聞報導,學校老師用棒球棒打學生的頭,引起社會嘩然。事實是,老師用的是上課中遊戲用的吹氣球棒,而且是上課中師生戲謔打趣,課堂氣氛非常輕鬆下的互動,沒有處罰的情境下發生的行為。

  類似的誤會,如:錯指老師性侵學童、家長要指定喜歡的導師、拒絕孩子被迫加入球隊、抗議孩子扮演白雪公主裡的壞人皇后、指定要當班長、擔任首席提琴手、學生打架演變成父母對簿公堂,甚至對老師的服裝、髮型、語言指指點點,其實都是來自於親師之間的認知落差或是立場落差。家長愛自己的孩子,往往深信孩子是不會說謊的」,學校和老師要照顧更多的孩子,知道孩子懂得選擇性的敘述」,其間有許多彼此對話互相驗證的空間,如果親師沒有互信,大人之爭形成的模糊地帶,正成為孩子道德錯亂和價值混淆成長的溫床,影響人格發展,遺害終生。

  基於愛孩子,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學校老師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為了所有的小孩,難免質疑是不是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從家長申訴案件中,歸納出來的問題關鍵,是不是也可以供作家長參考。

  本篇文章轉載於:中時電子報「鐵人夢語-誰說沒有不是的父母」

 
新世紀新父母
2012/4/13

邁向新世紀的父母,若是沿用過去父母教導自己的方法來教導現在的孩子,而企盼孩子未來有很好的發展,恐怕是很困難的。應如何調適自己的角色與職責,才能做「新世紀」的「新父母」呢?以下幾點心得,希望能為您提供一個努力的方向:

1.效能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現代每個父母都唯恐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輸」在才能上,事實上,父母的一切努力都可能輸在「為孩子做得太多」、「想得太多」,而使孩子失去了主動思考、積極負責的能力。所以,有效能的父母就是「用小指出力,讓孩子主動積極為他自己努力」的「涼」爸爸和「涼」媽媽。

2.善用別人的經驗和智慧

每個人幾乎都是生了孩子之後才學如何做父母的。但孩子的成長不像織毛衣,不滿意可以重新來過,所以學習運用別人的經驗和智慧,找到教養的關鍵按鈕,才可能啟發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的未來成就如何,能力不是真正的要素,意願才是。所以父母要能了解孩子、激勵孩子,才能讓孩子發揮潛能、成就生命。

3.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溝通是個流行語,是許多父母親心頭的痛。親子間經常有「溝」無「通」,關鍵在於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感受及看法,而忽略了必須先重視對方的一切,我們才有可能被對方接納和看重。所以,溝通---「會聽」比「會說」重要,父母要懂得聽孩子內在真正的聲音,親子之間才能有良性的互動。

4.以關心詢問代替無謂質問

我們常會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這樣?」這往往找到了行為的原因,卻毫無可著力之處。若我們關切「原因」和「理由」,並且能發揮好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從事件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要問孩子:「如何做才會更好呢?」、「我們從何時開始努力呢?」從有品質的問題著手,才能創造良好的親子互動。

5.用心經營成功的經驗

親子間不在於發生了什麼問題,而著重在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經驗,任何挫折、衝突都是有意義的,端看我們如何看待它。若我們能從中找到平衡點,維持愉悅的親子關係,則正向的經驗將創造許多成功的可能。人是情緒的動物,正向的經驗帶領我們走向美好,負向經驗則將引導走向挫敗。所以,每天用心經營成功的經驗,是家庭和樂、幸福、成功的基石。

6.疼愛子女之前先愛自己

父母是陪孩子一起成長,而非教導孩子成長的,人生的各種角色都非單向付出,而是雙向的互動,父母在過程中內省、覺察、學習,我們要學習做自己的朋友,傾聽內在的心聲,才能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好好愛護自己、善待自己,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心靈不受委屈,才能無條件付出。

新世紀的新父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全力以赴達成自己的目標,讓孩子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個美好禮物。

(摘自 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 第八期∼盧蘇偉)

 
包容他的不完美
2012/4/6

這篇文章給人很大的啟發,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尤其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台灣,每個孩子不都為了課業壓力所苦,希望每個『未來』的父母 ,或現今已是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孩子多些鼓勵,讚美,包容他的不完美吧!
待過國外,英文還考不好!?
一位移民美國三年的女孩,因為家庭因素又回台灣讀高中。每次成績單帶回家,母親就盯著英文這一科,並露出非常不滿意的表情。幾次下來,母親按捺不住的說:「我花那麼多錢,讓你到國外讀,現在怎麼英文連八十分都考不到呢?妳在學校是怎麼混的?」女孩非常難過,她的英文在聽、說、寫三方面確實比同班同學好很多,但考試就是考不過同學,她很討厭學校那一大堆的考卷,她更討厭選擇、填充。
有一次,分數考得有點離譜,母親竟氣得揍了她,她覺得非常沒面子。為此她悶悶不樂好多天。終於她帶小抄應考,希望分數好看一點,讓母親開心,但她失風了,被老師發現而記了一個小過,女孩痛哭流涕,她恨英文,更怕媽媽那扭曲變形的臉。放學時,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家面對媽媽!
考試考幾分?
四月三日晚上,一位男孩從紐西蘭掛出一通台灣付費的國際電話,電話一接通,男孩先開口:「爸爸,沒錢了。」 中年男子急促且大聲應答著:「錢!錢!錢!考試考幾分呢?」男孩緊接著說:「四月七日就要註冊了!」 中年男子不耐煩的回答:「好啦!好啦!」雙方就此掛斷了電話。
是工作的機緣,讓我聽到以上的對白,當時心性受到極大的 波動:那父親為什麼接到遠方兒子的電話,沒有欣喜的感覺 ,卻以一種應付的態度來打發孩子?為什麼聽到兒子沒錢,爸爸不心急呢?為什麼父子間沒有問好寒暄,互相關懷對方呢?最親密的父子之間竟表現不出一點親情!
難道父親賺錢給孩子用,孩子用功以考試分數回報,就是親情的表現嗎?實在把我這顆對數字沒概念的心給弄模糊了!或許我太在乎彼此的感覺吧!
零分背後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以我的速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回家再寫也是一樣。」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
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有一次姊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 媽媽說從前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少一分,敲一下頭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
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 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最後一名,好棒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
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 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
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 ,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 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 親子的關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2012/3/29
文/汪詠黛

個人都期待有個美滿家庭,但若要家庭充滿溫馨與幸福的感覺,首先就得做到良好的親子溝通。

許多父母,遇到孩子叛逆的態度時,大都會搖頭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為什麼都不肯告訴我?

想要打開孩子心門,探一探他的內心世界,是為人父母者需要加油的課題。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我們可以由以下的步驟開始:

一、多和孩子聊天:
現代父母最大的特色,就是「忙」。爸爸忙,媽媽忙,能幹的職業婦女在家裡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催孩子:趕快洗澡、趕快吃飯、趕快寫功課、趕快……一忙、一急,哪有時間、哪有心情和孩子好好聊天呢?可是,不多和孩子聊聊,又怎麼會知道他在想什麼、他想做什麼?

有智慧的媽媽,無論再忙,也會找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做溫馨的親子對話,多聽他的想法,也適時說理給他聽,給他立即而適當的管教。常和孩子接觸、聊天,可以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剎那,心裡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股約束力量,知道父母曾告訴他不可以這樣,錯事就可以不必發生了。

二、學習傾聽孩子的話語:
多數人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大人面對小孩,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聽孩子說,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不聽孩子說,又怎麼能了解他、管教他?

所以,爸爸、媽媽想要有個聽話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並不很困難,只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就可以了。當孩子在述說一件事時,你儘量忍住不要打岔,只須不時的點頭、微笑,或以簡單的言語鼓勵他說下去就可以了。當孩子發現父母有興趣聆聽他的「故事」,他一定會有興趣說給你聽。

從傾聽中,我們知道他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情形,他在班上暗戀的對象是誰,哪個同學有欺負人的習慣,他最討厭哪門功課……

三、鼓勵、說理代替責罵:
新新人類喜歡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態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爸媽的失望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他和父母溝通不良,乾脆「免談」。

為什麼溝通不良?也許以前他是很喜歡和爸媽聊天的,可是常常他才剛開口,馬上換來一頓罵,久而久之他就不想說了。例如,他數學考不好,正要講出自己很懊惱看錯題目,可是才剛開口,父母就先責罵兩句,甚至加一頓「竹筍炒肉絲」;他忍不住拿走媽媽的五十元,現在很後悔想道歉,但剛說出來,就被媽媽狂吼一聲嚇破了膽,不敢再往下講,漸漸地,他也不再會輕易說出內心的老實話。

親子溝通從談心、聊天開始,而良好的溝通除了由和緩的言語做起,一個微笑、一個擁抱,都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大力丸。和孩子溝通,要多聽他說,鼓勵他,再告訴他道理,而非責難他、喝斥他。溝通過後,只要不離譜,尊重他的決定,並且支持他的選擇,給他祝福,孩子必然心中充滿了感恩與信心,能勇氣十足地走下去。

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彭懷恩從小喜歡讀書,但是對學校的教科書卻始終不「來電」,因此,他在學校的成績也一直不出色,甚至嚴重到無法在學校完成初中和高中學業的地步。然而,從事教育工作的彭爸爸始終不斷地給彭懷恩鼓勵。學校念不下去沒關係,在家裡K書也一樣可以考得同等學歷的資格,再參加聯考。當彭懷恩考取中原大學,卻又在註冊後擅自主張休學回家,打算再拚一年時,彭爸爸、彭媽媽雖感愕然,卻也一樣尊重他的決定,陪伴他重考。

後來,彭懷恩在台大政治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繼續取得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台大政治學博士學位,並在學術界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這些成果,能說不是彭家父母的功勞嗎?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親子間多些溫馨、理性的溝通,當該說的都說完了,孩子卻仍未依照父母的意思去做,只要不是去做壞事,父母何妨尊重他的決定,即使不贊同、不鼓勵,卻依然可以祝福他、扶助他。

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他有權利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也有責任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父母又何必那麼看不開,非要為他做一切決定呢?
網路擷取 文章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12/3/21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 11 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輔導可以更積極~談正向管教
2012/3/7
輔導工作裡,針對問題行為的處罰其實是一種消極的防守作為。甚麼時候處罰會出現呢?就是一定要先發生問題行為。因此,老師扮演的角色很被動,像救火隊一樣,哪裡失火就往哪裡灌水。即使這個老師是稱職的有效能的救火隊,但是永遠都要等火都燒起來了,他才能有所行動。 然而,輔導工作不該只是疲於奔命地處理各樣的突發狀況和問題行為,積極性的輔導應該要提供學生正確的行為模式,引導他們表現出合宜的行為,這類的做法就可以稱之為正向的管教。正向管教乍聽之下很容易被誤解並侷限為用非體罰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但這並不是它的真正意義。正向管教簡單的說,其實是在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以好行為代替壞行為。 過去對於復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已經指出,如果學生能夠感受並了解學校人員和老師對他的期待為何,會比較容易順利的度過他的學校生活,並達到成功。實地訪談也顯示,學生認為老師對他們有期待不僅是一種鼓勵,同時也代表老師相信他們可以做得到。基於這樣的理念,學者建議學校應該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在學校是被期待的,是可以被接受的,以及要如何做,才能表現出這些好的行為。而這些好的行為所帶來的良性互動與結果,就能成為環境裡的自然增強,最後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自動自發地表現出這些好的行為,而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 一般來說,孩子會透過觀察和模仿了解到哪些行為是被喜歡的。但是在現今小家庭和獨生子女愈來愈多的情況下,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必須透過實際示範和明確教導才能知道甚麼是好行為。舉例來說,有些學生每次都任意使用別人的東西,造成他人的不舒服,導致老師常常必須解決同學間的紛爭。如果老師只是一直告誡學生不可以這樣做,並在學生每次出現這樣的行為後,要求他道歉或勞動服務或給予其它懲戒,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嚐到行為的後果,但對於解決問題,其實沒有實際的效果。積極的做法之一,是讓這個學生了解到如果要使用他人的東西,他該怎麼做?老師可以說明他必須經過他人的同意後才得以借用,並且指導學生透過詢問的方式徵詢同意。為了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問,有時甚至必須明確到提供句子來做示範,透過這樣的教導,學生得以了解到需要借用東西時,甚麼樣的行為是被期待的,同時是可以成功的。 正向管教的應用很廣,不僅可以應用在學校,也可以應用在親子管教上,它鼓勵教師和家長以更積極地態度來面對孩子的行為。不僅是針對問題行為做出反應,同時也提供合宜的行為模式,並用適當的獎勵增強好的行為,讓好行為出現的次數能夠增加,直到成為孩子自然反應的一部分。同時,正向管教不僅用在解決孩子的問題,它也指出如果孩子能在學校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且受老師所重視的,那麼他會對學校更有認同感,同時也將更願意参加學校的活動與學習 摘美國普度大學 博士班學生 任恩儀• 第9期--正向管教 2012-02-10•
 
上一頁 目前為第18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