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人成為人」的百年大業,成為一位好老師是擔任教職最基本的初衷,然在知識資訊源源不絕的科技化現代,成為一位有效教學的教師,面對教學工作既要廣博又要精通,對於教育工作者真是一大挑戰。在教育現場,可以看到好老師充滿熱忱,瞭解學生和學生互動良好,善用溝通技巧,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充分展現教育愛;但進一步而言,優秀教師是能展現教育專業與活力,不斷的專業成長,在教室裡關注學生有效學習進行有效教學歷程,成為一位有效教師。
教育研究成果愈加豐碩,對於教師教學行為就愈能科學化的描述,2007年臺中教育大學辦理「教師專業成長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Dr. Gary D. Borich 擔任講座,Borich彙整美國1970-2006年間學校課室之教育學研究,提出有效教學研究之七個基礎面向,依序為流暢課堂管理,溫暖的學習氣氛,教師結構性工作導向,聚焦學生參與學習,累積學生學習興趣,注意教學變化,提升教學的深度和清晰度,有效教學的輔助行為如同催化劑,必須與關鍵行為協調整合運用,才能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
此外,Borich在其著作「有效教學法」一書中提出有效教學五項必備關鍵行為:
一、清晰授課:課程教學具邏輯性和次序性,講課清晰讓人清楚理解,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不良習慣。
二、多樣化教學:教材有變化,教學方式彈性多樣,善於提問、變化回答類型及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三、任務取向教學: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課程重點,在課堂上實質投入教學時間盡可能的多,重視學習內容成就導向。
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動手做,全盤仔細思考探究內容,減少注意力分散的機會,主動投入學習。
五、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能理解課程及正確完成習作,提升中高程度學生學習成功率,增進對課程內容的精通,挑戰學生主動建構學習 的意義。
Borich在其著作也提出有效教學的五項輔助行為及相關指示方針:
一、使用學生的想法與貢獻:用認可、修改、應用、比較和總結學生回答,提升課程目標及鼓勵學生參與程度。
二、架構:架構是教師評論也是活動的課程組織,強化學習內容,並與其他相關所學建立適宜的聯繫。
三、提問:提問的研究分成內容問題與過程問題,問題本身不是目的,提問的藝術幫助學生思考。
四、探索:課堂裡的探索活動誘導學生澄清答案,探詢額外訊息,調整學生思考方向。
五、教師情感:溫暖又鼓勵人的教室,聲調的抑揚頓挫,親和的目光姿態,熱忱的感染力,有助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是一門實踐藝術,方法運用之妙,存乎於心。Borich的有效教學法,提供我們邁向有效教師的省思。在高舉「教師專業」大旗之際,我們應具體展現有效教學成為有效教師;要檢證「教師專業」表現,應以有效的教學實踐作為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