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建構學童分數除法概念及小數除法概念之形成∼以學習者認知經驗引導
2014/2/20
一、前言

Piaget指出學童的認知發展有四個階段,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發展階段正處於具體操作期逐漸轉為形式操作期的階段,在學習上的型態從具體的實物幫助其思考漸漸轉變為脫離實物,而使用直接思維的方式,除了使用從邏輯形式解決具體的問題,也發展可以邏輯的形式解決抽像的問題,更進一步發展出統整的思考。

建構主義的哲學觀中提及「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上」,希望學習者能夠透過舊有認知學習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數學學習上,主張學習者能夠先理解單元目標的概念,再進行數學解題的學習。這樣的觀點,提供現場教學者在設計教學活動與實施上很大的啟發。每次新的教學單元,教學者必須要探求與瞭解學生的先前相關的學習經驗,就是要明瞭學習者的先備知識(acke knowledge),才能夠設計並採取適合學習者學習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習者從舊有經驗概念中進行新概念的學習。

基於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與教育哲學觀點之下,教學者在教學中可透過喚起學習者的舊經驗,待其了解概念後,再逐次引導學生發展解決問題的想法,及對所得到的答案作解釋。從喚起學習者舊有經驗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童能建構數學解題的規則,並透過實際練習後能自動化。

二、學習者在分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一些學者認為學習者會解分數除法問題,但不一定了解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童可能只是熟記「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而國內學者李源順(2005)也發現到國內、外高年級教師亦大都以「除數顛倒-相乘」的規則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基於社會建構主義觀點,教學者希望學童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學者應該幫助學習者先了解其學習新概念之後再來進行解題。所以教學者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夠先對教學的內容有所理解,並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習者理解概念。

在Sinicrope, Mick, & Kolb (2002) 的研究也從新概念學習內容作分析,將分數除法的概念學習進行分析,並分進行分數除法的教學,以等分除(除以整數)、包含除(除以分數)、和乘法逆運算,其中分數除以分數的問題中也是引導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出發,設計學習分數除法概念的引導教學活動。

在上述研究顯示,學習者在學習分數的除法之概念時,較容易於代分數的除法及數字較大的題目中產生錯誤,是因為學習者並未將先備學習概念(因數與倍數)融入到新的學習中。因此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提取先備概念,安排於新的學習活動中。

三、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分數除法教學實務

在102學年度康軒版教科書六上數學教材第二單元之學習主題為分數的除法,主要學習內容為:認識最簡分數、能解決同分母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異分母分數的除等概念。在最簡分數、同分母的分數的除法、整數除以分數,分母相同等概念部份,學習者較少產生另有概念;然而在異分母分數的除法的學習過程,學習者較容易產生另有概念,在以往研究發現,大部份教學者是以口訣方式「除數顛倒-相乘」教導學習者學會分數除法的運算模式,學習者並非真正理解口訣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學者可以從基本的分數除法舊有學習經驗進行教學,喚起學習者先前學習公倍數的概念、除法算式與分數表示方式轉換的概念,建立異分母的分數除法計算方式新概念,而瞭解異分母的分數除法的演算方式。如下:

分數分母的通分後,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概念,如

當學習者建構了異分母的基本除法概念演算,教學者可進一步從兩個分數的分母通分使用兩分數相乘通分找公倍數的舊有經驗,對演算式作一相對應的解說,如

學習者將會發現原本的題目已經從除法的演算式轉變為乘法的算式,並且發現除數已經轉變為倒數後和原先的被除數相乘。學習者理解演算推理的方式才算是真正的理解,而非僅以記憶演算(分數的除法,被除數不變,÷ 運算符號變為 × 後,除數上下顛倒)的方法而已。雖然這樣的推理演算方式對學習者是屬於抽像思考的模式,但是依據Piaget指出六年級的學習者已進入形式操作期,可以進行抽像的思考,所以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習者建構推理式的抽像思考,幫助理解「除數顛倒-相乘」的抽象理解。當學生比對相關算式演變內容後,可以順暢運用算式中的結構進行轉換的分數除法的運算。

四、學習者在小數除法容易產生的問題

根據國科會相關的教學研究指出,學習者在處理小數除法計算問題時,對沒有餘數的題目,表現得比有餘數的題目來得好,因為學習者在進行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時,在小數單位量轉換中,對商和餘數分別代表的意義不清楚,也就是對餘數及商之單位量解讀產生錯誤,所以不是忽略了餘數的小數點,就是將餘數的小數點對齊移位後的被除數小數點,這顯示許多學童對於單位量運用之意義沒有完全瞭解。

劉曼麗(2008)的研究指出,小數除法的直式計算與整數除法直式計算雷同,差別僅在於小數點的處理,很多教師便要求學生直接記憶算則,學習者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常常弄不清楚商與餘數的小數點到底要對齊被除數移位前的小數點還是移位後的?

如同分數除法的教學一樣,教學者僅以計算技巧的口訣教學,並非幫助學習者理解概念,建構真正的理解。一般教學者在教導學習者學習小數的除法是以單位量的概念教學,而忽略了從學習者先前整數的除法或分數的除法之學習概念引導新概念之學習。

五、從分析教材內容、喚起經驗改進小數除法教學實務

康軒版六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主題為小數除法,單元的教學目標為解決小數(整數)除以小數的問題,而先備概念為小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的除法問題,劉曼麗(2008)指出學習者在此單元的學習容易產生的迷失概念為,不知道如何處理商及餘數小數點位置的問題?通常教師在引導解決的方法是從單位量(幾個0.1或是幾個0.01)的引導活動著手,或是以小數點退位的口訣(以除數為標準退位,餘數要和新的小數點位置對齊),引導學習者進行小數轉換為整數直式的解題活動。

如:

1.6 ÷0.2 = 16 個0.1÷2個0.1

1.6為16個0.1

0.2為2個0.1

因此可先將1.6視為16,而0.2視為2整個除法算式可先當作是

16 ÷2 =8

因為皆是以0.1為單位量。

上述的教學活動即為引起舊有學習經驗,是借助整數除法的經驗解決小數除法的問題。因為單位量的判準為「0.1」,題型剛好是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恰為小數點一位,所以被除數與除數可以轉換為學習者熟悉的整數除法算式。根據劉曼麗(2008)的研究顯示,將被除數與除數皆轉換為單位量為0.1整數除法的算式後,學習者計算之正確率可以提升。

雖然研究上以0.1單位量解說小數的除法方式可以提升學習者解題的正確率,但是教學者還可以從教材第二單分數的除法的內容,輔以四年級分數與小數的轉換學習經驗,改變引導教學方式,以分數除法舊有經驗解說除法算式的轉換,並理解單位量為0.1的概念。

如:

但是在面對另一題型時,當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小數為多時,課本介紹的學習活動即為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斷標準

如:

8.51 ÷2.3

以除數單位量為判準:因為除數是小數一位,

即將2.3是為23個0.1

因此被除數須視為85.1個0.1

直式算式的表示方式即為

這樣使用單位量0.1的判準引導活動,除數可以轉換為整數,而被除數卻仍然存在著小數,在學習經驗中是比較不熟悉的經驗,學習者容易產生混淆因而計算正確率偏低。如果可以轉化為整數除法學習經驗,學習者更容易接受。於是教學者可以改變單位量,改以單位量為0.01

因此

8.51擴分100倍後,可以視為851個0.01

除數2.3擴分同樣100倍後,可以視為230個0.01

原來算式即轉變為 851 ÷230 =3.7

類似這樣的引導活動,可以降低學習者小數點位置迷失概念的產生。

從上述兩種使用不同單位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學習者知道單位量的使用,但是可能還不太理解如何選定判準的單位量?為何使用單位量的判準可以將小數除法算式轉換為整數除法的概念?教學者可以運用另一個學習經驗,就是從分數擴分的概念及分數除法的概念引導,除法通常可以使用分數的表示方式,

如:

再將其轉換為除法算式 851 ÷230

學習者容易發現分子與分母皆 ×100,擴大100倍,即以0.01為單位量。

或是轉換為分數除法算式:

從舊有學習經驗讓學習者理解選擇單位量的概念就是分數中擴分的概念,而且不再僅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單位量判準,而是可以檢視除法算式中較多位小數的數(可能是除數,亦可能是被除數)當作選定單位量的判準,

六、結語

以上所討論的僅只於現場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秉持建構主義哲學觀點「新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的學習經驗之基礎上」,以及接受皮亞傑指出學童認知發展階段的假設,國小高年級學童進入形式操作期階段,可以嘗試促進學童抽像思考的教學,引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從舊有的學習認知經驗,發展新概念的學習理解。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分數除法概念性與小數除法的概念學習對學童而言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方式。從課程教材的內容分析發現,分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程序性知識很重要,學習者要記憶一般教師教學的口訣是容易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分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程序性概念知識是不容易的。因此,透過教學者對教學教材的內容分析,並找出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量學習者之舊有認知知識,藉此喚起學習者舊有學習經驗,完成新的概念之理解。

 
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中投區適性入學一本通
2014/2/20
 為加強本市公私立各國民中學之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的瞭解,本局於103年1月編印「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發予本市3,5531名國三應屆畢業生及1,126位國三導師,期能藉由「口袋書」的簡便性,使師生輕易地透過閱讀一本通,更明確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項重要資訊,以順利升學。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內容主要分為五大主題:(一)103年各入學管道重要日程。(二) 國中教育會考相關資訊。(三) 中投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暨比序流程圖。(四) 升學原校高中部之直升入學辦理方式。(五)「特色招生甄選入學」與「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相關資訊。教育局要求各校於102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起,由國三導師帶領學生導讀,以確保師生皆能瞭解各入學管道之重要時程及辦理方式。

本局特別提醒中投區各國中應屆畢業學生、家長及導師們,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之計分方式於102年12月正式由「校群同分」(連續選填該校同群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恢復採「校科同分」(連續選填該校不同科別者皆為同一志願序級分)之初始決議,以賦予中投區國中畢業生多元志願選擇權,同時避免高職學生入學分數同校不同群科落差過大及冷門科別被邊緣泡沫化,不利產業人才培養。

「103學年度中投區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一本通」之電子檔同時放置於「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組織職掌-各科業務-中等教育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區」(網址:http://www.tc.edu.tw/m/385)及「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網址: http://sites.tc.edu.tw/tc12explain/)供大眾下載參閱。

 
好態度帶來好機緣
2014/1/2

好態度帶來好機緣

  • 作者:洪蘭
  • 2012.06.29

學校有項辛苦的觀測工作,地點在中央山脈的深山中,大家都不願意去。有個學生去了,想不到在那裡,遇見了落難的登山隊女學生,兩人一見鍾情,現在孩子都三歲了。每次看到他,我都感到人生的機緣妙不可言。有時萍水相逢會改變一生,所以凡事不可太計較;不但要隨遇而安,且要任勞任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在看著你。

我有個朋友原是某飯店的會計。有天一位先生進了電梯,她就很禮貌的跟那人打招呼問好,想不到那位先生伸手給了她一張名片,對她說:「你若願意,可以來我公司工作。」她看名片,那正是她夢寐以求的大公司,但她連想都沒想,就很直覺的回答:「現在不行,旺季是最忙的時候,要走也要等到淡季。」那人吃了一驚說:「好,我等你。」後來她過去那家公司做事,一直做到退休。退休時,老闆告訴她,服務業最重要的是熱情和忠誠—她主動和客人打招呼,是有服務的熱情;沒有因為高薪而立刻跳槽,等旺季過了再走,這是忠誠。一個熱情而忠誠的人,值得等候。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機緣。那時,我在學校報上看到一個徵求工讀生的廣告,就依著地址去應徵。因為留學生沒有車,我一路走過去。在某個超市附近,我看到有位太太一手提著一加侖牛奶、一手抱著剛買的菜,可能蔬菜裡有水,紙袋破了,裡面東西掉出來,就跑回超市去幫她拿紙袋。這位太太問我要去哪裡,她可順便載我一程,沒想到那竟是她先生的公司,我就順利拿到了這份工作。

我寫信回家跟父母說時,父親立刻回信,告訴我這麼順利找到工作是福分,叫我要感恩;做雇員要勤奮,不要計較勞力;工作時,臉上要有笑容,只要心存感恩,笑容就會真誠。一個月後,我加薪了,雖然只有二十元,但那是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暑假結束,我回學校去上課時,老闆叫我第二年再去;但是第二年我有獎學金不必打工,我寫信跟老闆說時,他還寄了一盒巧克力來,祝我好運。

這件事讓我了解,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與職場倫理;學識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可以學,態度卻不易改。在職場,大家最怕的是愛計較的人,因為只要有一個人計較,其他的人都開始計較,團隊就垮了。

現在十二年國教要施行了,每個父母都很緊張,其實父母只要把眼光放遠,就不必擔心。你孩子出社會所要用到的知識現在還未發明,試想,三年前,有誰知道什麼叫「雲端」?人只要有學習的能力,隨時可以學新知;但若是沒有做人的品德和敬業的態度,再好的工作也做不久。念明星學校,說穿了,是父母的面子問題;看破這一點後,父母就不必這麼焦慮。人生很長,父母要在乎的不是孩子現在念哪所學校,而是他以後能否快樂的過一生,有機會把他想要做的事做出來。

 
別逼孩子學孔融
2014/1/2

別逼孩子學孔融

  • 作者:洪蘭
  • 2013.05.01

相關關鍵字:

《親子天下》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孩子的頭號「民怨」是什麼?結果答案是「不公平」:明明是我的,為什麼要讓給弟妹?

不公平是我們在研究上看到孩子叛逆最主要的原因,連動物都會「不平則鳴」。我曾看過一個孩子把分給他的蛋糕全部塞進嘴裡,吃相很難看,我就跟他說:「分給你的都是你的,不要一次全塞進嘴裡,小心噎到。」他用力把蛋糕嚥下去後,說:「老師,你不知道,不放進我的嘴裡就不是我的。」盤子裡有根雞腿,他塞不進嘴,就吐點口水抹在雞腿上,這樣別人就不敢吃了。我找他母親談時,他母親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教他學孔融呀!」

孔融讓梨是兄友弟恭的美談,但這是例外,不是常態,若是常態就不會上歷史課本了。不公平是很多不幸的發生原因,父母可想一想,弟弟平常被人讓慣了,出了社會,誰要讓他?所以孩子若願意讓,父母要褒揚他,他若不願意,不可以強迫他,一強迫就不公平了。

孩子叛逆的第二個原因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則,常常說一套做一套,自己在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做功課。孩子說:「我們丟掉東西會被罵,大人丟掉東西卻不會,」我朋友的孩子也說:「我打破碗要挨打,爸爸打破碗,不但沒事,我還得替他掃碎片。」

第三個理由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尊敬的地位,父母做了不該做的事被孩子看到了,以後孩子會不服管教。他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你憑什麼管我。」

其實要孩子不叛逆並不難,只要永遠維持在孩子心目中尊敬的地位就可以了。倒是孩子學大人說髒話時要馬上糾正,三歲以下的孩子說髒話,不必打罵,只要擺出生氣面孔,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然後走開,他下次就不敢了。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會故意壓抑自己的欲望去討好大人,他們其實非常在乎父母的愛,我們常看到剛被罵完的孩子,一邊哭,一邊要母親抱他親他,因為他要確定母親還愛他,結果鼻涕眼淚都糊在媽媽的臉上了。

至於為何不能如某專家建議的,要等三十分鐘才去禁止孩子說髒話?那是因為事過境遷,失去「時效性」後,處罰無效。從動物實驗中得知,去除一個行為所用的懲罰電擊是要馬上跟隨行為出現才會有效,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立即處理。

孩子犯錯時,無論年齡大小,一定要詳細解釋理由,說清楚為什麼不可以,這個理由最後會內化成他的行為準則,也就是他的品德。說髒話不只是「別人以為你在罵他」而是說髒話會讓人看不起你,認為你沒有教養。我們常低估孩子的能力,認為他反正聽不懂,其實理由是很重要的,他只有認同不做的理由,以後才會不做。

這份調查給了父母一個反思的機會,請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你會發現,孩子雖小,他做事還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請給他機會表達他的看法,也給你自己機會去了解你的孩子。

 
父母教養孩子的觀念
2013/12/17

1.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洪蘭教授認為,要孩子成為「全才」是很難的事情, 就如同人腦之中空間、語文分屬不同區域掌管一樣,要孩子樣樣都行太為難孩子了。以前大家都說,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這是不對的,如果在同一個地方不停的失敗,就換個地方嘗試吧,沒有必要為了「有志者事竟成」這樣的諺語把寶貴光陰浪費在同一件事情上。

2.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洪蘭教授說,「不要輸在起跑點」很明顯就是一句廣告詞,人生很長,是持續的競賽,是馬拉松,不是跑百米衝刺,所以請家長不要急,有的孩子開竅得快,有的開竅慢,成長需要時間,當父母的要有耐心等待。

3.任何事情都要主動才會有效果,學習是這樣,復健也是這樣∼

被逼著學東學西的孩子,在被動學習的情形下,一定不會有好效果,就像病人復健一樣,主動進行復健的人效果才會好,要想辦法讓孩子主動學習,不要逼。

4.用你要的行為去改正你不要的行為∼

孩子們常說,我的媽媽只會說NO。當父母的不要光會說「不」,身教重於言教,多鼓勵,少責罵,中國人習慣挑孩子的毛病,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會得到稱讚,例如喜歡孩子多看書,當他看書時不要吝惜讚賞他,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他會更努力做父母喜歡的事情。

5.要求孩子做超過他能力的事情,就是壓力∼

為孩子設定目標時,要設定他能力可及的,不要一次設定太高,達成之後再往上加,超過能力可及的目標,不但會是一種壓力,也會造成反效果。

6.不要讓孩子看電視,電視是有插頭的毒品∼

模仿是天性,也是最原始的學習,讓孩子模仿的對象必須是好的、正向的,但是電視裡頭有很多東西是不適合孩子的,但孩子不懂得篩選,尤其是現在的新聞台把社會黑暗面的新聞一播再播,這會造成孩子的負面心理,所以建議不要讓孩子看電視。洪蘭教授也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閱讀中可以學習到不同生活領域的知識,透過學習可以讓眼界更深更廣。

7.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陪伴孩子成長,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

洪蘭教授一再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孩子需要安全感才能好好學習,溫暖和樂的家庭可以給孩子安全感,至於閱讀是讓孩子拓展知識的途徑,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會讓他一輩子受用無窮。

除了教養方面,洪蘭教授也在演講中提到了男生與女生思考模式的不同。男生看事情看大方向,女生看小細節,如果瞭解了這個不同,男女之間就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爭執。洪蘭教授舉例說,有個同事的太太總覺得先生只專注在工作,常忽略了她,甚至記不得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為了引起先生的注意,太太故意在炒菜的時候一邊哼著結婚進行曲,先生一點感覺也沒有;後來故意取下結婚戒指放在先生每天早上梳洗都會用到的洗手台上,結果先生以為是老婆健忘,要她把戒指收好;後來太太特意去燙了頭髮,打扮得漂漂亮亮,問先生有沒有覺得她有些不同?先生想了想,說:最近天氣熱,妳是不是曬黑了?

女人有話要直說,不要讓男人猜,男人不是會注意小細節的動物。

轉載網路親子文章

 
冬至的習俗
2013/12/17

冬至的習俗

早 在 周 朝 , 天 子 就 選 在 冬 至 日 舉 行 郊 祀 的 典 禮 。 這 和 冬 至 時 值 陰 陽 交 替 的 時 機 有 密 切 的 關 聯 。 《 禮 祀 》 「 郊 特 牲 」 : 「 郊 之 祭 也 , 迎 長 日 之 至 也 」 。 因 為 日 屬 陽 , 夜 為 陰 。 冬 至 後 白 日 漸 長 , 陽 氣 勃 發 , 所 以 是 祭 天 的 最 佳 時 節 。 同 時 也 因 為 陽 氣 始 生 , 須 安 息 靜 養 , 所 以 又 有 冬 至 忌 出 遊 的 說 法 。 《 易 經 》 「 復 卦 象 傳 」 說 : 「 先 王 以 至 日 閉 關 , 商 施 不 行 , 後 不 省 方 」 。

儘 管 冬 至 後 , 日 光 照 射 逐 漸 北 移 , 但 酷 寒 的 氣 候 仍 會 持 續 一 段 日 子 。 為 了 替 年 老 的 長 輩 禦 冬 , 漢 朝 有 在 冬 至 獻 履 襪 給 尊 長 的 習 俗 。 崔 駰 ( 逝 於 九 二 年 ) 的 「 冬 至 襪 銘 」 就 記 載 了 這 項 習 俗 。 同 時 , 漢 朝 的 冬 至 行 事 也 添 加 了 祖 先 崇 拜 的 成 份 。 崔 寔 ( 逝 於 一 七 ○ 年 ) 的 《 四 民 月 令 》 記 載 : 「 十 一 日 , 冬 至 之 日 薦 羔 。 先 薦 玄 冥 於 井 , 以 及 祖 禰 。 齋 、 饌 、 掃 滌 如 薦 豚 。 其 進 酒 尊 長 , 及 脩 謁 剌 賀 君 、 師 、 耆 老 如 正 日 」 。 這 是 說 , 漢 朝 人 在 冬 至 以 羔 祭 水 神 玄 冥 及 祖 先 , 以 酒 進 奉 尊 長 , 並 在 冬 至 這 天 準 備 「 謁 剌 」 。 所 未 有 紙 , 謁 剌 的 作 法 是 將 竹 木 削 薄 後 , 再 於 其 上 書 寫 姓 名 。 至 於 「 賀 君 、 師 、 耆 老 如 正 日 」 則 可 以 看 出 上 古 以 冬 至 為 歲 首 在 習 俗 上 的 殘 留 。

南 北 朝 時 的 冬 至 , 融 合 了 逐 疫 的 傳 說 , 有 作 赤 豆 粥 的 習 俗 。 宗 懍 ( 四 九 八 ─ 五 六 五 ) 的 《 荊 楚 歲 時 記 》 按 語 中 說 : 「 共 工 氏 有 不 才 之 子 , 以 冬 至 死 , 為 疫 鬼 , 畏 赤 豆 , 故 冬 至 日 作 赤 豆 粥 以 禳 之 。 」 文 中 同 時 提 及 , 晉 魏 官 中 有 用 紅 線 以 測 日 影 的 習 俗 : 「 冬 至 後 , 日 影 添 長 一 線 。 」

以 冬 至 作 為 年 節 的 傳 統 源 遠 流 長 , 許 多 朝 代 的 冬 至 習 俗 都 可 看 出 來 有 慶 祝 新 年 的 意 味 。 沈 約 ( 四 四 一 ─ 五 一 三 ) 的 《 宋 書 》 「 禮 志 」 : 「 魏 晉 冬 至 日 受 萬 國 及 百 僚 稱 賀 , 因 小 會 其 儀 , 亞 於 歲 朝 也 。 」 有 人 因 此 就 稱 冬 至 為 「 亞 歲 」 。 唐 朝 李 綽 ( 約 八 八 ○ 以 後 ) 的 《 秦 中 歲 時 記 》 也 記 載 : 「 冬 至 , 賜 百 官 辛 盤 , 謂 之 借 春 。 」 除 了 在 冬 至 賜 臣 下 外 , 官 中 也 於 此 日 受 外 邦 進 貢 。 王 仁 裕 ( 八 八 ○ ─ 九 五 六 ) 的 《 開 元 天 寶 遺 事 》 卷 上 記 載 , 開 元 二 年 ( 七 三 ○ ) 冬 至 , 交 阯 國 曾 進 貢 一 株 「 避 寒 犀 」 , 甚 受 唐 玄 宗 的 喜 愛 。

宋 人 注 重 冬 至 的 程 度 , 遠 超 過 其 他 的 歲 時 節 慶 。 《 東 京 夢 華 錄 》 ( 序 於 一 一 四 七 年 ) 卷 十 上 記 載 : 「 十 一 月 冬 至 , 京 師 最 重 此 節 。 雖 至 貧 者 , 一 年 之 間 , 積 累 假 借 , 至 此 日 更 易 新 衣 , 備 辦 飲 , 食 享 祀 先 祖 , 官 放 關 撲 , 慶 賀 往 來 , 一 如 年 節 。 」 南 未 時 , 甚 至 在 冬 至 前 後 三 天 商 店 罷 市 , 垂 簾 飲 酒 賭 博 , 稱 為 「 做 節 」 ( 周 密 , 一 二 三 二 ─ 一 三 ○ , 《 八 武 林 舊 事 》 卷 三 ) 。 南 方 甚 至 有 句 俗 話 說 「 肥 冬 廋 年 」 , 可 以 為 這 種 現 象 做 一 註 腳 。

元 朝 的 冬 至 , 由 太 史 院 向 宮 中 進 次 年 的 曆 書 。 宰 相 並 率 百 官 入 宮 朝 賀 。 士 庶 人 家 則 往 來 賀 節 , 互 贈 禮 物 ( 熊 夢 祥 , 元 末 人 , 《 析 津 志 》 「 風 俗 」 。

自 明 洪 武 十 七 年 ( 一 三 八 四 ) 起 , 冬 至 開 始 放 假 三 天 。 據 劉 若 愚 ( 生 於 一 五 四 一 ) 的 《 酌 中 志 》 火 集 記 載 , 明 朝 宮 中 自 冬 至 節 開 始 , 宮 眷 內 臣 都 換 穿 陽 生 補 子 蟒 衣 , 房 中 則 掛 綿 羊 太 子 畫 貼 。 司 禮 監 刷 印 「 九 九 消 寒 」 詩 圖 。 一 般 認 為 , 冬 至 後 , 要 過 九 九 八 十 一 天 才 能 寒 盡 春 來 。 有 人 便 發 明 了 「 數 九 九 」 的 歌 謠 來 打 發 漫 長 的 冬 日 。 九 九 消 寒 詩 的 內 容 多 以 描 寫 冬 日 景 象 為 主 。 其 中 一 首 流 傳 甚 廣 的 詩 句 如 下 :

一 九 二 九 相 逄 不 出 手 ;
三 九 二 十 七 籬 頭 吹 觱 篥 ;
四 九 三 十 六 夜 眠 如 露 宿 ;
五 九 四 十 五 太 陽 開 門 戶 ;
六 九 五 十 四 窮 兒 爭 意 氣 ;
七 九 六 十 三 布 衲 兩 肩 擔 ;
八 九 七 十 二 貓 兒 尋 陰 地 ;
九 八 十 一 犁 耙 一 起 出 。

除 了 數 九 九 以 外 , 也 有 人 取 九 個 九 劃 的 字 組 成 一 句 , 以 描 紅 的 方 式 , 每 日 描 上 一 筆 , 描 完 九 個 字 就 寒 盡 春 回 了 。 比 較 常 見 的 詩 句 有 「 庭 前 垂 柳 珍 重 待 春 風 」 、 「 幸 保 幽 姿 珍 重 春 風 面 」 、 「 雁 南 飛 柳 芽 茂 便 是 春 」 。

另 有 一 種 九 九 消 寒 圖 是 以 梅 花 為 圖 案 。 劉 侗 的 《 帝 京 景 物 略 》 ( 一 六 三 五 ) 卷 之 二 說 : 「 冬 至 日 , 畫 素 梅 一 枝 , 為 瓣 八 十 有 一 , 日 染 一 瓣 , 瓣 盡 而 九 九 出 , 則 春 深 矣 , 『 日 九 九 消 寒 圖 』 」 。 圖 旁 通 常 還 有 一 對 聯 , 道 : 「 試 看 圖 中 梅 黑 黑 , 自 然 門 外 草 青 青 」 。

第 三 種 消 寒 圖 , 是 在 一 張 紙 上 印 上 九 九 八 十 一 個 圓 卷 , 按 照 日 期 , 每 天 在 圓 圈 裡 記 下 天 氣 的 狀 況 。 有 一 口 訣 是 「 上 陰 下 晴 , 左 風 右 兩 , 雪 當 中 」 。 這 種 九 九 消 寒 圖 , 可 以 作 為 分 析 氣 候 的 珍 貴 資 料 。

清 朝 皇 室 於 冬 至 日 祭 天 , 次 日 百 官 上 表 朝 賀 。 是 一 年 當 中 相 當 重 要 的 典 禮 。 據 潘 榮 陛 的 《 帝 京 歲 時 紀 勝 》 ( 一 七 五 八 ) 記 載 , 當 時 的 「 紳 耆 庶 士 , 奔 走 往 來 , 家 置 一 簿 , 題 名 滿 幅 」 。 這 種 習 俗 , 又 稱 「 拜 冬 」 。 拜 冬 的 時 候 , 不 論 男 女 , 都 會 穿 上 新 衣 來 互 相 拜 揖 。 南 方 人 則 有 在 冬 至 拜 墓 的 習 俗 , 稱 為 「 掛 冬 」 ( 李 調 元 , 約 一 七 七 八 左 右 , 《 南 越 筆 記 》 卷 一 ) 。 先 冬 至 一 , 日 親 朋 之 間 就 以 食 物 相 饋 贈 , 提 筐 擔 盒 , 往 來 不 紀 於 道 , 稱 為 「 冬 至 盤 」 。 節 前 一 夜 , 稱 為 「 冬 至 夜 」 , 人 家 設 席 飲 宴 , 稱 為 「 節 物 」 。 歸 寧 娘 家 的 女 兒 , 在 這 天 一 定 得 回 到 婆 家 。 據 說 , 冬 至 夜 若 留 已 嫁 的 女 兒 在 娘 家 過 節 , 那 會 使 兩 家 都 發 生 不 吉 利 事 情 。 不 論 貧 富 , 家 家 都 在 冬 至 拜 祖 先 , 偶 而 也 有 懸 掛 祖 先 遺 像 的 ( 顧 祿 , 《 清 嘉 錄 》 一 八 三 ○ ) 。

 
洪蘭:讀書能力≠做事能力
2013/11/18

洪蘭:讀書能力≠做事能力



2012-11-28天下雜誌 511期 作者:洪蘭
洪蘭:讀書能力≠做事能力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高,為世界之冠,但是執行力差,也是有目共睹。讀書能力,為何不等同做事能力?

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認為讀書讀不好,就沒有出息。其實這兩種能力,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有一種人很聰明,卻識字很慢,甚至不能辨識字。閱讀時眼睛會跳行,也有寫字上的困難,這就是「失讀症」(dyslexia)。政治家邱吉爾、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但都不損其偉大。

其他神經上的疾病,如妥瑞氏症,也有閱讀困難,但也都不礙患者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對於讀書慢、開竅晚的孩子,我們動不動罵他笨、是豬,是非常不對的。這兩種能力,不能畫上等號。

台灣內閣成員學歷之高,為世界之冠,但是台灣內閣執行力之差,也是有目共睹。

教育的精神在使人類超越動物的本性,使天賦的能力得以發展出來。教育的做法,每個國家因其財政情況、或執政理念而有所不同。但此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

學術上已有無數論文在談knowing that(知其然)和knowing how(知其所以然)的差別。我們在此只問,如何提昇國民的執行力。

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考試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習力)。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要有好的執行力,這個人必須知識廣、見聞多;同時他的知識必須是有組織的,使他能立即提取。重要的是,這個人須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而且能事先防範、未雨綢繆。

這個預見能力不用教,但必須靠經驗促發。對動物來說,凡是性命交關的事,一次就學會。其他的,只要眼睛看到,也自然就學會。因為,模仿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鏡像神經元,已經在人和猴子的大腦中找到了。

模仿的學習,就是有樣學樣。所以孟母要三遷,它本身是個內隱的學習,不用特別教,只要暴露在這個環境下,自然就會。

現在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已經逐漸解開基因和環境互動之謎。環境竟然可以改變基因的展現,令科學家非常震驚。

最近發現,童年受虐會改變大腦中情緒調控的機制,使這孩子十五年後,容易有焦慮症、憂鬱症,甚至反社會的行為,更令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不敢掉以輕心。

研究也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他的命運;而大人觀念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大人需把考試和做事能力分開(其實考試題目出的好壞,跟成績很有關係),也需了解成長和開竅需要時間,更要知道知識和經驗不能畫上等號。

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學習,在大腦上動用到的區域不同。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所以教學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動手做。

人生苦短,我們無法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可以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閱讀和經驗是培養執行力最好的方法,若再加上毅力,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了。(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天下沒有笨的小孩
2013/11/18
2013-11-01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21 期
作者: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
近日來的天氣,已能明顯感受到涼意;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氣候變化多端,甚至某些病毒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這對於免疫力不夠健全的嬰幼兒來說,無疑是健康的考驗。

相關關鍵字 : 流感疫苗輪狀病毒

秋、冬兩季,特別是許多病毒活躍的時期,許多家有嬰幼兒的父母,總是提心吊膽,深怕孩子受病毒所侵襲,更擔心一不小心引發嚴重症狀。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表示,父母不妨先了解疾病狀況,預做準備,才能減低寶寶深受疾病之苦的機會。

秋冬季常見病毒性疾病

一到夏季,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腸病毒;但一到秋冬兩季,就更不能忽略以下三種病毒性疾病。林育丞副院長表示,縱使這三種疾病的好發時間差不多,但各自表現的症狀並不相同。

輪狀病毒腸胃炎

好發時間: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

好發年齡:5歲以下寶寶容易受到感染,年紀愈小機率愈高(抵抗力弱)。

傳染途徑:接觸、糞口傳染等;病毒傳染性高,只要同一處有10∼100隻病毒就可能使人體受感染。

病程症狀:目前已知有七種常見的流行血清型,且均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特徵有發燒、嘔吐、拉肚子(腹瀉)等,拉肚子的頻率一天高達10∼20次,嚴重者可能因此脫水。整體病程可持續1∼10天。

治療方式:沒有特效藥,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通常醫師會在診療病患當時的狀況後,給予對應且適合的藥物,如止吐藥、止瀉藥等來幫助舒緩不適。

流感

好發時間:秋、冬到春季,尤其每年的1∼2月是流行高峰期。

好發年齡:不分年齡,但年紀愈小受感染機會愈大。

傳染途徑:飛沫、接觸傳染。

病程症狀:急性呼吸道症狀,受病毒感染者大多會先發燒,持續3∼5天後,引發全身性徵狀,如痠痛、疲倦、咳嗽、流鼻水等等;少數嚴重者將可能併發肺炎、腦炎等重症。整體病程可長達一至二星期。

2013-11-01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21 期
作者: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
近日來的天氣,已能明顯感受到涼意;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氣候變化多端,甚至某些病毒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這對於免疫力不夠健全的嬰幼兒來說,無疑是健康的考驗。

相關關鍵字 : 流感疫苗輪狀病毒

秋、冬兩季,特別是許多病毒活躍的時期,許多家有嬰幼兒的父母,總是提心吊膽,深怕孩子受病毒所侵襲,更擔心一不小心引發嚴重症狀。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表示,父母不妨先了解疾病狀況,預做準備,才能減低寶寶深受疾病之苦的機會。

秋冬季常見病毒性疾病

一到夏季,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腸病毒;但一到秋冬兩季,就更不能忽略以下三種病毒性疾病。林育丞副院長表示,縱使這三種疾病的好發時間差不多,但各自表現的症狀並不相同。

輪狀病毒腸胃炎

好發時間: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

好發年齡:5歲以下寶寶容易受到感染,年紀愈小機率愈高(抵抗力弱)。

傳染途徑:接觸、糞口傳染等;病毒傳染性高,只要同一處有10∼100隻病毒就可能使人體受感染。

病程症狀:目前已知有七種常見的流行血清型,且均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特徵有發燒、嘔吐、拉肚子(腹瀉)等,拉肚子的頻率一天高達10∼20次,嚴重者可能因此脫水。整體病程可持續1∼10天。

治療方式:沒有特效藥,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通常醫師會在診療病患當時的狀況後,給予對應且適合的藥物,如止吐藥、止瀉藥等來幫助舒緩不適。

流感

好發時間:秋、冬到春季,尤其每年的1∼2月是流行高峰期。

好發年齡:不分年齡,但年紀愈小受感染機會愈大。

傳染途徑:飛沫、接觸傳染。

病程症狀:急性呼吸道症狀,受病毒感染者大多會先發燒,持續3∼5天後,引發全身性徵狀,如痠痛、疲倦、咳嗽、流鼻水等等;少數嚴重者將可能併發肺炎、腦炎等重症。整體病程可長達一至二星期。

2013-11-01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21 期
作者: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
近日來的天氣,已能明顯感受到涼意;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氣候變化多端,甚至某些病毒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這對於免疫力不夠健全的嬰幼兒來說,無疑是健康的考驗。

相關關鍵字 : 流感疫苗輪狀病毒

秋、冬兩季,特別是許多病毒活躍的時期,許多家有嬰幼兒的父母,總是提心吊膽,深怕孩子受病毒所侵襲,更擔心一不小心引發嚴重症狀。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表示,父母不妨先了解疾病狀況,預做準備,才能減低寶寶深受疾病之苦的機會。

秋冬季常見病毒性疾病

一到夏季,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腸病毒;但一到秋冬兩季,就更不能忽略以下三種病毒性疾病。林育丞副院長表示,縱使這三種疾病的好發時間差不多,但各自表現的症狀並不相同。

輪狀病毒腸胃炎

好發時間: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

好發年齡:5歲以下寶寶容易受到感染,年紀愈小機率愈高(抵抗力弱)。

傳染途徑:接觸、糞口傳染等;病毒傳染性高,只要同一處有10∼100隻病毒就可能使人體受感染。

病程症狀:目前已知有七種常見的流行血清型,且均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特徵有發燒、嘔吐、拉肚子(腹瀉)等,拉肚子的頻率一天高達10∼20次,嚴重者可能因此脫水。整體病程可持續1∼10天。

治療方式:沒有特效藥,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通常醫師會在診療病患當時的狀況後,給予對應且適合的藥物,如止吐藥、止瀉藥等來幫助舒緩不適。

流感

好發時間:秋、冬到春季,尤其每年的1∼2月是流行高峰期。

好發年齡:不分年齡,但年紀愈小受感染機會愈大。

傳染途徑:飛沫、接觸傳染。

病程症狀:急性呼吸道症狀,受病毒感染者大多會先發燒,持續3∼5天後,引發全身性徵狀,如痠痛、疲倦、咳嗽、流鼻水等等;少數嚴重者將可能併發肺炎、腦炎等重症。整體病程可長達一至二星期。

2013-11-01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21 期
作者: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安安婦幼中心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林育丞
近日來的天氣,已能明顯感受到涼意;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溫差大,氣候變化多端,甚至某些病毒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這對於免疫力不夠健全的嬰幼兒來說,無疑是健康的考驗。

盧蘇偉開講:天下沒有笨的小孩

  • 2010-04
  • 天下雜誌
  • 作者:盧蘇偉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絕對沒有笨的小孩,只有不一樣聰明的小孩;也沒有學不會的小孩,只有學習方法不同的小孩。」

我的孩子考試考不好從來沒有哭過,他覺得只要把失去的分數找回來,把不會的學會就可以了。可是他的記憶能力非常差,尤其識字是他最大的障礙。我們還特別為這個孩子成立一個基金會,研究學習方法,但研究出來的學習方法,幫助別的孩子都有效,幫助自己孩子居然都沒用。

教孩子識字:拆解字的故事

我們研究小組有一個成員田教授,有一天我問田教授,我的孩子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教他。他說:「你的孩子非常喜歡聽故事,你有沒有試著把字拆成故事講給他聽?」我回答:「字就是字,怎麼拆成故事?」

譬如「聽」這個字,我孩子從來沒有學會,每次不是落這個就是落那邊,從來沒有寫全過。田老師就跟我說這個字,你要你孩子寫了一百遍大概也寫不會,你可以試著用下面的方法跟他解釋:從前有個國王耳朵愈長愈大,一直到十四歲,有一天心裡面有聲音說:「為什麼我耳朵很大?因為我是國王。」

沒想到我對我孩子這樣講的時候,他居然跟我說:「爸爸,字好有趣哦,每個字都有故事嗎?」我說每個字都有故事啊,譬如說孝順的「孝」,是從前有個土包子,因為孩子不乖,拿著棍子打他,叫他要孝順啊。那教育的「教」呢,是土包子拿著棍子打孩子,叫他要孝順的時候,有個人在旁邊說教得好、教得好。

 

本文摘錄自《陪孩子走對的路》,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天下網路書店

 
活化校園空間 打造快樂幼兒園
2013/8/27
最近有一個電視廣告很吸睛,影片跳接用新、舊兩個時代背景的國小校園做對照,早年50個小朋友一班,隨時可以分組對打躲避球;現在小學一班平均25人,小朋友分組只能打棒球。

這個廣告讓我深思很久,雖然廣告訴求是宣導國民年金制度,但是,短短半個世紀我們從下鄉宣導節育的人口政策,逆轉為每個小孩必須面對照養四個老人的憂慮,身為一個教育首長,我覺得責任重大。如果眼前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長大以後都要承擔這麼重的照養責任,那麼,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如何提供最優質、平價的環境和資源,讓他們具備更多元的智能和健全的身心面對未來挑戰就是當前刻不容緩的政策。

數據上顯示全國小學每年消失一萬個班級,這麼迅速的消長讓國小校園出現許多閒置教室和空間。早在民國97年「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鼓勵學校活化閒置空間、賦予多元功能。這個計畫有侷限性,空間活化還是以國中小學生的需求為方向。在我們努力推動全面提升教育品質的同時,101年幼托整合新政策已經將2到6歲的幼兒納進教育局照護體系,但我們的空間規劃卻獨漏了「幼兒」這個重要族群。

值此衝突之際,社會經濟衰退和教育成本提升帶來的焦慮更加重教育當局的肩頭責任,環視現有國小校園優質的空間和設備,許多校長為了減緩少子化帶來的減班和教師超額衝擊,帶著教師走進社區招生,卻擋不住校園裡不斷增生的「蚊子教室」……

心念一轉,與其讓不斷增生的閒置空間和教室衍生其他問題,臺中市需要更多公立的幼兒照護機構,讓青壯年父母親可以安心就職,也讓所有2到6歲的孩子有一個優質的校保環境。「校校有附設幼兒園」的教育願景就此浮現。

若能針對本市人口急速成長亟需公立幼兒園的區域,積極協調學校釋出活化空間成立附設幼兒園,並鼓勵教師培養第二專長,不但可以落實提供市民平價、優質、普及與近便的學前教保服務,更能活化教師專業能量極大值,兼顧撙節市庫支出與解決超額教師的安置問題。

因此,持續檢討校舍閒置問題,配合各校以具有可活化教室增設幼兒園為首要原則的思維模式,逐步落實「擴大提供」和「普及近便」的發展原則,讓所有居住在臺中的孩子有更快樂優質的教育環境,是我所有教育同仁持續努力的方向。

擷取教育局吳榕峯局長• 第27期--親師合作 2013-08-10•

 
林杰樑:再忙,也要陪寶貝一起長大
2013/8/12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2013年8月5日病逝,享年55歲,家人心痛不捨。他是全民毒物陷阱的解惑大師,享譽國際的腎臟科教授,病患的好醫師,妻子的好丈夫,也是孩子的好父親。他如何同時扮演好這麼多重要的角色?

-------------------------------------

九層塔會致癌?市售減肥茶具肝毒性?飲用水含重金屬?每當發生中毒事件、問題食物,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常是各方期待第一時間跳出來為全民解惑的重量級人物。

林太太形容林杰樑是「全年無休的醫生」,更特別的是,他也是個「不打烊的父親」。因為他要治病、要做研究、還不時熱心回應媒體記者的諮詢,就連假日都到醫院探視住院的病人。但林杰樑在忙碌於扮演「好醫生」的同時,並沒忘記自己為人夫及父親的角色,兩個兒子成長的過程,他從不缺席。

名醫變身「導護爸爸」

星期四上午在台北長庚的門診,因為有許多病患要求臨時加號,林杰樑直到下午兩點半才下診,身兼林醫師的研究助理、秘書、私人護士、司機、妻子、孩子的媽等多職的林太太,早已在旁守候多時。夫妻倆匆匆吃碗麵,隨即驅車趕回林口長庚總院巡視林醫師負責診治的住院病人。

除了醫治病人,林杰樑還投入了許多心力在臨床研究,而且成果輝煌,有多篇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的醫學期刊。

擷取親子天下

  • 2007-04
  • 康健雜誌
  • 作者:梁嫣純
  •  
    上一頁 目前為第11頁/總共有22頁   下一頁
     
     
    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04-27018008 傳真:04-24526739 Mail:feng.chia.kids@gmail.com