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益處多
2012/8/27

內容

(大紀元記者李青清編譯報導)隨著時代變遷,當今的孩子們課業內容廣泛,很多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忙才能完成功課,老師也不對學生過高要求。

關於老師和家長是否應該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問題,教育界人士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呼籲老師和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發揮空間,過度保護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

當今家庭孩子越來越少,家長有更多的時間花在每個孩子身上。很多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課業,家長們也擔心如果不幫忙,孩子會在課業上落後。但是教育家認為,不讓孩子體會失敗的滋味可能會讓孩子以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七十年代的教育理念認為:「老師應該更加關心體諒學生,不要過高要求。」曾經擔任臥龍崗大學教育系教授的迪納姆先生(Stephen Dinham)指出,如今很多老師不會用紅筆改正學生的錯誤答案,更別說讓孩子不及格了。但是他覺得,「我們犯了一個原則性錯誤,我們認為不過高要求是為孩子負責,但是這樣做會讓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當他們步入社會之後才發現現實遠非如此。」

悉尼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馬丁(Andrew Martin)指出,「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真正的成功。」馬丁教授認為:「孩子不得不面對現實中的挫折,我們需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讓孩子從容面對坎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繼續前行。」馬丁教授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信心,也支持年輕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家長們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和信心。犯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孩子更有益。摔摔打打中,才是真實的人生。

本文來自大紀元時報
以上資料僅供網友瀏覽使用,若有任何版權問題,請儘快與我們連絡,將會立即為您移除,謝謝!

 
小孩為何常問為什麼?
2012/8/27
內容:
    (大紀元吳宇凡編譯報導)小孩自呱呱墜地後,認識這個新的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這已成了小孩每天說最多的話。常有父母親不堪其擾而回應小孩:「不為什麼!」科學家表示,小孩常常會問「為什麼?」並不是為了要惹惱父母親,他們只是想要獲得正確答案。

    密西根大學研究員伯藍地.佛萊茲(Brandy Frazier)表示,「自小孩開始問為什麼起,為了能獲得正確答案,他們也會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小孩學習新的事物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積極。」

    幼兒求知慾強 能分辨因果關係

    1900年對小孩行為發展的研究,已經瞭解到小孩只知道兩個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的關係,直到七、八歲才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係。而最新的研究卻指出,早在三歲的時候,小孩就已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係了。

    佛萊茲為了要瞭解小孩對於不同問題的反應,和他的同事檢視了六個二到四歲小孩每天和父母、兄弟姐妹或是訪客之間的對話內容後,總共約發現了3100個與因果關係相關的內容。

    研究員分析了這些問題的內容,如「媽媽,為什麼我的肚子這麼大?」「為什麼不把燈一直開著呢?」和「蛇沒有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佛萊茲說,「小孩似乎對於他們有興趣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求知慾。」

    未獲得滿意答覆 持續提問機率高

    研究的另一部份則是以實驗室為基礎,包含了四十二位年齡三歲到五歲左右的學前兒童。研究人員使用玩具、故事書和影片來激發小孩的興趣,由此來觀察小孩的說話內容。此研究項目設計了可引發小孩提問的情況。例如,在小孩面前描述一本故事書的內容,原本應該將牛奶加入榖片,但故事卻描述小孩把柳橙汁倒入榖片中。

    研究人員對小孩測試的項目分別提出了正確的解釋和答非所問的回應:例如,當小孩問及柳丁汁故事的情節,「他為什麼那樣做?」時,大人會提出「他以為那是牛奶。」或是答非所問的回答:「我喜歡將牛奶加穀物中。」兩種答覆。

    結果發現,小孩對於正確解釋和答非所問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將近三成的機率,小孩獲得一個正確解釋的答案後,會點頭表示同意,或是說「喔!」。對於答非所問的解釋,超過了二成的機率,小孩會重複再問原來的問題。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小孩,獲得正確答案後還會再問相同的問題。

    小孩的問題千奇百怪,但是他們無非是想要從這些問題中獲得合理的答案,父母親可在回應他們的問題後,繼續引導小孩思考其他的問題,除了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也更能激發小孩的創造和思考能力。


    本文來自大紀元時報
    以上資料僅供網友瀏覽使用,若有任何版權問題,請儘快與我們連絡,將會立即為您移除,謝謝!
 
負責,從做家事開始
2012/8/16

截錄2010/11/15親子天下 王文華 

     今天,孩子做家事了嗎?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即可。結果,有的孩子功課頂呱呱,卻連針線都不會拿。人生不是只有讀書而已,學會打理自己,更能讓孩子們獲得「負責」這項額外的贈禮。比如讓孩子做點家事,學著負擔一點家庭的責任吧!而且做家事,好處多多:以掃地來講,他要學習使用掃把。孩子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掃地實踐裡,學得自我反省與修正。做過家事的孩子,更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而且做完家事,讓人充滿快樂與成就感。看似不起眼的家事,蘊藏這麼多功效。

    很多孩子想養寵物,信誓旦旦的說,會愛「牠」一輩子。可是小動物買回家不到三天,興頭一過,食物盤空了沒人理,籠子髒了沒人清。別急著幫孩子善後,利用自然懲罰法。不照顧小狗,當然不能和小狗玩,一天沒做到,就一天不能陪小狗玩。時常忘了做,對不起,為了小狗好,寧可狠心送走小狗,也不能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的態度。對付粗心的孩子也一樣。老是忘了帶作業或課本回家,這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的責任,怎麼辦?請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接受老師的處罰,因為這本來就是孩子自己該負責的事,你愈擔心,愈幫他,他就愈學不會「記起來」。孩子該洗的碗不洗,那媽媽也有權利,不在髒兮兮的廚房裡煮飯。想讓媽媽開心煮飯,每個人都該把自己的事做好,否則,今晚不開伙,媽媽請爸爸吃小館,小朋友呢?對不起,今天晚上可能只剩餅乾吃!

    也就是說,當孩子對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負責時,你大可不必念他、罵他,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更不要過分「代勞」。對於不負責任的孩子,就讓他們學著接受不負責任所帶來的後果吧!該做的工作沒做好,你可以利用自然懲罰法,讓孩子自己體會,「一個人沒把事做好,會影響到很多人,包括自己的不便」。所以,多在人前誇讚孩子,讓他知道,你在乎的不見得是功課,或許只是他會自己摺被子,主動照顧弟妹,能準時倒垃圾。在人前誇他,明白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會知道,父母更看重的是這些小地方,他們就會持續做好,並且成為一個肯負責、有自信的孩子。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12/8/14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 11 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包容他的不完美
2012/8/10

這篇文章給人很大的啟發,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尤其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台灣,每個孩子不都為了課業壓力所苦,希望每個『未來』的父母 ,或現今已是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孩子多些鼓勵,讚美,包容他的不完美吧!
待過國外,英文還考不好!?
一位移民美國三年的女孩,因為家庭因素又回台灣讀高中。每次成績單帶回家,母親就盯著英文這一科,並露出非常不滿意的表情。幾次下來,母親按捺不住的說:「我花那麼多錢,讓你到國外讀,現在怎麼英文連八十分都考不到呢?妳在學校是怎麼混的?」女孩非常難過,她的英文在聽、說、寫三方面確實比同班同學好很多,但考試就是考不過同學,她很討厭學校那一大堆的考卷,她更討厭選擇、填充。
有一次,分數考得有點離譜,母親竟氣得揍了她,她覺得非常沒面子。為此她悶悶不樂好多天。終於她帶小抄應考,希望分數好看一點,讓母親開心,但她失風了,被老師發現而記了一個小過,女孩痛哭流涕,她恨英文,更怕媽媽那扭曲變形的臉。放學時,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家面對媽媽!
考試考幾分?
四月三日晚上,一位男孩從紐西蘭掛出一通台灣付費的國際電話,電話一接通,男孩先開口:「爸爸,沒錢了。」 中年男子急促且大聲應答著:「錢!錢!錢!考試考幾分呢?」男孩緊接著說:「四月七日就要註冊了!」 中年男子不耐煩的回答:「好啦!好啦!」雙方就此掛斷了電話。
是工作的機緣,讓我聽到以上的對白,當時心性受到極大的 波動:那父親為什麼接到遠方兒子的電話,沒有欣喜的感覺 ,卻以一種應付的態度來打發孩子?為什麼聽到兒子沒錢,爸爸不心急呢?為什麼父子間沒有問好寒暄,互相關懷對方呢?最親密的父子之間竟表現不出一點親情!
難道父親賺錢給孩子用,孩子用功以考試分數回報,就是親情的表現嗎?實在把我這顆對數字沒概念的心給弄模糊了!或許我太在乎彼此的感覺吧!
零分背後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以我的速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回家再寫也是一樣。」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
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有一次姊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 媽媽說從前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少一分,敲一下頭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
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 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最後一名,好棒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
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 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
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 ,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 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 親子的關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做一個理性、適性、彈性的父母
2012/8/10

近代社會的遷變帶來了家庭結構和人際互動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的親子角色面對越來越多的衝擊,親子關係再不像往昔般單純,許多父母常困惑不解地問道:「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這麼費心關照我們,我們還不是就這樣長大了,現在的孩子,父母費心費力地照顧,問題怎麼還這麼多?」,這該是不少父母難為的「父母經」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至真的天性,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一個父母不是盡心竭力地要求自己做個稱職的好父母,不只衣食起居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約,對於子女的培育管教更是殫精竭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該是每一個父母共同的心願。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見各種各類疲倦困惑的父母和他們在情緒及行為上有了適應障礙的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時代是真的變了,比起我們的童年,我們的孩子已經生活在一個有更多的資訊媒介和生存管道的社會,溫飽早已不是他們生活重點之所在,他們也不一定要倚賴過去社會中那種緊密相依的人脈情誼才得以生存立足,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給我們的孩子有許多機會去呈現他們自己的面貌,才使我們措手不及地感覺到孩子的問題好像變多了。因此「好父母」的角色定義再也不像傳統中的清晰鮮明,除了天性至愛之外,還要加上智慧和知識才行。
  我認為一個稱職的好父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循,因為每一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及他們所處的情境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但最重的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求,使自己先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然後我們才能在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上取得平衡,並配合現實的情境做彈性的調適,使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同時得到較大的配合和滿足。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除非我們真的曾經用心去體會,去深思、去反省,從而了解了我們自己的身心特質與需求。否則,我們是無法發現自己的盲點,我們往往會不假索思,未加分辨地照著我們童年被對待的方式和感受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這其中所反應的,只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好惡,而不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需求和狀況。
  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父母經」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小時候xxx,所以我要我的孩子xxx」,這句話所反應的,正是這種情況:「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我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所以我也要嚴格要求我的孩子」。「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我常有害怕失敗的壓力,所以我要我的孩子沒有失敗的挫折」。這種態度所反應的只是我們對我們會被嚴格要求的感受,並不一定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狀況和需要;有些事是不能推己及人的,到底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也不是我們的延伸,他們沒有義務成為我們期望的滿足,若是我們未曾發現這種「關愛」背後的動機,並加以合理的調整,我們又怎能埋怨我們盡心竭力所做的,只得到孩子毫不領情的反應呢?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將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不再有明顯絕對的「好」與「不好」,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必須藉著不斷的反省與調適,做一個「合適」的選擇,「親子關係」的發展遲早也將反應出這種趨勢,我們「會」成為怎樣的父母,有賴於我們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選擇。願以此短文和每一位父母互道「加油」,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

 
因蘇拉颱風來襲臺中市政府宣布民國101年8月2日(週四)本市停止上班、上課
2012/8/1
防災準備事項

一、防颱居家準備事項
1. 家中應準備蠟燭、手電筒、電池及手機電池,以備停電之需及求援之用。
2. 準備可使用乾電池的收音機,停電時收聽廣播。
3. 檢視家中之門窗是否關緊與牢靠,並關閉不必開啟的門窗,必要時應加釘木板。
4. 預備防水沙包、大型玻璃貼上大膠帶,以對角線斜貼:「X」。
5. 家中應準備4~5日之乾糧及用水,以備不時之需。
6. 為因應可能停水危機,請儲水備用。
7. 若有飼養家禽、家畜,尚應檢查牛欄、豬舍、雞舍,或將所飼養的動物,遷移往較安全地點。
8. 家中的停車問題、地下室、屋頂、居家四週環境的地形地物的變化。

二、逃難準備事項

1. 礦泉水、口糧
2. 手電筒及乾電池若干
3. 收音機及乾電池
4. 急救包:優碘、棉花棒、酒精等簡易藥品
5. 毛巾、雨衣、衛生紙、換洗衣物及個人藥品等個人用品
6. 工作手套
7. 貴重物品(存摺、印章、現金)
8. 個人身分證件等重要證件
9. 有小孩家庭,應準備牛奶、紙尿褲、奶瓶
 
寶貝來上學囉!!
2012/8/1

當寶貝一踏進教室時,我們就開始細心教導孩子適應自己放書包、脫外套、喝水、學習
等待及分享…。我們讓孩子喜歡自己動手做,對於第一次上學的小小孩,滿足了寶貝們
自己動手、思考、解決問題,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

【逢甲的寶貝生活常規一級棒!】

1.會遵守排隊秩序。

2.願意等待、輪流使用教具。

3.願意和別人合作。
4.願意幫助他人。

5.自己能做的事,會自己完成。

6.會收拾玩具。
7.會自己洗手、刷牙。

8.會自己鋪床、整理棉被。
9.會自己穿脫衣、褲、鞋、襪。
10.會收拾自己的餐具、簡單清理桌面,並將椅子輕輕靠攏。

 

即日起開放新生入學,請來電申請預約!!
學習上學小叮嚀:
1.您和寶貝都需要在上課前先做準備,例如:習慣晚起的孩子,可要及早調整作息時間 唷!
早點到學校,可以有效幫助緩和寶貝的心情,更快進入學習狀況。

 
We Are Ready!Go Go Go 新學期預告
2012/8/1

看過寶貝學期精采的學期成果發表了嗎?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各個寶貝都神采奕奕、變得自信,

我們為寶貝們的學習技巧感到驕傲、為寶貝們的執行能力和學習能力深具信心;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寶貝們一脫初進校園的稚氣,轉變成能夠輪流、聽別人講話、幫忙打掃、有組織有紀律,而且投入在自己的學習中,我們都好為寶貝驕傲,寶貝們快樂的笑容,更是逢甲源源不斷的動力!再次感謝爸爸媽媽選擇逢甲,讓寶貝在優質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下成長與茁壯,新學期課程將在8月份正式展開,也請爸爸媽媽繼續支持和配合,了解並執行親子教育,讓寶貝擁有健全、自信的人格!

 
教子十鑰
2012/7/25

1.多鼓勵,少責備。

2.多關懷,少說教。

3.多尊重,少強迫。

4.多期許,少比較。

5.多建議,少命令。

6.多傾聽,少嘮叨。

7.多信守,少敷衍。

8.多提醒,少限制。

9.多管教,少溺愛。

10.多充實,少逸愛

 
上一頁 目前為第16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